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1篇 | |
综合类 | 10篇 |
农作物 | 12篇 |
畜牧兽医 | 2篇 |
植物保护 | 20篇 |
出版年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印楝质杀虫剂的研究及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化学杀虫剂的害虫抗药性,再猖獗和农药残留问题的出现,使植物杀虫剂的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楝科植物——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广泛深入的研究,引起了昆虫学家和植物化学家的极大兴趣,掀起了一个国际性的研究热潮。曾于1980、1983和1986年在德国召开了三次国际印楝专门会议。1984年8月在菲律宾又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杀虫植物讨论会。1986—1988年由亚洲发展银行(ADB)提供资 相似文献
52.
鼹鼠跗线螨(Tarsonemus talpae Schaarschmidt)近年来在四川水稻区域严重发生,在田间常伴随水稻褐鞘症蔓延,螨量高峰出现在水稻孕穗期以后。通过抽取田间褐鞘稻株作列联表分析,证实该螨的活动确与褐鞘症的发生有联带关系。将螨体进行分离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体表及附肢可携带和传播稻叶鞘腐败病菌(Sarocladium oryzae)。在隔离控制条件下用螨和这种病菌对水稻作接螨、接菌、接螨接菌和不接四种处理,结果显示接螨接菌与单接菌二处理症状表现最早最普遍,但症状的发展和严重程度以前者更甚。因此本文提出,四川的水稻褐鞘症系由叶鞘腐败病菌为主要诱因,鼹鼠跗线螨在其中起着传播病菌而加剧症状表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系统评价市场上常用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作用特性,为选择对口药剂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药剂和10种其他类型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速效性和持效性。【结果】1)杀虫活性:不同杀虫剂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烯啶虫胺、噻虫胺、毒死蜱、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和环氧虫啶活性最好,其次为哒嗪硫磷、乙基多杀菌素、吡蚜酮、异丙威,阿维菌素;其余药剂中噻虫嗪、甲维盐、氟啶虫酰胺对2~3龄若虫有一定活性而对4~5龄虫活性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对两种虫态的活性均较差。2)速效性:毒死蜱、哒嗪硫磷的速效性最好,异丙威、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等次之,吡蚜酮最差。3)持效性: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持效期>15d,其中吡蚜酮最好,药后0、5和10 d连续3批接的试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4)成虫: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雌雄成虫均有效,类似于若虫。5)卵: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对卵及孵化的若虫均有效;吡蚜酮、环氧虫啶、异丙威等无明显杀卵活性,但吡蚜酮对孵化若虫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结论】19种药剂中,适于褐飞虱防治的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哒嗪硫磷、异丙威共9种。其中,吡蚜酮持效性最佳且对卵之外各虫态活性较好,但速效性最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和环氧虫啶等的速效性、持效性均较突出,且前三者对各虫态均有效。氟啶虫胺腈杀虫活性和速效性均好,但持效性差于新烟碱类。毒死蜱和哒嗪硫磷可单独或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防治褐飞虱,其中毒死蜱速效性最好,适合于大虫量时快速压低虫量。异丙威杀虫活性弱于新烟碱类,但速效性强于新烟碱类药剂,适合与吡蚜酮等混用或复配。此外,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的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甲维盐对褐飞虱有一定活性,适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褐飞虱。而其余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等7种药剂不适用于褐飞虱的防治。 相似文献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