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0篇
  11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刺吸式口器昆虫常发生严重且抗药性强。本文室内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Ifu13a对梨冠网蝽、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控制潜力。在1.0×108、1.0×107和1.0×106孢子/mL接种浓度下,在处理后初始2 d保持RH(95±5)%,随后8 d保持RH(78±5)%的条件下,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成虫的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12、4.11、5.43和4.77、5.55、5.32 d,而梨冠网蝽的致死中时为7.32、8.22、9.79 d。在1.0×108和1.0×107孢子/mL浓度下,小绿叶蝉和温室白粉虱累计死亡率均在5 d内即达到100%,2种害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90×103和3.03×104孢子/mL;而梨冠网蝽第10 d在2种浓度下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了81.25%、77.5%,其LC50为6.88×105孢子/mL。菌株Ifu13a显示出一定的寄主专化性,菌株Ifu13a显现了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高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72.
王滨  岛津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73-9574,9586
[目的]优化大批量快速提取白僵菌DNA的方法。[方法]对DNA沸水抽提方法进行改进,通过PCR扩增仪对DNA提取液进行加热,迅速完成DNA的提取过程。[结果]通过大批量快速提取真菌基因组DNA方法提取的DNA质量可满足RAPD扩增分析的需要。22个试验菌株均扩增出清晰的条带,清晰条带数量为2~6条不等,条带大小主要集中在450~800 bp;该方法提取的DNA也完全可以满足SCAR扩增的需要,扩增出的用于标记F263菌株的特异性DNA条带十分清晰。[结论]该研究为大批量快速提取真菌基因组DNA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3.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茶树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亟需开发经济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对从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和4株自其它叶蝉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初选出活性较高的爪哇棒束孢和两株球孢白僵菌;对假眼小绿叶蝉低龄若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爪哇棒束孢毒力最强,分别比两株球孢白僵菌高2.33~7.26倍和6.08~27.26倍,在1×108孢子mL 1浓度条件下第13 d的致死率达100%,LT50为5.9 d。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爪哇棒束孢菌株配制的IJOD-1悬乳剂以7.5×1013孢子hm 2的剂量常量喷施,对假眼小绿叶蝉虫口的防治效果在第11 d时为50.32%;第25 d时追加1次放菌,在第55 d时的防治效果达68.40%。  相似文献   
74.
朱学武  徐永江  柳学周  史宝  王滨  李斌 《水产学报》2016,40(10):1595-1605
根据半滑舌鳎黑色素聚集激素(MCH1)的c 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成熟肽片段,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成功构建了重组MCH1/p ET32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可产生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半滑舌鳎MCH1重组蛋白大小为29.9 ku,32°C条件下以0.2 mmol/L IPTG诱导6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49.8%。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MCH1重组蛋白可被6×His抗体特异性识别。经Ni2+-NTA亲和柱纯化,可获得高纯度的MCH1重组蛋白。采用垂体离体孵育方法测试蛋白活性,MCH1重组蛋白可有效刺激或抑制垂体MCH和MSH肽的分泌,MCH肽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在100 nmol/L达到峰值,MSH肽水平显著升高。随着外源MCH1重组蛋白浓度的增加,垂体MCH1和MCH2 m RNA表达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OMCa和PACAP m RNA表达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POMC-b、MCHR1、MCHR2、MITF基本没有变化,表明获得的半滑舌鳎MCH1重组蛋白具有调节垂体激素分泌和基因表达的生理功能。本研究可为研制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调控的专用生物制剂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5.
马尾松毛虫种群球孢白僵菌自然流行病流行菌株的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皖东明光市紫阳林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种群中发生由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引起的流行病。本研究通过4对引物,对采自流行区的44株球孢白僵菌进行28S rDNAⅠ型内含子分析,以探讨流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类型。结果显示,存在8种不同内含子单倍型。各单倍型所占比例不同,其中BABA型占据优势地位,为79.55%;BCBC和BCBA型次之,皆为4.54%;而BAAA等5种单倍型仅各占2.27%。表明引起自然流行病的球孢白僵菌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从生态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在球孢白僵菌种群中占据主导地位的BABA型菌株,今后可以作为明光地区生防菌株的重点筛选对象。  相似文献   
76.
