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2篇
农学   90篇
基础科学   3篇
  32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5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不同播期直播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对直播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每穗颖花数与结实率的下降,穗数与千粒重变化不大;拔节期植株含氮率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抽穗期和成熟期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植株吸氮量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拔节前氮素吸收总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占植株总吸收量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播种至拔节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呈上升趋势,而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氮素吸收量、吸收速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除拔节至抽穗期的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在试验条件下,相对于迟播而言,直播稻早播的产量、各个时期的吸氮累积量、各个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拔节后的氮素吸收速率及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可见,直播稻早播有利于氮素的高效吸收和利用并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2.
丰优香占是一个优质杂交籼稻组合。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3为对照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丰优香占干物质的积累、运转及品质特性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兼顾高产与优质 ,提高氮肥利用率 ,187.5~ 2 2 5kg/hm2 的施氮量是正常情况下丰优香占较为适合的一个肥料运筹指标。  相似文献   
143.
机插穴苗数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盐粳9号(小穗型)、淮稻9号(中穗型)和9优418(大穗型)为机插材料,研究了每穴栽插苗数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穴栽苗数的增加,3种穗型品种的穗数均呈增加趋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减小趋势,但变化程度不一。3种穗型品种的产量随穴栽苗数增加均呈先增后减二次曲线变化。小、中、大穗型品种最高产量对应的穴栽苗数分别为4、3、2苗。3种穗型品种稻米的品质性状受穴栽苗数影响的变异程度存在差异,但均表现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垩白度和垩白率上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率下降,蛋白质含量变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变长;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起始糊化温度等RVA特性值先增后减,而消减值先减后增。对产量与品质指标综合评价,以小穗型品种每穴栽插4苗、中穗型品种每穴3苗、大穗型品种每穴2苗,最利于相对实现高产与优质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4.
选用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籼(138~143 d)和中熟中粳(136~145 d),于大田条件下探讨了4种氮肥水平即0、150、225、300 kg hm-2纯氮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而籼稻平均产量中氮水平达最高,高氮水平有所降低。各处理下籼稻产量明显高于粳稻,籼稻有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比粳稻高22.45%、7.51%。植株氮素阶段吸收量,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籼稻平均分别比粳稻高24.26%、3.14%和6.45%;植株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籼稻平均分别比粳稻高38.07%、16.05%和23.22%。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氮素阶段吸收量、阶段吸收速率和氮肥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籼产量高于中熟中粳与籼稻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5.
为给小麦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淮麦19和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地力水平、施氮量对小麦淀粉RVA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力水平、施氮量对RVA谱特征值的影响除个别指标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在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峰值黏度时间和回复值存在显著的地力与品种互作效应.两供试品种在高、中、低三种地力水平上,RVA谱曲线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峰值黏度时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或极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6.
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密穗型水稻扬辐粳7号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本苗配置(穴数和本数)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穴数的影响大于两者互作,不同基本苗处理以A283处理产量最高.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最大,对稻米胶稠度和声链淀粉含量影响为其次,加工品质受影响最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机插水稻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影响最大,热浆黏度其次,峰值时间最小.相同本数不同穴数下,随栽插穴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直线增加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直线下降趋势.相同穴数不同本数下,随栽插本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机插稻扬辐粳7号以25.5×104/hm2,每穴4本左右最有利于机插水稻高产优质形成.  相似文献   
147.
生育类型与施氮水平对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57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空白,低(150 kg hm-2)、中(225 kg hm-2)、高(300 kg hm-2) 4种氮素水平下粳稻加工品质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粳稻加工品质各项指标在不同氮肥水平和生育类型下的差异以及整精米率对氮素响应的品种差异及其分类。结果表明: (1)所有类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其中整精米率在高肥与中肥水平下的差异不显著。(2)总体上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越长,加工品质越好:晚粳类型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中粳类型,各类型内迟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其中晚粳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比中粳品种高出19.07%。(3)根据水稻整精米率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把所有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并据此推荐了利于生产实践中提高加工品质的两类品种,一类是整精米率较高且在各氮肥水平下均表现比较稳定,另一类在低氮肥水平下整精米率较低,但通过增施氮肥,可把整精米率提高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8.
氮肥运筹对太湖麦区弱筋小麦宁麦9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为给弱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以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及不同基追比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基追比例为5∶5、施氮量为168.75~225 kg/hm2时,小麦产量较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达到国家弱筋小麦标准;(2)在总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基追比为6∶4时,小麦产量相对较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达到国家弱筋小麦标准。  相似文献   
149.
旨在探明滨海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特征。2021—2022年,在江苏省滨海盐碱地择取中度盐碱地(medium saline-alkali soil, MS,土壤电导率平均2.7 dS m–1)和重度盐碱地(high saline-alkali soil, HS,土壤电导率平均7.2 dS m–1)两类典型田块,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甬优4949)、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杂交籼稻(丰优香占和Y两优372) 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材,探究实地条件下盐胁迫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形成特征的影响。与中度盐碱地相比:(1)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中度盐碱地。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这主要是由于其较高的每穗粒数。(2)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关键生育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的群体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均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关键生育期的群体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均高于籼粳杂交稻。(3)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关键生育期的干物重均...  相似文献   
150.
产量的影响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氮肥的精量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其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均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成穗数、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弱筋小麦实现61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氮肥运筹技术,即在总施氮量为225kg/hm2条件下,采用追肥在拔节期一次施用,以氮肥基追比6:4和5:5为弱筋小麦宁麦9号最佳氮肥运筹方案,该群体各项质量指标均较为合理,形成了高效群体,成穗数为477~486万/hm2,茎蘖成穗率为48.6%~48.9%,最适宜叶面积指数为6.92~7.08,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4460~15330kg/hm2和4455~451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