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篇 |
农学 | 10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22篇 | |
综合类 | 45篇 |
畜牧兽医 | 9篇 |
园艺 | 5篇 |
植物保护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宁南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林分的结构与水文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宁南黄土丘陵区林分结构的水文功能影响关系及差异,以彭阳县3种典型林分(山杏纯林、山杏柠条混交林、山杏沙棘混交林)为对象,在2017年生长季观测了林下草本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冠层降雨再分配、林下蒸散、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分地表覆盖度大小顺序为山杏沙棘混交林(0.81)山杏柠条混交林(0.71)山杏纯林(0.67);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为山杏沙棘混交林(0.86)山杏纯林(0.62)山杏柠条混交林(0.41);草本植物生物多样性为山杏柠条混交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纯林。(2)3种林分类型的冠层都相对稀疏,降雨穿透率均90%,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呈线性正相关;干流量和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呈对数关系。(3)林下蒸散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研究期间林下蒸散表现为山杏沙棘混交林(245.0mm)山杏纯林(227.7mm)山杏柠条混交林(220.9mm),其中山杏柠条混交林的月际间差异最小。(4)生长季内土壤湿度在中上层(0—80cm)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在深层则相反;深层土壤水分的林分差异为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在干旱缺水、侵蚀严重的黄土区,要恢复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功能的稳定植被时,既要考虑植被配置模式对地表覆盖和草本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也要考虑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植被恢复中尽量选择山杏沙棘混交林和山杏纯林。 相似文献
73.
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初步评估乡土草本植物根系对团聚体发育的作用,选取5种典型草本群落(胡枝子、百里香、星毛委陵菜、猪毛蒿、长芒草),研究了草本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以及根系与土壤团聚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草本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密度为0.44~2.11 g/m~3,0.31~3.51 cm/m~3,0.04~1.10 cm~2/m~3,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呈表层聚集型分布。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特征为5 mm团聚体最多(54.44%~67.80%,除猪毛蒿),较裸地提高17.5%~50.4%,0.25 mm团聚体第二,其他粒径团聚体很少(5%)。0—30 cm土壤团聚体R_(0.25),MWD,GMD值为52.03%~84.64%,9.57~21.01 mm,1.94~15.17 mm,草本群落间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著,百里香、星毛委陵菜群落团聚体稳定性最好,各草本群落土壤团聚体R_(0.25),MWD,GWD随土层加深先升后降。分析草本根系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发现根参数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说明几种草本根系在土壤结构变化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试验有待细化。 相似文献
74.
调查了宁夏黄土丘陵区山杏沙棘混交林生长状况和生物量,分析了混交优势产生的机理,以期为发展山区人工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山杏沙棘混交林中山杏平均树高比纯林高17.47%,生物量比纯林高127.7%,混交后山杏的树高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混交林的林木固碳量是纯林的3.89倍.从生态功能来看,混交林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更高.混交林坡面径流量仅为纯林的25.1%,径流含沙量仅为纯林的59.7%,土壤侵蚀量仅为纯林的17.8%,混交林生态功能优势明显.由于沙棘根系可以与土壤中的弗兰克氏菌形成特殊的根瘤,并在根瘤中有效固定大气中游离的氮,因此土壤中氮素增高显然来自沙棘的根瘤固氮所补充的营养.沙棘与山杏混交以后,由于沙棘的根瘤固氮作用,大大增加了林地土壤氮素的供应.充足的氮素供应刺激山杏生长,因此其生长量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林木覆盖度和林地固碳量均显著提升,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在生态建设中,该类型的混交林可作为固碳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认识和评价植被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促进植被演替和加快生态恢复的人工调控。[方法]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中庄示范区天然草地(封山禁牧)、农耕地(退耕)、人工苜蓿(退耕还林草)3种生态恢复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宁夏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效果依次为:天然草地农耕地人工苜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伸,土壤养分会逐渐累积而增加。不同恢复年限苜蓿地土壤肥力指数小于农耕地,土壤肥力贫瘠,且随苜蓿种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结论]在宁夏黄土丘陵区进行植被恢复,能明显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但旱作苜蓿粗放经营(只刈割,不培肥),导致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日趋下降。 相似文献
77.
为探索气候因素对新疆农八师垦区棉花产量的影响,选取该区1961—2018年棉花气候单产为参考因素,9个气候因子[X1,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X2,4—9月平均最低气温;X3,≥10℃积温;X4,4—9月降水量;X5,5—9月日照时数;X6,终霜日期;X7,初霜日期;X8,播种出苗积温;X9,5月极端最低气温]为比较因素,进行棉花气候单产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棉花气候单产与各比较因素的关联度为:≥10℃积温(X3)>5月极端最低气温(X9)>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X1)>播种出苗积温(X8)>初霜日期(X7)>终霜日期(X6)>5—9月日照时数(X5)>4—9月平均最低气温(X2)>4—9月降水量(X4),其中,≥10℃积温、5月极端最低气温、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播种至出苗正积温及初霜日期与棉花产量极显著相关。棉花生长季总热量、苗期低温冷害以及秋季初霜日期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78.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乔木状沙拐枣耗水特性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利用植物茎流计,测定了塔里木沙漠公路塔中段乔木状沙拐枣茎干液流变化及耗水特性.结果表明3株乔木状沙拐枣在一个生长季内的日平均耗水量为4 183.4 g;在现行的灌溉管理条件下,4~10月3株基径为3.6,3.1,1.9 cm的乔木状沙拐枣日平均耗水量分别为6 203.5,4 829.1,1 517.5 g;7月份是耗水量最大的季节.乔木状沙拐枣液流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并随环境因子的变化有所波动;液流高峰值出现在12:00~15:00,最小值出现在0:00~3:00,夜间仍保持较高的液流速率.乔木状沙拐枣液流速率与基径呈正相关关系,在6月底,3株基径为3.6,3.1,2.1 cm的乔木状沙拐枣日耗水量分别为9 521.2,5 803.1 g/d和1 818.8 g/d.不同天气条件下沙拐枣日平均率日耗水量的排列顺序为:小雨<阴天<浮尘<沙尘暴<多云<晴天.干旱的环境条件和较为充足的水分供应是耗水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9.
80.
黄土丘陵区苜蓿地的土壤呼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大量农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为了摸清退耕后土壤碳排放的变化,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对退耕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相关性较强,土壤水分和土壤呼吸没有显著相关性;苜蓿地、农田、天然草地的年均土壤呼吸值分别为1.60、1.03和0.85 μmol·m-2·s-1,苜蓿地土壤呼吸比农田高出55.3%,比天然草地高出88.2%;年CO2排放量分别为1 461.96、940.66和777.36 g·m-2·a-1。农田转化为苜蓿地9年后,土壤CO2排放量增加、有机碳含量下降。在黄土丘陵区退耕还草初级阶段,生态恢复措施对固碳增汇的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