白介素-1β是一种典型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调控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本研究从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中鉴定到2个白介素-1β分子(分别命名为SaIL-1β1和SaIL-1β2)。SaIL-1β1全长cDNA序列为1 292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28 bp,编码275个氨基酸;SaIL-1β2 cDNA序列为1 33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60 bp,编码319个氨基酸。SaIL-1β1和SaIL-1β2编码的蛋白均含有IL-1保守的结构域和12个β折叠,具有结构上的保守性。组织表达分布显示,SaIL-1β1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脾脏和肝脏次之;而SaIL-1β2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头肾和脾脏次之。脂多糖(LPS)刺激后,SaIL-1β1和SaIL-1β2在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在头肾中,LPS刺激后6 h,SaIL-1β1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10.03倍(P<0.05),随后逐渐回落,在12、24、48、72 h分别为对照组的7.15、4.09、2.71、3.03倍(P<0.05);在刺激后6 h,SaIL-1β2表达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11.49 倍(P<0.05),最后逐渐回落,48 h恢复至正常水平,72 h下降至对照组的0.29倍(P<0.05)。脾脏中,LPS刺激后6 h,SaIL-1β1表达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6.59倍(P<0.05),随后逐渐回落;SaIL-1β2转录水平表达模式与SaIL-1β2相似。综上,本研究在黄条鰤中鉴定了2种白介素-1β分子,并探讨了其在免疫应答中的表达规律,为研究白介素-1β分子在黄条鰤抗菌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摘要: 为深入开展黄带拟鲹种质鉴定、分类及遗传进化等研究,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结构及鲹科鱼类系统发育特征。结果显示,黄带拟鰺线粒体基因组为典型的环状DNA结构,序列全长为16 570 bp,碱基组成分别为A(27.2 %)、G(17.18%)、C(30.24%)和T(25.38%),包括13种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除ND6、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tRNAGlu、tRNAPro外,其余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且基因组存在多处重叠区域。除CO Ⅰ和ND5的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C和ATA外,其余11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G,以典型的TAA和TAG为终止密码子,在Cyt b中存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黄带拟鲹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蛋白编码基因的A+T含量分别为52.58%和51.55%,非编码控制区(D-loop)A+T富含61.69%,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除tRNASer-(GCT)外,其余21个tRNA均含典型三叶草二级结构。为进一步研究黄带拟鲹系统进化特性,通过与18种鲹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16S rRN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黄带拟鲹与高体若鲹同属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结果可为黄带拟鲹物种鉴别、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保护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8.
为深入了解生长轴(GH/IGF axis)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采用定量PCR方法研究了GH/IGF轴5个关键生长因子(GH、GHR1、GHR2、IGF-I、IGF-II)在配子、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生长过程中的差异表达调控特性。结果显示,这5个生长因子都具有亲本遗传的特性,除GH外,精子中其他4个生长因子转录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卵子。在胚胎发育阶段, GH mRNA在胚胎发育各时期均有表达,且在细胞分裂初期和孵化期表达水平较高。GHR1和GHR2mRNA在胚胎发育各时期呈现相似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除囊胚期和原肠胚期外, GHR1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GHR2。IGF-I和IGF-II mRNA在胚胎发育各时期均表达, IGF-I在孵化期表达水平最高, IGF-II在胚体下包2/3期和孵化期表达水平最高。除64细胞期和128细胞期外, IGF-II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IGF-I (P0.05)。在仔稚幼鱼生长阶段, GH mRNA表达水平从孵化后3 d开始显著升高,到6 d时达峰值。GHR1 mRNA表达水平自6 d开始显著升高(P0.05),到30 d达峰值。GHR2 mRNA在3 d、20 d、25 d、30 d和60 d均处于显著高表达水平(P0.05)。IGF-I mRNA在3 d表达水平最高, IGF-II mRNA从6 d开始显著上调表达,并保持较高表达水平至45 d, IGF-II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IGF-I (P0.05)。偏相关分析发现:这5个生长因子通过正向协同或负向拮抗作用在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生长过程中共同起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GH/IGF轴对鱼类生长调控机制积累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79.
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2种黑色素聚集素受体(MCHR1和MCHR2)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了MCHR mRNA的组织表达特性,研究了其与无眼侧黑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半滑舌鳎MCHR1 cDNA序列全长为1685 bp,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080 bp,编码359个氨基酸,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同源性高达83.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半滑舌鳎MCHR1与鲋形目、鲽形目和鲈形目鱼类聚为1个小分支.MCHR2 cDNA序列全长为1626bp,ORF长为1044bp,编码347个氨基酸,与鲽形目同源性最高达到90%以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半滑舌鳎MCHR2与鲽形目、鲈形目鱼类聚为1个小分支.MCHR1 mRNA在鳃中表达量最高,而MCHR2 mRNA在有眼侧皮肤中表达量最高,性腺次之.另外,MCHR1和MCHR2 mRNA在其他组织中均检测到表达,这表明半滑舌鳎黑色素聚集素(MCH)可能通过内分泌方式和各组织中的MCHR介导参与生理调控.不同黑化面积表达分析显示,在无眼侧黑化发生早期,脑垂体中MCHR1 mRNA显著升高,在无眼侧50%黑化组达到峰值,皮肤中MCHR1 mRNA在无眼侧10%黑化组显著升高,其后保持较高水平;脑垂体和皮肤中MCHR2mRNA表达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在无眼侧黑化发生早期都达到峰值,其后逐渐下降至相对较低水平.表明MCHR可能直接或通过其他信号通路参与了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性状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80.
利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2种视黄酸受体RARα和RARγ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组织表达特性。半滑舌鳎RARα cDNA序列全长为1823 bp,编码443个氨基酸;RARγ cDNA序列全长为1959 bp,编码489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半滑舌鳎RARα和RARγ同源性高达60.8%,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同源性高达97.0%,具有较强的进化保守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半滑舌鳎RARα和RARγ分别归属于单独的分支,且与其他鱼类聚合成簇。组织表达分析显示,RARα mRNA在肾中表达量最高,而RARγ mRNA在脾中表达量最高,RARα和RARγ mRNA在其他组织中均有表达,表明半滑舌鳎2种RAR都可能参与多种生理过程调控。半滑舌鳎2种RAR mRNA在有眼侧皮肤、无眼侧黑化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的表达量依次升高,且发现RARα在正常有眼侧皮肤的表达高于RARγ,而RARγ在无眼侧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RARα,无眼侧黑化皮肤中RARα表达高于RARγ。RAR基因在有眼侧和无眼侧皮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可能和RA/RAR系统调节体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