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林业   260篇
农学   236篇
基础科学   269篇
  236篇
综合类   1138篇
农作物   69篇
水产渔业   138篇
畜牧兽医   525篇
园艺   210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5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干旱胁迫下沙棘膜脂过氧化保护体系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沙棘幼林苗木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与沙棘耐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轻度及中度干旱胁迫下保护酶系统SOD、POD、CAT活性均高于正常水平,重度干旱下3种酶活性均能在胁迫初期随时间延长而上升;抗氧化物质AsA在轻度、中度干旱下高于对照,GSH含量在轻度干旱下含量与对照接近,中度及重度干旱下前、中期随时间延长趋于增加,而后期降低,表明干旱下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高,能有效减轻膜脂过氧化伤害,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增加不明显.由于沙棘保护酶体系(SOD、POD、CAT)、抗氧化物质(AsA、GSH)、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增加缓慢,重度干旱下也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这些物质是构成沙棘强耐旱性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12.
以往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凡稻飞虱发生重的田块,稻纹枯病的发生也相对较重。为明确飞虱是否能加重纹枯病的发生,1984年在土城乡大莒城村和蒋河村,作防治飞虱对纹枯病发生影响的试验观察。小区面积0.2~0.4亩,2~3次重复。为减少损失,供试田均于7月25日前后防治二代飞虱和纵卷叶螟,仅观察三代飞虱对纹枯病的影响,以不防治为对照。各试区从栽秧后不使用任何杀菌剂。大莒城村的供试品种为珍汕97A,三代防治区于8月14日每亩用200克20%杀虫脒+100克40%氧化乐果,兑水40公斤喷雾,8月23日  相似文献   
113.
以1998年Landsat TM,2003年Landsat ETM+和2007年IRS-P6卫星数据为信息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线性关系,得到广州市PAR的情况,研究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中,1998—2003年广州市林分PAR逐年增强,特别是阔叶林增加较快,而针叶林保持较稳定的状态,森林生产力较高。2003—2007年广州市区、花都区、番禺3个区的林分PAR明显减弱,2007年广州市区和番禺区林分光合有效辐射比率(FPAR)较小,这说明广州市在珠三角发展的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为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4.
正确的处理条件以及适宜的植物激素配比在软籽石榴胚培养和快繁技术上起关键性作用。本研究以软籽石榴胚组织为材料,研究确定最适宜软籽石榴发育的胚处理条件、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为软籽石榴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比低温(4℃)下不同处理时间(0, 4d,8d, 16 d)和两种不同处理方式(保留种皮,去除部分种皮)、不同植物激素处理、不同炼苗基质对软籽石榴胚培养和快繁的影响,得出结论:石榴果实在4℃下保存4 d,除去部分种皮有利于胚萌发;软籽石榴组培苗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 NAA+0.5 mg/L GA3 +0.5 mg/L 6-BA,试管苗株高3.8 cm、增殖系数达到4.8,其中植物激素对增殖的影响程度6-BA>NAA>GA3;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MS+0.1 mg/LIBA+0.1 mg/L PP333,生根率为85%;最佳炼苗基质为泥土,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且苗长得快而茁壮。该研究通过胚培养技术筛选适宜软籽石榴快速繁育的培养条件,有望为软籽石榴的快速繁殖和培养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为优化微波提取黑豆总黄酮化合物的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初步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和微波功率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的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功率600 W、液料比40∶1、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22.1 mg·g~(-1)。抑制油脂过氧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黑豆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16.
<正>刚刚结束的三夏生产,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山东省夏收、夏播进展迅速。到6月16日,全省夏收工作基本结束,实现收获小麦5690万亩,机收率98.7% ;秸秆还田5084万亩,还田率88.2%;秸秆利用5205万亩,利用率90.3%;播种玉米4000多万亩、机播率95%以上。但在调查中发现,三夏作业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质量不高,各地禁烧压力大;二是夏玉米  相似文献   
117.
植保无人机昼夜作业的雾滴沉积特性及棉蚜防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无人机在棉蚜防治过程中夜间作业雾滴沉积特性和防效未知、目标喷洒区域雾滴沉积规律不明确等问题,该研究采用P20植保无人机进行棉蚜防治试验,对比了无人机白天和夜间作业时棉花植株不同部位的雾滴沉积规律及棉蚜防效,以常规喷杆喷雾机和喷枪为对照。结果表明,无人机白天和夜间作业的雾滴沉积数量及覆盖率差异显著,相同作业参数下,夜间作业的雾滴沉积数量平均比白天多42.82%,覆盖率平均比白天增加51.04%;夜间作业的雾滴穿透性较好,棉花植株的中下层及叶片背面雾滴沉积数量均多于白天。夜间作业时,棉花植株中、下层的雾滴沉积数量平均占垂直方向上雾滴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34.79%和22.07%,白天平均占33.27%和21.89%,喷枪为29.50%和19.98%,喷杆喷雾机为43.30%和15.84%;无人机夜间作业的叶片背面雾滴沉积数量平均占正反面总雾滴沉积数量的19.80%,白天作业占14.18%,夜间比白天多39.63%,各层叶片背面的雾滴沉积数量表现为上层下层中层;总体上,无人机作业的叶片背面雾滴沉积数量比例不超过25%,喷枪及喷杆喷雾机作业的叶片背面雾滴数量少,分别占7.09%和0.20%;在棉花花铃期和蕾期作业时,为提高雾滴沉积数量和雾滴穿透性,建议将无人机作业参数设置为飞行高度1.5~2 m,飞行速度3~4 m/s,选用较大的喷洒量,因为只有无人机下压风场不削弱、雾滴不大量损失的前提下,旋翼风场才能有效促进雾滴穿透性。就雾滴沉积数量和棉蚜防效关系而言,药后第1天棉蚜减退率与叶片背面雾滴沉积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因受天敌影响药后第10天二者关联性不高。试验表明,无人机夜间作业更有利于棉蚜防治,其防效显著优于白天作业和其他2种常规设备,且农药剂量减少20%对棉蚜防效无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的合理设置提供参考,为棉蚜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细菌对红谷霉素的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4种供试细菌对红谷霉素的耐药性作了一初步检测,通过试验发现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4种供试菌对该种抗菌物质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但4种供试菌的产生耐药性的强度不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最强。但是与林可霉素相比,其耐药性的产生是很慢的。  相似文献   
119.
干椒是人民喜爱且富含营养的佐料食品,而且干椒作为工业原料,可加工成食用红色素或辣椒油,干椒及制品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目前,我国干辣椒种  相似文献   
120.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 灌木 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这种分布的差异可能与坡向和人为干扰有关。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迫切需要加强保护,恢复种群。图2表3参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