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通过野外试验,评价栓皮栎家系在铅锌尾矿环境中的生长响应、重金属积累能力及土壤修复潜力。 方法 在杭州市富阳区废弃的铅锌尾矿库进行人工植被恢复试验,分析比较4个栓皮栎家系(泰山3号、泰山7号、泰山8号和徂徕山5号)在铅锌矿砂中生长3 a的生物量及其对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吸收及转移特征。 结果 4个栓皮栎家系在矿砂环境中均能生长,未表现出毒害效应。重金属胁迫下,栓皮栎家系各器官营养元素浓度表现出一定差异,且各家系均有较高的氮磷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参试栓皮栎家系体内重金属浓度较低,且各家系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BCF)均小于0.100。除铅外,各家系重金属转移系数(TF)均大于0.50,表现出一定的重金属转移能力。泰山8号家系平均BCF和TF值均低于其它家系。 结论 3 a的长期试验表明,参试栓皮栎家系耐性较高、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较低,可作为有潜力的污染土壤修复树种。 相似文献
32.
为满足多轴汽车低速转向灵活性和高速操纵稳定性,利用行星齿轮系统设计了某五轴车辆的双相位转向机构,并对该机构进行了转向数据验证分析,使各车轮转角按顺序进行幅度变化,降低轮胎磨损。 相似文献
33.
34.
车辆虚拟试验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虚拟试验系统,利用ADAMS动力学软件获取的动力学分析数据来驱动虚拟场景中的试验车辆,同时配合虚拟仪表准确动态显示车辆的运动状态参数,实现车辆的虚拟试验过程仿真。用户可操纵鼠标、键盘与虚拟场景进行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木本植物枫香幼苗在不同浓度铅胁迫下的生长及元素微区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探讨枫香铅耐受机制。 方法 利用水培法,研究枫香幼苗在不同浓度铅(0、50、100、200和400 mg·L-1)胁迫下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对铅的吸收与积累。采用化学试剂提取法分析铅在枫香植株体内存在的化学形态,并进一步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技术研究铅以及其它元素在枫香根系的微区分布。 结果 枫香幼苗在不同浓度铅胁迫下叶片表现一定程度的毒害效应。根系生物量在铅低浓度处理(50 mg·L-1)时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增加,并且各处理组生物量耐性指数均大于0.90。铅胁迫下枫香幼苗叶片光合色素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短期试验表明,枫香幼苗对铅的吸收量大,且主要积累在植株根系,其转移系数均小于0.10。枫香幼苗叶片和根系中以盐酸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铅为主,其次为氯化钠提取态铅。SRXRF分析表明,枫香根组织中的表皮层区域铅浓度较高。 结论 短期水培试验表明,铅主要赋存在枫香幼苗根系表皮层区域,同时铅主要与磷酸盐配体和草酸盐配体相结合,这可能是枫香幼苗在不同铅浓度胁迫下具有较高耐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
以栽植于苗圃的4年生水栎、纳塔栎、舒玛栎、沼生栎、柳叶栎为研究对象,在秋冬转色期对其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3种色素及可溶性糖含量进行定期测定,同时记录转色期气温变化,研究转色期叶片色素含量变化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下降,5种栎树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而花青素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叶绿素a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沼生栎>水栎>舒玛栎>纳塔栎>柳叶栎;10月12日至11月5日,纳塔栎、舒玛栎和柳叶栎中的叶绿素b降幅最大。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除柳叶栎在试验后期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他4种栎树在整个试验期变化不大。5个树种花青素含量与日平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栎和柳叶栎叶中的花青素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得出,秋冬季日平均气温的下降促进了5种栎树叶片花青素的积累,直接影响了叶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37.
基于ADAMS的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利用ADAMS/Car模块建立了汽车多体仿真模型,对不同车速下的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性能、蛇行性能、双移线性能等操纵稳定性能进行了仿真。依据仿真结果,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做出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DAMS软件可以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较好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8.
基于多轴转向的三轴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轴重型汽车低速机动性差,高速稳定性不好的特点,对三轴汽车多轴转向技术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三轴汽车全轮转向的二自由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采用实用的基于零质心侧偏角前后轮转角成比例的控制策略,推导了各轴的转角比例系数及相关的状态空间矩阵及传递函数,对不同转向模式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轴汽车采用多轴转向技术,具有低速灵活性高、高速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9.
利用ADAMS/V iew建立了多轴汽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停车场出车和高速行驶避障的双相位转向虚拟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发现,低速行驶时,采用逆相位转向可以大大缩小转弯半径,提高汽车的机动灵活性;高速行驶时,采用同相位转向可以缩小汽车横摆角速度,提高操纵稳定性,减少汽车发生甩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0.
介绍了一种基于Direct X技术的汽车模拟驾驶仿真操纵模型,对建模与仿真、Direct X及碰撞检测等技术在汽车模拟驾驶操纵模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并重点介绍了汽车在3D环境下的实时数字仿真模型、地形检测算法、汽车转向控制策略以及换挡过程的逻辑判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