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34篇
  13篇
综合类   152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23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 研究五汁饮对急性酒精中毒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葛花组、五汁饮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10只。预防性给药 7 d后,空白组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按照1.5 mL/100 g的52度红星二锅头给予灌胃,每日1次,连续1周,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测定肝脏匀浆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乙醇脱氢酶(ADH)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葛花组、五汁饮高剂量组ALT含量降低(P<0.05),五汁饮高、低剂量组AST含量降低(P<0.01);五汁饮高剂量组ADH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葛花组、五汁饮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葛花组、五汁饮高、低剂量组GSH、SOD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P<0.05),葛花组、五汁饮高、低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MDA含量(P<0.01)。结论 五汁饮保肝作用可能通过激活ADH加快酒精代谢及SOD、GSH的抗氧化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83.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大豆素对锦江黄牛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3头健康且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采用自身对照设计,试验分对照期和试验期,大豆素添加量500 mg/kg精料。结果表明:1)添加大豆素能使试验期牛瘤胃各时间点p H值显著低于对照期(P=0.036),且在正常瘤胃p H范围内;2)添加大豆素能提高瘤胃液中TVFA、丙酸、丁酸、乙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比值,但差异不显著(P﹥0.05);3)添加大豆素使试验期牛各时间点NH3-N浓度较对照期显著降低(P=0.002);4)添加大豆素能使试验期牛微生物蛋白(MCP)合成量较对照期有提高趋势(P=0.053)。综合分析表明大豆素具有改善瘤胃发酵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84.
在花年毛竹纯林进行1a覆盖-1a套种竹荪轮作等经营模式试验,研究毛竹林覆盖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修复作用。结果表明:(1)1 a覆盖-1 a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的2 a净收入达到18.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达到1∶3.29,分别是传统单一经营模式、1 a覆盖-1 a自然培育经营模式的19.6倍和1.6倍。(2)毛竹林覆盖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在高碳氮比(C/N)有机物覆盖的清理、林地土壤改良、林地地力培育等生态修复效果明显优于1 a覆盖-1 a自然培育经营模式,有效防止竹林地因覆盖而引发竹林衰退。毛竹林覆盖与套种竹荪轮作模式是毛竹林可持续性发展的经营模式,可作为毛竹林覆盖的配套经营措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选用28日龄泰和乌骨鸡13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半),饲养至12周龄.在5~8周龄3个处理组日粮酪氨酸水平分别为0.424%、0.566%和0.708%,在9~12周龄3个处理组日粮色氨酸水平分别为0.402%、0.521%和0.640%.结果表明:(1)在5~8周龄,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重随日粮酪氨酸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P<0.05),但酪氨酸水平对料重比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泰和乌骨鸡胸肌黑色素含量随日粮酪氨酸水平的提高极显著增大(P<0.01),但腿肌和皮肤黑色素含量未受酪氨酸水平影响(P>0.05).(2)在9~12周龄,日粮酪氨酸水平对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胸肌和腿肌黑色素含量(P<0.05),而对皮肤黑色素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3个处理组中,高酪氨酸水平组的胸肌和腿肌黑色素最高.在本试验的酪氨酸水平范围内,提高日粮酪氨酸水平可促进泰和乌骨鸡组织黑色素沉积而不影响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6.
为了研究日粮酪氨酸水平对泰和乌骨鸡生产性能和组织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泰和乌骨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公母各半),饲养至4周龄.试验鸡组分别饲喂3种酪氨酸水平的日粮,日粮酪氨酸水平分别为0.46%、0.63%和0.80%.结果表明:日粮酪氨酸水平对0~4周龄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体质量、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胸肌黑色素含量随日粮酪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高(P<0.05),而日粮酪氨酸水平对腿肌黑色素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腿肌黑色素含量有随酪氨酸水平提高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7.
