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92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193篇
基础科学   70篇
  127篇
综合类   1140篇
农作物   145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464篇
园艺   312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3 毫秒
91.
介绍了抗旱系数、敏感指数、干旱伤害指数、抗旱指数和模糊隶属函数值等评价指标及方法,鉴定和综合评价了甘蓝型油菜与蔊菜远缘杂交后代的抗旱性,其中抗旱系数是评价远缘杂交后代实际抗旱能力最典型、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单株生产力的抗旱性是决定后代抗旱能力的主要因素;大部分杂交后代在干旱条件下,群体抗旱性明显增强;甘蓝型油菜与蔊菜杂交后,蔊菜抗旱性状的转育可能有利于增强后代群体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92.
优质两系杂交油菜“赣油杂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赣油杂1号”是用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98A”与恢复系“98C602”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优质两系杂优组合,具有丰产、稳产、品质优、熟性早、抗耐性强、适应性广等特性。简要介绍了该组合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3.
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测定了9种含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和摄入毒性。结果表明:所有含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接触和摄入毒性均为高毒。  相似文献   
94.
盐山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多年来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根据我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经验,特别在对小麦冬前及入冬期间管理,如何提高小麦产量谈以下个管理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5.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土壤碳库对缓解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外源碳投入和有机碳分解速率等因素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另外,气候变化也会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等农业措施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综述国内外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到21世纪末,中国气温将会升高3.9-6.0℃,降水有望增加9%-11%。至20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造成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80年降低2.3%-10%(小麦、玉米和水稻平均值)。相反,在综合考虑CO2浓度升高的协同作用后,2050年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90年前将会增加13%-22%(平均年增长率0.2%-0.4%)。模型预测显示,至2020、2050和2080年,中国旱地0-30 cm土层有机碳在CO2低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7、6.0和 7.8 tC·hm-2,在CO2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9、6.8和8.2 tC·hm-2,大概占1980年农田土壤碳的4.5%、10.5%和12.7%。综合碳投入和排放对农田土壤碳库的整体影响来看,21世纪末期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1980年会下降10%左右,但如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有效抑制农田土壤碳库的降低甚至提高,如农田系统碳投入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时,土壤碳库会在21世纪末增加两倍。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是否会强烈影响农田土壤碳库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其对固碳效应正面和负面影响相互抵消后成为碳源还是碳汇说法不一。因此,在采取缓解气候变化、增加农田土壤固碳的措施的同时,还需加强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国政策框架的决定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选育适合露地爬地栽培和大棚立架栽培的四倍体西瓜新品种,提高广西西瓜产业竞争力。【方法】于2008年利用四倍体西瓜403作母本,四倍体西瓜JL作父本,配组选育四倍体一代杂交种兴桂六号,2009-2010年,连续两年进行露地爬地栽培品比试验,2011-2012年,连续两年进行大棚立架栽培品比试验。【结果】兴桂六号全生育期春造90-100 d,秋造65-80 d,果实发育期29-35 d。单果重3.5-4.5 kg,果实圆形,表皮深绿覆盖墨绿条带,有光泽,皮厚1.0-1.2 cm,耐贮运。果肉大红色,剖面光滑,纤维黄筋少,种籽少,汁多,质实、细密、清甜爽口,品质优,中心含糖11.5%。2009-2010年,连续两年露地爬地栽培品比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38081.3和34602.8 kg/ha,分别比对照增产15.6%和13.7%。2011-2012年,连续两年大棚立架栽培品比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66577.5和63169.5 kg/ha,分别比对照增产18.1%和15.0%。2012年广西西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4182.0 kg/ha,比对照增产10.8%;2010-2012年,露地爬地生产栽培示范试验平均产量32550.0-36585.0 kg/ha,比对照增产10.6%-15.5%;大棚立架生产栽培试验平均产量60178.5-63168.0 kg/ha,比对照增产12.6%-15.2%。【结论】四倍体杂交西瓜新品种兴桂六号适宜露地栽培和大棚立体栽培,在广西西瓜种植区均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改性核桃壳对含六价铬[Cr(Ⅵ)]废水的吸附效果,为核桃壳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新途径.[方法J以废弃核桃壳为原料,采用磷酸改性法制备核桃壳基吸附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材料结构,并考察溶液初始pH、改性核桃壳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改性核桃壳处理含Cr(Ⅵ)废水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改性核桃壳对Cr(Ⅵ)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线模型.[结果]改性后核桃壳表面更粗糙且多孔,官能团结构改变;在Cr(Ⅵ)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改性核桃壳投加量1.0 g、溶液pH 2.0的条件下吸附处理180 min,改性核桃壳对Cr(Ⅵ)的吸附率达99.65%,高于未改性核桃壳的吸附率(43.64%);改性核桃壳的废水处理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式.[结论]采用磷酸改性法制备的改性核桃壳对Cr(Ⅵ)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且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用于含Cr(Ⅵ)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98.
