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小体型肉鸭剩余采食量(RFI)与屠宰性能和胸肌肉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1 000只21日龄小体型肉鸭单笼饲养至63日龄,测定22~63日龄的RFI。于63日龄随机挑选72只肉鸭(公母各半)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和胸肌肉品质,再对RFI与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生长性能方面,公鸭的22日龄体重(BW22)、63日龄体重(BW63)、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极显著高于母鸭(P<0.01),料重比(F/G)和RFI极显著低于母鸭(P<0.01)。RFI与F/G、ADF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屠宰性能方面,公鸭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瘦肉率、腹脂率和肌胃率与母鸭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RFI与胸肌率及瘦肉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肉品质及营养成分方面,公鸭的胸肌黄度值(b*)显著高于母鸭(P<0.05),pH24 h值显著低于母鸭(P<0.05),胶原含量显著低于母鸭(P<0.05),但公鸭... 相似文献
42.
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 RFI)是评价畜禽饲料利用率的重要指标。microRNA(miRNA)是一类通过转录后抑制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s,长度约为22 nt,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miRNA与动物机体的采食及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参与调控牛、猪、鸡等动物的RFI。针对近年来畜禽RFI的研究现状,特别是miRNA调控畜禽剩余采食量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有助于揭示畜禽RFI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为畜禽饲料利用率的改良与高效生产提供新思路,为优质畜禽的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44.
45.
【目的】为了探究鸭FMO3基因型、动物油脂及其互作对其FMO3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9只鸭平均分为2组,用含10%动物油脂和不含动物油脂的2种饲料分别饲养,通过对鸭FMO3基因的第二、六、七外显子的SNPs进行检测,qPCR检测鸭肝、肾中FMO3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FMO3基因SNPs和动物油脂与FMO3基因在肝、肾中的表达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鸭FMO3基因SNPs检测中发现cDNA第12bp A/G碱基突变位于FMO3蛋白结构的FAD结合区,与FMO3在肝脏中的表达水平相关,命名为V12I错义突变.GG突变纯合子个体在饲喂添加10%动物油脂时,肝脏中FMO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饲喂不含动物油脂的处理组(P<0.05),AA、AG 2种基因型在是否饲喂含10%的动物油脂2个处理组中肝脏FMO3基因的表达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是否添加10%的动物油脂、FMO3基因型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肾脏FMO3基因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综上表明,饲料中添加10%动物油脂可抑制肝脏FMO3基因的表达,且对GG基因型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6.
为了研究小体型肉鸭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与屠宰性能的关系,本实验选取1 000只(公母各500只)21日龄小体型肉鸭单笼饲养至56日龄,测定21~56日龄的RFI。于56日龄随机挑选72只小体型肉鸭(公母各36只)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针对RFI与屠宰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公鸭的56日龄体重(BW56)、代谢体重(BW0.75)和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均高于母鸭(P<0.01),而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 FI/BWG,FCR)和RFI低于母鸭(P<0.01)。公鸭的21日龄体重(BW21)和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均高于母鸭(P<0.05)。在屠宰性能方面,公鸭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瘦肉率、腹脂率、肌胃率和心脏指数与母鸭相比均差异不显著。公鸭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均小于母鸭(P<0.05)。RFI与屠宰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RFI与ADFI、FCR呈正... 相似文献
47.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广泛存在于畜禽基因组中的一类重要的遗传变异,通常以大片段的DNA序列缺失或重复形式出现,直接影响着基因表达和功能。CNV与许多遗传疾病和表型性状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广大动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本文综述了CNV的形成原因、作用机制、检测方法以及现阶段国内外对家禽CNV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当前CNV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旨在为实现CNV作为家禽育种中的分子遗传标记进行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49.
旨在探索笼养密度对雪山鸡生产性能、肉品质、福利指标及盲肠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选用6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雪山鸡母鸡180只,按单因素试验要求,设置高、中、低3组饲养密度进行后期笼养试验,每笼分别饲养4只、3只及2只,以此作为1个重复,每组20个重复,饲养至上市15周龄,屠宰,测定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并进行羽毛和步态评分、检测盲肠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果表明:1)从11周龄到上市15周龄,低、中密度组雪山鸡体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15周龄腹脂重和腹脂率,低密度组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且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其余屠宰性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中、低密度组鸡只羽毛质量显著好于高密度组(P<0.05),此外,高、中、低密度组的雪山鸡步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3)雪山鸡盲肠内容物均以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的菌群为主。3种饲养密度菌群差异不显著(P>0.05),但中密度饲养模式下肉鸡盲肠内容物中特有OTUs较少,相对于高密度盲肠微生物区系而言,中、低密度盲肠微生物群落更趋于相近,有些差异菌群可能与体重及腹脂沉积相关,如Blautia菌属等。综合看来,对于雪山鸡而言,考虑采用中密度饲养模式能够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50.
随着禽业的不断发展,家禽健康和福利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市场需求的压力之下,当代家禽品种的选育越来越追求高效、快长及高产、快繁等性状,因此家禽抗应激能力和免疫性能都在不断下降。鸡体核温度是判断鸡生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阐述了鸡体核温度与环境温度、休闲睡眠、采食饮水、光照通风以及疾病监测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影响鸡体核温度与健康状态关键因素,进一步阐明最能反映鸡正常与病理状态下体核温度变化的规律,有利于在实际生产中精确掌握鸡的生理健康状况,提高鸡的生活力,降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