几种松树挥发物对松材线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生测的方法,研究了几种主要的松树挥发物对松材线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α-异松油烯、β-水芹烯、β-蒎烯抑制松材线虫繁殖,其中α-异松油烯、β-水芹烯抑制力较强,β-蒎烯抑制力较弱,而β-月桂烯、反式-石竹烯、莰烯、异长叶烯和α-蒎烯对线虫繁殖没有影响.β-水芹烯和莰烯具有杀松材线虫活性,β-蒎烯和β-月桂烯增强松材线虫活力,而异长叶烯、α-蒎烯、反式-石竹烯对线虫存活没有影响.β-蒎烯、反式-石竹烯、异长叶烯、莰烯对松材线虫具引诱作用,其中β-蒎烯引诱力最强,反式-石竹烯次之,异长叶烯、莰烯引诱力最弱,而α-蒎烯、β-水芹烯、α-异松油烯和β-月桂烯对线虫无引诱作用.并对几种挥发物在松树抗松材线虫病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
美引烤烟品种‘NC297’不同海拔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美引烤烟品种‘NC297’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展开连续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NC297’在不同海拔的适应性广,烟叶产量(其产量为2016~2562 kg/hm2)、抗性、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较为协调兼顾,与其原生地表现相似。该品种具有耐肥性较好、抗病性较强、优质适产和易烘烤等特点,烟叶外观质量综合评分高,糖碱比和两糖差值较为合理。在香气的甜韵感和丰富性方面表现优于对照品种‘K326’和‘云烟87’,吸食品质彰显清香型风格,是适宜于在1600~1800 m中海拔地区的中等肥力以上土壤种植和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最适宜种植密度为15000~16500株/hm2,最佳施肥比例为N:P2O5:K2O=1:1:3,施氮量田烟N 105~135 kg/hm2、地烟N 75~105 kg/hm2。  相似文献   
89.
金沙江干热河谷木薯引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个木薯品种在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进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试种区5~10月期间全部品种的生长变化规律相似,即各品种在5~7月生长缓慢,7~9月生长迅速,9月之后生长变缓,进入10月后茎叶脱落,地上部分停止生长。不同品种长势不一,南植188、KU50(Ⅱ)、滇南红、OMR36-40-9、薯王983、华南8号生长旺盛;新选048、ZM8641、华南7号、华南124、GR911、ZM8803、华南5号、南植199、新选056长势量居中;华南9号、华南6号、ZM8316、华南205、BRA900生长量偏小。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远缘杂交获得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杂交后代,改良芝麻栽培种对茎点枯病的抗性。【方法】对野芝3号(S.indicatum)(P_3)和芝麻栽培种中芝14(P_1)、中芝14同源四倍体(P_2)进行正反种间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技术获得杂种F1植株。首先利用SSR分子标记、细胞学、形态学方法进行后代真实性鉴定,筛选出真杂种。后对种间杂交的3个亲本(野芝3号、中芝14及其同源四倍体)以及杂种后代F1株系进行茎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种间正反交组合后代的幼胚成苗率有明显差异,在接种的773个幼胚中,有155个幼胚发育成苗,平均幼胚成苗率为20.05%。种间正交组合(P_3×P_1、P_3×P_2分别为32.75%和21.11%),高于反交组合(P_1×P_3、P_2×P_3分别为8.84%和13.4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远缘杂交的成苗率。P_3×P_1、P_1×P_3组合F1植株染色体数目为42条;P_3×P_2、P_2×P_3组合F1染色体数目为55条,正反交杂种F1株系大部分花粉粒形态独特,形状规则但多无内含物,为高度不育类型;部分F1株系有少量的可育花粉,为部分不育型。选用多态性较好的HS142引物在亲本中芝14中能清晰的扩增出2条特异性条带(约460和500 bp),在野芝3号则扩增出1条特异性条带(约380 bp)。然后对12个后代进行鉴定,其中有10个杂种F1植株同时具有3条父、母本特异条带,另2株仅出现母本或父本带为假杂种。以高抗种质野芝3号为母本的种间杂交P_3×P_1、P_3×P_2后代染病的病斑长度分别为9.35和6.65 cm,反交组合后代的病斑长度分别为9.90和8.90 cm;所有杂交组合的后代对茎点枯病抗性均高于其栽培种亲本(P_1 14.30 cm和P_2 11.46 cm),但低于野生种亲本(P_3 4.80 cm)。【结论】通过种间杂交结合幼胚培养可以筛选出茎点枯病抗性明显高于芝麻栽培亲本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