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63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土壤磷形态组分分级及31P-NMR 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磷形态转化,影响土壤磷对作物的有效供应。土壤磷分为无机磷和有机磷两大部分。化学连续提取法 (chemical sequential fractionation,CSF) 研究土壤磷形态分级,采用不同的化学提取剂,分级提取土壤中组成或分解能力接近的有机无机含磷化合物,是目前表征土壤磷素形态的重要方法。但该方法虽历经改进,仍难以确切反映土壤磷的实际组成,提取的不同磷形态间存在重叠,有机磷和无机磷组分分级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同分级磷组分对作物的有效性,需谨慎评估。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来研究土壤中含磷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液相31P-NMR 可以同吋检测出土壤中多种磷组分,如正磷酸盐、磷酸单酯、磷酸二酯、膦酸脂、焦磷酸盐和多聚磷酸盐,识别土壤提取物磷形态,可将有机磷与无机磷分开。本文综述了应用31P-NMR 技术研究土壤磷形态组分的一些进展,总结了样品制备过程、NMR 测试参数及在土壤磷形态转化研究中的应用。二维31P-NMR 技术发展为鉴定分析土壤中更多种类的含磷化合物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2.
汪洪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220-221
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适当地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3.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材料。白菜型油菜苏州青,市售。 1.1.2菌株及质粒。采用根癌农杆菌LBA4404,该菌株含有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90,油菜油体基因与bFGF的融合基因已整合到该载体上,该融合基因由油菜油体基因启动子启动。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outhern检测试剂盒为DIG High Prime DNA Labeling and Detection Starter Kit I,购于Roche公司。  相似文献   
24.
小麦为须根系植物,根系发生发育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局部供应硝态氮对小麦侧根发生发育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可为小麦品种选育,增强小麦吸收硝态氮、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选择4个小麦品种,H10、L14、衡观35和石麦15,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0、94.5、473.5 kg/hm2,研究硝态氮供应对不同品种小麦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进行营养液分根培养试验,两侧设置6个施氮处理:0/0、0/2.5、0/50、2.5/2.5、2.5/50和50/50 mmol/L,研究局部供应硝态氮对小麦侧根发生发育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研究发现,(1)小麦H10和衡观35在473.5 kg/hm2高氮处理下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大,L14和石麦15相对较小。(2)分根培养条件下,两侧均施50.0 mmol/L硝态氮小麦地上部干重与氮浓度明显高于两侧不施硝态氮处理。2.50 mmol/L处理一侧衡观35根干重和侧根密度高于不施硝态氮一侧,而L14在50.0 mmol/L硝态氮处理一侧根干重较大、侧...  相似文献   
25.
不同水分状况下施锌对玉米生长和锌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选择潮土(砂壤)和土(粘壤)两种质地不同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施锌对玉米生长和锌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锌显著增加了玉米植株根、茎、叶以及整株干物质重;缺锌条件下玉米植株根冠比、根叶比和根茎比趋向增大。施锌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各器官中锌的浓度和吸收量,并明显促进锌向地上部运移。干旱胁迫抑制了玉米植株生长,根冠比、根茎比、根叶比增大;随着土壤水分供应增加,植株生长加快,各器官生物量以茎和叶增加大于根。水分胁迫下,在潮土上玉米叶片中锌浓度上升;在土上叶片中锌浓度下降。但增施锌后,根和茎锌浓度增加幅度较大,叶片增加幅度较小;施锌和水分胁迫对根和茎锌浓度的交互作用极显著。水分胁迫下,玉米植株对锌的吸收总量减少。水分胁迫和锌肥施用对玉米叶片、茎锌吸收量的交互作用十分显著,但对根锌吸收量的交互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金寨县按照"桑、蚕、茧、丝、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多元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的思路,对蚕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1桑园套种金寨县实施桑园套种的主要模式有:"桑-菜","桑-禽","桑-草"模式。金寨县天锦丝业有限公司利用桑园年饲养肉鸡和蛋鸡3万只,上海一超市全部包销,价格高于普通鸡、蛋1倍以上,2011  相似文献   
27.
施用木质素对土壤中尿素转化及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木质素不同用量对土壤NH4+-N含量、NO3--N含量、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能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并且随木质素施入量的增加抑制强度增强。木质素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时间主要在尿素施入土壤后1~14 d,在培养第8 d前后木质素对脲酶抑制率出现最大值,21 d后木质素对脲酶活性不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木质素通过抑制土壤脲酶活性而延缓尿素的水解,降低铵态氮释放速度。在加入等量尿素态氮的情况下,木质素用量为0.3~0.6 g/kg,尿素水解时间延缓3 d;当木质素用量增加至2.7~6.7 g/kg时抑制时间延长到7 d。木质素同时抑制了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使施入的尿素较长时间以铵态氮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  相似文献   
28.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植株全氮含量的经典方法,但费时费力。选择24个小麦秸秆样品,用浓H2SO4-H2O2消煮,分别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与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消煮液中氮含量,比较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探讨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植株样品全氮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两种仪器测定的小麦秸秆中全氮含量无明显差异,彼此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回归直线方程为Y(连续流动分析仪-N)=0.892X(凯氏蒸馏滴定-N)+0.753,相关系数r=0.942 1(n=24,P0.01)。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的回收率在96.6%~102.3%之间,对5个样品消煮液中氮浓度分别重复测定5次,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下。连续流动分析仪分析速度快,消耗试剂少,可用于大批量H2SO4-H2O2消煮的植株样品中全氮含量分析。研究结果为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植株全氮含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9.
我国有机肥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减施化肥用量,合理配施有机肥对土壤肥力提升、农产品增质和减轻面源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丰富,有机养分总量达到约 7 519.5万 t,其中 N、P 2O5、K2O养分总量分别为 3 096.3万、1 174.1万、3 249.1万 t,但是目前资源利用率不足 40%,不仅造成优良有机养分资源的浪费,同时带来环境污染风险的问题。如何高效利用有机肥资源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有机肥相关文献和他人研究结果,综述了我国有机肥资源数量、利用现状,针对施用的问题,对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0.
加强农药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技术壁垒.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从农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研究探讨农药监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农药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