京津冀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探究京津冀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农业面源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该区域化肥施用量呈逐年增加态势,由2000年的305.12万t增加到2014年的370.50万t;化学农药施用量相对稳定,由2000年的81.88万t增加到2014年的89.93万t;而畜禽粪尿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2.35亿t减少到2014年的1.96亿t。空间上化肥污染高风险县市区和畜禽粪尿污染(主要为氮素和磷素污染)县市区数量增长较快,分别从2000年的33、34、60个增加到2014年的72、78、112个。该区域化肥污染高风险县市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大部分县市区及南部的石家庄、衡水、邯郸部分县市区;氮素高风险县市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邯郸等大牲畜奶牛、肉牛及生猪优势产区;磷素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秦皇岛、邯郸等大牲畜奶牛、肉牛及家禽集中养殖区。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化肥和畜禽粪尿(N、P)高污染风险县市区数量大幅增加且分布广泛,对农作物单产过度追求是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耕地面积减少和集约化养殖是氮磷面源污染高风险县市区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幼鱼的麻醉效果,在水温(26. 0±1. 0)℃条件下,对体质量为(43. 21±0. 52) g的东海带鱼进行了不同MS-222浓度的麻醉试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测定了麻醉和复苏各期试验鱼的呼吸频率,并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麻醉剂,研究了其对东海带鱼幼鱼的麻醉程度和麻醉效果,以及对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S-222麻醉剂浓度低于20 mg/L时,试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为0期;当麻醉剂浓度高于80 mg/L时,试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均能达到6期;试验鱼的入麻时间随着MS-222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复苏时间随MS-22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得的MS-222有效质量浓度为120~140 mg/L;在MS-222浓度为20、40 mg/L条件下,血清皮质醇含量随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MS-222浓度为60 mg/L条件下,血清皮质醇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各浓度组试验鱼在6 h时血清皮质醇含量最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各试验组鱼血糖含量随麻醉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在6 h时降至最低,也无显著性差异(P0. 05)。研究表明,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幼鱼的有效质量浓度为120~140 mg/L,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白榆D33雄性不育花芽发育的形态及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榆树雄性不育系花芽形态的特征及内源激素在榆树雄性不育系花芽中的调控作用,在花芽发育的不同时期,观察白榆D33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Y3、Y4的花芽形态特征,并利用石蜡切片对其花药的内部形态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花芽发育过程的玉米素(ZT)、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可育株Y3、Y4相比,不育系白榆D33在花蕾发育期间,花丝不伸长,花药干瘪,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但其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花粉而形成翅果;不育系白榆D33的ZT含量明显高于Y3、Y4,GA3含量动态变化较大,IAA含量出现下降趋势,并且在D33中GA3/IAA和GA3/ZT值动态变化幅度较大。不育系白榆花芽雄蕊发育不正常,花药不能产生花粉进行自花授粉,但其雌蕊发育正常;不育系白榆花芽的ZT、GA3和IAA含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