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联用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对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土壤中锌、铜、镍、铬含量的样品消解条件进行优化。固定微波功率后,利用均匀设计和正交试验对4个主要影响因素:称样量、盐酸和硝酸体积比、消解时间及消解最高温度进行优化,考察土壤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及加标回收率以确定最佳消解条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得到的最佳微波消解条件为称样量0.2 g,盐酸和硝酸体积比3:1,微波消解时间45 min,消解最高温度195℃,6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8%—1.12%,加标回收率为92.7%—102.0%。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土壤中锌、铜、镍、铬含量。 相似文献
12.
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为了增加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深松和深松结合秸秆还田耕作技术对晋中北部地区两种主要类型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深松可以打破土壤犁底层,显著降低黏土和壤土10—30cm土层范围内的土壤容重;调节土壤孔隙度,增加了黏土10—30cm土层范围内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同时增加壤土10—3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20—30cm土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改善黏土和壤土20—30cm土层土壤固、液、气3相状况;深松结合连年秸秆还田进一步优化了壤土耕层环境,同时显著降低了玉米拔节期土壤地表结皮的厚度和紧实度。[结论]深松结合连年秸秆还田和深松耕作技术可以缓解土壤板结状况,增加降雨入渗。 相似文献
13.
14.
为极端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依据,采用气候倾向率、湿润指数和积分湿润指数等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中西部地区的沈阳、阜新及锦州等13个气象站1960-2014年农业生产期(4-9月)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该时段内该区域降水变化及干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辽宁中西部地区4-9月降水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其中中部平原、西南部沿海和西部丘陵区10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81、-10.431 和-10.786,分别线性减少54.0 mm、57.4 mm和59.3 mm.降水减少主要时段出现在7-9月,降水量减少达25.3%.湿润指数减小,气候干旱化明显,中西部平原区1995-2014年气候干旱化程度增加9.9%,西南部沿海区增加11.0%,西部丘陵区增加11.7%.辽宁中西部地区中、重度干旱存在9~11 年的准周期.降水的农业满足度整体下降,线性下降14.3%;1995-2014年降水的农业满足程度平均下降11.5%,造成干旱气候年增加7.3%~9.1%.辽宁中西部地区降水减少导致农业需水满足度下降,干旱频率增加,对大田农业生产已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5.
16.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两种林型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为对象,运用树木年轮学与异速生长方程模型,推算过去20 a杜香(Ledum palustre L.)-兴安落叶松林及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年际变化,结合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的气象数据,分析气候因子对不同林型兴安落叶松林NPP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生物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NPP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上升趋势.不同林型NPP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2000-2020年温度(T)对两种林型兴安落叶松林NPP起正向影响,而降水(P)对草类-兴安落叶松林NPP起正向影响.由于气候的\"滞后效应\",杜香-兴安落叶松林NPP与上一年8月份月平均最高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草类-兴安落叶松林NPP与上一年11月份月平均温度、上一年7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联用法(预浓缩-GC-MS/FID)结合Dean Switch中心切割和冷柱箱技术,建立了测定环境空气中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色谱程序升温、预浓缩系统一级冷阱、二级冷阱等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参数,评估了此条件下的方法稳定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程序升温为-20℃~240℃、一级冷阱解析温度为5℃及二级冷阱捕集温度为-50℃时测定效果最佳,116种VOCs在0.50~20.0 nmol·mo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4~0.9999;在5.00 nmol·mol-1加标浓度水平下重复进样6次,加标回收率为91.2%~11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12%。方法简便快速、稳定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环境空气中116种VOCs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辽西地区春季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80-2015年辽西地区土壤相对湿度、降水、气温和80 cm地温资料,对该区春季土壤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了土壤相对湿度主要影响因子,建立春季土壤相对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春季土壤相对湿度具有明显干化趋势,农业干旱加重;(2)春季土壤湿度主要与底墒、前秋降水、前冬80 cm地温和同期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底墒相关性最为显著;(3)基于相关性显著因子建立春季土壤相对湿度预报模型,复相关系数达到0.78,拟合准确率在93.3%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了6月15日(对照)、6月25日和7月5日3个播期,研究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生产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夏玉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指导生产实践和实现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月25日和7月5日播期的夏玉米在灌浆期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受胁迫程度随之加剧,这2个播期的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群体生长率均较对照呈逐渐降低趋势。3个播期的单位面积总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千粒重在不同播期间差异显著,最终6月25日和7月5日播种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了17%和31%。因此,应该选择适宜的夏玉米播种时间,降低玉米在灌浆后期遭遇低温逆境的几率,进而保障玉米生育后期的正常灌浆,最终实现玉米抗逆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下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研究在夏玉米季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连续两年施用有机肥,旨在了解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群体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对有机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从而降低倒伏风险,确保稳产、高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下设不同的有机肥施用量处理,其中高密度下设30 m3·hm-2一种施肥量,中密度下设30 m3·hm-2一种施肥量,低密度下设0 m3·hm-2、30 m3·hm-2和45 m3·hm-23种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施用有机肥第1年,在中、低密度下对玉米干物质生产、群体生长速率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施用有机肥第2年,低密度下玉米群体衰老速率减缓,叶面积指数和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在生育后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花后群体生长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中高密度无显著差异,群体花后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成熟期地上部总生物量显著提高甚至接近中高密度。低密度下施用有机肥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补偿了低密度下穗数的不足,最终低密度下施用45 m3·hm-2有机肥处理产量达10 838 kg·hm-2,与中、高密度下施用30 m3·hm-2有机肥处理的产量11 080 kg·hm-2和11 202 kg·hm-2基本持平且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通过适度降低密度并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合理地调控群体花前花后生长,避免前期旺长和后期早衰,实现保穗保花增重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