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8篇
  25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蚕豆/小麦间作条件下4 种施氮水平(N 0、45、90、135 kg/hm2)对蚕豆锰营养和叶赤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4种施氮水平下,间作蚕豆与单作相比,蚕豆产量、根际土壤交换锰含量及分枝期蚕豆叶中锰浓度均有显著增加,其中产量提高 49.16%~87.77%,根际土壤交换锰含量提高16.27%~35.25%,分枝期蚕豆叶中锰浓度分别提高 4.98%~27.75%。间作条件下,施氮也能显著提高蚕豆产量、开花期蚕豆根际土壤交换锰含量和分枝期、成熟期蚕豆叶中锰的浓度,其中施氮 90 kg/hm2 时最佳。在发病盛期,间作蚕豆叶赤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单作降低了15.75%和1.5%,而且与蚕豆叶中锰浓度均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9399 和 -0.8751; 同时高氮(N 135 kg/hm2)和常规施氮(N 90 kg/hm2)处理蚕豆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低氮(N 45 kg/hm2)和不施氮(N 0 kg/hm2)处理。  相似文献   
52.
小麦与蚕豆间作对根际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国彬  董坤  董艳  汤利  郑毅  李欣然 《土壤学报》2015,52(4):926-93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 FF微平板培养方法,研究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明显提高了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且间作提高蚕豆根际真菌活性的幅度大于小麦。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提高了蚕豆和小麦根际真菌对Biolog FF板中聚合物、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同时间作使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对碳源的总利用强度比单作分别显著提高63.30%和52.02%,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对Biolog FF板中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百分比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最高,分别为36.66%~45.99%、25.65%~27.70%和16.37%~20.67%。小麦与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明显改变了小麦和蚕豆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小麦与间作蚕豆明显促进了小麦和蚕豆根际土壤真菌的碳源代谢强度,显著提高了根际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改变了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因而是一种有利于改善蚕豆连作栽培根际微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下早晚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碳(S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微生物量碳(MBC)和甲烷氧化菌(MOB)数量的变化,以及水稻生育期内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当日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SOC、LOC、MBC和MOB的关系,以期获得稻田甲烷减排的灌溉模式和施氮量。两季试验均设3种灌溉模式,即常规灌溉(C)、"薄浅湿晒"灌溉(T)和干湿交替灌溉(D);2种施氮量,即120 kg·hm~(-2)(N1)和150 kg·hm~(-2)(N2)。结果表明,N1时D模式土壤SOC含量在晚稻乳熟期和早稻孕穗期较高,N2时早、晚稻4个时期SOC含量均以D模式最高;早晚稻土壤LOC含量以D模式较低,土壤MOB数量均以C模式较低,而MBC则以C模式较高。N2处理稻田MOB、SOC、LOC和MBC含量均高于N1处理。稻田甲烷排放量在分蘖期和乳熟期较高,而在孕穗期和成熟期较低。D模式早、晚稻全生育期甲烷排放通量和累计排放量均显著低于T和C模式,而N2处理这些指标均高于N1。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受土壤MOB、LOC和MBC的直接影响和SOC含量的间接影响,在干湿交替模式和施氮量120 kg·hm~(-2)下稻田甲烷排放量最低。  相似文献   
54.
土壤污染及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威胁人民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文综述了土壤的主要污染成分及其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土壤污染修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55.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结合既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要求。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有多种,目前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丰富合作内涵、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教师和学生的考评测评体系、发挥政府的作用等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6.
2010年12月16日,河南省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在长葛市举行.河南省畜牧局局长李孟顺在会上强调,河南省长葛市在标准化规模养殖方面闯出了新路子,"长葛经验"符合河南省省情、县情,顺应发展大势,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扩张、农民增收、生态环保的多赢目标,要尽快在全省掀起学习"长葛经验"的热潮,全面开创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外源NO对德国鸢尾切花瓶插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德国鸢尾的切花保鲜提供参考。【方法】以2种德国鸢尾Queen、Party dress切花为试验材料,以硝普钠(SNP)为NO供体,设定25,50,100,200μmol/L 4个浓度的SNP溶液处理切花鸢尾,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外源NO对鸢尾切花花枝鲜质量及花瓣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和SOD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除200μmol/L SNP溶液处理外,SNP溶液处理均能增加切花花枝鲜质量,缓解切花花瓣中可溶性蛋白质的降解速度,提高其SOD活性,延缓其MDA含量的升高,且以100μmol/L SNP溶液处理的效果最好。【结论】外源NO能延缓德国鸢尾切花的衰老。  相似文献   
58.
9种景天属轻型屋顶绿化植物的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宜无养护轻型屋顶绿化的耐热植物。【方法】以胭脂红景天(Sedum spurium‘Coccineum’)、佛甲草(S.lineare)、金叶佛甲草(S.lineare ‘JinYe’)、八宝景天(S.spectabile ‘Borea’)、松塔景天(S.nicaeense)等9种景天属植物为试验材料,通过光照培养箱模拟屋顶绿化环境进行高温试验,设置40,45 和50 ℃ 3个高温梯度处理,以25 ℃为对照,研究高温胁迫下9种植物耐热相关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景天属植物的外部形态变化,计算各指标的耐热性系数,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采取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3种高温处理中,景天属植物的SOD活性、MDA与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与叶绿素含量大多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金叶佛甲草多数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八宝景天大多指标变化幅度较小。9种植物的MDA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5个原始指标转换为3个综合指标,其中SOD活性、MDA与脯氨酸含量起主要作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发现,不同高温处理下各品种耐热性排序不同:在40 ℃处理下,耐热性较强的为佛甲草、金叶佛甲草与松塔景天;在45 ℃处理下,耐热性较强的为德景天、八宝景天与佛甲草;在50 ℃处理下,耐热性较强的为德景天、胭脂红景天与佛甲草。【结论】高温胁迫下景天属植物主要通过提高SOD活性与脯氨酸含量来减轻伤害,同一品种对不同高温胁迫强度的耐受程度与生理响应具有一定的差异,综合评价后筛选佛甲草、德景天、八宝景天、垂盆草用作无人养护屋顶的绿化植物。  相似文献   
59.
生物肥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艳  董坤  林克惠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26-126,160
研究生物肥在烤烟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烤烟施用保得生物肥后能提高烤烟产量、产值和中上等烟比例,改善烟叶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60.
沾化冬枣栽培区土壤营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沾化的马武(M)、古城(G)和冬枣研究所(Y)3个冬枣栽培区0~3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分析了土壤剖面和各栽培区各元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壤剖面中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分布规律为0~10 cm>10~20 cm>20~30 cm,全钾含量则为10~20 cm>0~10 cm>2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为0~10 cm<10~20 cm<20~30 cm;不同样地之间,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为Y>M>G>CK(空地对照),土壤全钾含量为M>Y>G>CK,土壤有机质含量为M>CK>Y>G。综合分析3个样地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冬枣研究所土壤营养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