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头足类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头足类软体动物都具有生殖洄游的现象,繁殖季节雌雄交配后,成熟精子暂时储存在雌体输卵管腺的纳精囊中,成熟卵子产出经过输卵管腺时完成受精作用,雌体在排卵后具有特殊的护卵行为.精子具有特殊的顶体和精核,分别呈螺旋锥体和细长圆筒状,阐述了它们的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的作用;根据卵巢的形态变化,将其发育周期划分为4个时相.性腺既是生殖器官,又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分泌的各种甾类激素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例如:孕酮、睾酮和17β-雌二醇.精巢中存在大分子精蛋白,并且不同种类的组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分4个航次对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P)浓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应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DIN和PO4^3--P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中NH4^+-N、NO3^--N、NO2^--N和PO4^3--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7~11.73、0.01~121.43、0.06~3.79μmol·L^-1和0.42~4.16μmol·L^-1;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PO4^3--P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4.00~219.51、4.02~1250.41、0.45~8.70μmol·L^-1和3.41~41.87μmol·L^-1;DIN和PO4^3--P的扩散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520.73μmol·m^-2·d^-1和22.33μmol·m^-2·d-^1,扩散方向总体表现为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每年向养殖系统中输入的DIN和PO4^3--P量分别约为9.87t和0.32t,表明沉积物是南沙港养殖水域水体氮磷营养盐,尤其是DIN的重要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13.

象山港地处浙江中部沿海(121°25′-122° 03′E, 29°05′-29°46′N), 港内平均水深20 m左右, 最深达55 m。近年来, 象山港网箱养殖规模不断增大, 陆源污染加重, 导致象山港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找到象山港网箱养殖环境的有效修复方法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海带和龙须菜等大型藻类对象山港中部网箱养殖区进行生境修复, 同时应用总DNA提取、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及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网箱养殖区和藻类养殖区沉积环境中细菌群落的特征及其在生境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 象山港网箱养殖区细菌种类丰富, 7个门的细菌组成。生境修复使网箱养殖区细菌多样性有增加趋势, 优势种群由放线菌门、海仙菌属和苍白杆菌属的细菌代替了不动杆菌嗜氨基杆菌和假单胞菌属的细菌; 藻类养殖区由5个门的细菌组成, 细菌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冗余分析结果显示, 氨氮和COD是沉积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 细菌群落结构的好转趋势与化学因子的好转是一致的, 这说明采用大型藻类对网箱养殖区环境进行生境修复具有明显的效果, 同时可以确定细菌群落结构可作为生境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科学分析藻类养殖对养殖区环境的影响及评价生境修复的效果, 可为实现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以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海洋牧场建设与生物资源的增殖养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物资源生境营造、适宜性增殖物种筛选与应用、牧化物种增殖与采捕、效果评估和管理等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建立有效恢复生物资源、实现天然水域渔业生物资源产出功能最大化的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至今已建成由15个圆角六边形和1 000个台面框架型诱导礁组合而成的7个鱼礁群,面积25 hm~2,形成空方规模53 810 m~3;移植海带、坛紫菜和龙须菜等大型海藻,建成以浮式平面藻床为主的人工藻场80 hm~2。底播毛蚶、栉江珧等贝类2 000万粒;年放流大黄鱼、黑鲷、黄姑鱼、褐鲳鲉等鱼类苗种160万尾;中国明对虾、日本对虾等虾类1亿尾。调查结果显示,牧场示范区富营养化程度有所降低,初级与次级生产力明显提升,其中海藻年生物量约为18 000 kg/hm~2;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良好,人工鱼礁投放19个月后,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总生物量和总丰度分别为对照区的1.32倍、2.04倍和1.49倍。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2个调查周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对浙江沿海自然分布的嘉庚蛸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变化进行了逐月研究,结果发现,雄性生殖系统由单个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精荚囊和阴茎等6部分构成。精巢球形,辐射型精巢,精原细胞椭圆或近圆形,直径10~16μm,精子细胞经过椭圆形梭型柳叶型长棒型的变态期,成为鞭毛型精子,精子头部细长等粗棍状,长约26~33μm,尾部长度约为头部的16倍。输精管长约13~16cm,是雄性生殖系统中最细长的管道。储精囊长约5~8cm,可分为储精管和腺体2部分。前列腺与储精囊相接共同开口于精荚囊腔,中空盲管状,4.8~5.6cm。精荚囊分为2部分,一侧为叶脉状规则褶皱突起围成的腺体腔,称之为囊内腺,另一侧突起少,个体大、不规则,树枝状。阴茎短,仅2~3cm,生殖孔开口于胴体左侧外套腔的中部。储精囊、前列腺和精荚囊中均存在着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构成的腺体腔,它们在精荚成熟装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阴茎中段的阴茎囊呈镜面倒卜型,它不仅是分泌性的腺体腔,而且还是精荚排出过程中的反转场所。  相似文献   
17.
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分4个航次对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3-4-P)浓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应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中NH+4-N、NO-3-N、NO-2-N和PO3-4-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7~11.73、0.01~121.43、0.06~3.79 μmol·L-1和0.42~4.16 μmol·L-1;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PO3-4-P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4.00~219.51、4.02~1 250.41、0.45~8.70 μmol·L-1和3.41~41.87μmol·L-1;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520.73 μmol·m-2·d-1和22.33 μmol·m-2·d-1,扩散方向总体表现为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每年向养殖系统中输入的DIN和PO3-4-P量分别约为9.87 t和0.32 t,表明沉积物是南沙港养殖水域水体氮磷营养盐,尤其是DIN的重要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18.
锶元素对黑鲷幼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不同锶浓度养殖水体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耳石浸泡标记实验,验证利用该方法开展黑鲷幼鱼耳石指纹标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经7 d的浸泡标记,4个处理组幼鱼在特定耳石区位的Sr/Ca值均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记;各标记处理组的标记成功率均为1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和对照组黑鲷幼鱼在标记实验期间的生长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标记方法不会对受试黑鲷幼鱼产生显著负影响。浸泡标记处理可使受试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明显提升;标记结束17 d后,各处理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大幅下降,18 mg·L~(-1)标记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可降至对照个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调查期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 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 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栖息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