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85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129篇
  40篇
综合类   385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191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黔北农产品区农用地1 03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以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为评价指标,运用GIS,GS+技术和熵权TOPSIS模型法对农产品区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全氮、有效磷含量为中等,土壤为酸性与中性土壤,较适合农作物生长,但其有机质含量相对缺乏。(2)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有机质、速效钾、全氮、pH值符合指数模型,有效磷符合球状模型,而有机质、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结构特征较强,全氮、pH值、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结构性弱。(3)研究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空间分布图分析显示,北部和西部地区共2.55%的面积为极高水平,以岛状为主;西南、东南、南及北部地区共32.43%的面积为高水平,以带状为主;研究区55.45%的面积为中等水平,集中连片,以面状为主;西部、中部、东部部分区域共9.45%的面积为低水平,以带状和岛状为主;0.11%的面积为极低水平。研究结果为掌握黔北农产品区养分丰缺状况、变异机理、空间分布和为其精准施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高温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及最终生产力的主要胁迫源。当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已在作物倒伏和病虫害的分级监测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但有关利用无人机遥感进行作物抗旱等级监测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以苎麻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苎麻抗旱性量化标准,并提供了一种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鉴定苎麻种质资源抗旱性的方法。首先,由专家对36份苎麻种质资源进行抗旱性分级;然后,结合无人机多光谱遥感获取的植被指数,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决策树(Decision tree, DT)3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构建苎麻抗旱性鉴定模型,并通过苎麻在高温干旱胁迫下的表型响应检验鉴定结果;最后,基于无人机获取的遥感表型,筛选高温干旱胁迫下优质苎麻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利用SVM构建的苎麻抗旱性鉴定模型正确率达到0.74,不同抗旱级分类F1得分范围为0.69~0.79,说明该方法能用于苎麻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估。利用无人机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3项苎麻表型性状(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株高)均与人工测量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从高温...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瘤形成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明确氮肥施用与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氮素吸收累积和产量的关系,通过2年田间试验,分析了N0、N1、N2和N3 4个施氮水平(蚕豆:0、45、90、135kg/hm2;小麦:0、90、180、270kg/hm2)下,单作、间作蚕豆各关键生育期根瘤鲜重、氮素吸收关键参数、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N0、N1和N2水平下,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比单作分别提高40.9%、27.2%和34.1%;高氮(N3)水平下,单作、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蚕豆的最大氮素累积量(A)和最大氮素吸收速率(Rmax)降幅分别为8.01%~13.93%和10.27%~12.98%,表明氮素吸收累积特点与根瘤鲜重相反。在蚕豆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后90d内),单作、间作蚕豆氮素累积量无差异;进入结荚期后(出苗90d后),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的氮素累积量。同时,蚕豆产量也受施氮量和种植模式的调控,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降低蚕豆产量平均达20.66%。整体而言,在N1水平下,蚕豆根瘤鲜重和产量达最大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蚕豆根瘤鲜重、氮素累积量和产量均随之降低,间作促进根瘤形成的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因此,间作体系中蚕豆氮肥的运筹与间作优势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为解决自制高铬耐磨深松铲韧性差、易破碎的问题,对高铬铸铁进行了正火处理的研究。由试验结果可知:正火处理是提高铸造铲尖韧性的有效方法,经过正火处理的高铬深松铲尖的冲击韧度最大提高到1.8倍;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铲尖的硬度和耐磨性有所下降,韧性显著提高,最佳的正火处理参数为900℃。试样的最佳力学性能为:维氏硬度543HV,冲击功3.0J,60min时的磨损量0.090g。  相似文献   
35.
可再生能源——海洋微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微藻作为“后石油时代”重要的能源,具有产能大、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我国海洋微藻能源研究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海洋微藻能源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高温煅烧前后纤维素纳米晶体(CNC)添加量对水性涂膜硬度、附着力、抗冲击强度、色差及对水性涂膜耐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CNC与高温煅烧后CNC的水性涂膜硬度均能提高,加入CNC的水性涂膜比加入高温煅烧后CNC的水性涂膜硬度高;CNC与高温煅烧后CNC对水性涂膜的附着力和抗冲击力影响不大;CNC对水性涂膜的色差影响最大值为8.4,高温煅烧后CNC对水性涂膜的色差影响最大值为5.7,比高温煅烧前的涂膜色差最大值小2.7,颜色更加均匀;水性木器涂膜中加入高浓度CNC比加入低浓度CNC有更好的耐霉效果,加入高温煅烧后的CNC对木霉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7.
为了解决三水区雪梨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品质退化、产量降低、病虫害严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申请并开展了"蔬菜嫁接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课题研究,从2013—2015年,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生产雪梨瓜嫁接苗的技术和方法,即通过选择砧木、选择播期、营养土配方、高效嫁接、苗期管理、成苗运输等措施,缓解了嫁接操作不规范、生产管理不统一、苗木质量差异大、产量品质不理想的难题,初步实现雪梨瓜嫁接苗的工厂化、规模化生产,为三水雪梨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8.
为明确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对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使用5种不同用量的木霉菌微生物菌剂(A1、A2、A3、A4、A5)处理,以不施加木霉菌微生物菌剂(CK)为对照,对枸杞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促进了枸杞生长,枸杞的株高、冠幅、地径、结果枝长和SPAD值明显增加,A4(74.25kg·hm-2)处理的促生效果最佳。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显著增强了枸杞的光合作用,其Pn、Tr、Gs、Ci较对照均显著增强,A4(74.25kg·hm-2)处理提升效果最佳。与CK相比,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增加了产量,A4处理效果最好,较CK增产59.4%;施用木霉菌微生物菌剂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枸杞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枸杞多糖、甜菜碱、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A3(59.40kg·hm-2)处理的效果最佳。施用微生物菌剂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枸杞可直接吸收利用的碱解N、速效P、速效K等物质也大幅提高,且降低了土...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旨在添加棕榈油饲料中添加2种磷脂对中间球海胆生长、性腺发育及营养组成的影响。以酪蛋白、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在鱼油饲料中添加大豆卵磷脂作为对照组饲料,在棕榈油饲料中分别添加大豆卵磷脂(PO+SL组)和磷虾油(PO+KO组)作为试验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的(18.86±0.55) g的中间球海胆45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投喂上述3种饲料,每组15只,单笼养殖。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增重率和性腺湿重无显著差异(P>0.05)。PO+SL组的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 PO+SL组的性腺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O+KO组和对照组(P<0.05),PO+SL组的性腺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之间性腺亮度和红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PO+SL组的性腺黄度值显著低于PO+KO组和对照组(P<0.05)。4)性腺组织切片可见,PO+SL组的性腺发育速度最慢,雄性和雌性个体仅发育到Ⅱ期。PO+KO组和对照组的雄性个体性腺发育较快,均发育到Ⅲ期;而雌性个体性腺仅发育到Ⅱ期。5)PO+SL组的性腺...  相似文献   
40.
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菠萝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种质鉴别、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连锁图谱构建以及与优良农艺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的获得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