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69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37篇
  40篇
综合类   323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10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白菜新品种秀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秀翠为种都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4年以ZC03为母本、SC08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大白菜新品种。母本ZC03是2000年由河北引进的地方品种玉田包尖经过连续5代的自交分离、选择育成的稳定自交不亲和系,其花期自交亲和系数1.0,植株直  相似文献   
72.
缴丽莉  翟士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23-10324,10348
[目的]为七叶树、马褂木在北方推广应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方法]以七叶树、马褂木幼树1年生休眠枝条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树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并通过苗木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七叶树、马褂木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型上升,其枝条的LT50分别为-26.1 ~-27.3℃、-14.6~-15.2℃,与生长恢复试验的结果基本吻合.[结论]马褂木抗寒能力比七叶树低,推广应用时,应适当注意.  相似文献   
73.
以葡萄风信子‘亚美尼亚’的根、茎、叶、花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一条FLS基因,命名为MaFLS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为1 152 bp,含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1 056 bp,编码353个氨基酸,MaFLS2蛋白是一种亲水性蛋白,氨基酸序列含有典型的DIOX_N结构域(2-酮戊二酸-双加氧酶活性的N端区域)和2OG-FeII_Oxy超家族结构域,属于2-酮戊二酸-双加氧酶(2-ODDs)蛋白家族。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MaFLS2基因在蓝白葡萄风信子中的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蓝色品种‘亚美尼亚’中在花蕾未着色时表达量最高,而白色品种‘白丽人’在根中表达量最高, 在花发育的不同阶段,MaFLS2基因在‘亚美尼亚’中的表达峰值出现在花蕾未着色时期,基因表达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在‘白丽人’中的表达峰值出现在转色中期,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研究结果为开展单子叶植物花色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为探索锌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掌握在水稻生产中锌肥的适宜用量,为指导农民合理 使用锌肥提供科学依据,2017 年开展水稻锌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拟合得到水稻产量与施用锌 肥一元二次方程为:y=-33.4x2+98.121x+598.424(R2=0.8173);施用适量锌肥能增加光合作用,一 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每穗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在试验地土壤肥力水 平下,亩施纯N 22 kg、P2O5 3 kg、K2O 4 kg 配方肥的基础上,锌肥用量0~1.47kg/亩范围时水稻产 量随锌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分析评价了不同产地、厂家生产的基础原料肥的理化性质,根据影响掺混肥养分分布的主要物理指标对原料肥进行分类掺混,验证我国主要原料肥的混合性,并确定影响养分分离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市场上常用的单质氮磷钾肥,测试了肥料颗粒粒径、平均主导粒径 (SGN)、均匀度指数 (UI)、硬度、休止角、密度、酸碱度、盐指数。根据密度、SGN和休止角对基础肥料进行分类,依据指标相近和不相近原则,选择基础肥料组合,每个组合配置N∶P5O2∶K2O比为1∶1∶1和2∶1∶1两个掺混肥样品。利用外槽轮排肥机,模拟了上述13种掺混肥样品在排肥速度为6、8、10、12 km/h下的养分分布情况。【结果】供试基础氮、磷、钾肥的平均主导粒径分别为305~469、264~345、281~348;均匀度指数分别为41.68~69.94、46.03~60.08、40.27~47.27;密度分别在0.71~0.87、0.84~1.05和1.03~1.19 g/cm3之间,整体呈现钾肥优于磷肥,磷肥优于氮肥的趋势。供试基础肥料中氮肥硬度普遍偏低,除江苏产氯化铵 (N6) 外,其余肥料硬度均在0.20~13.27 N之间;磷、钾肥硬度相对较高,分别为27.47~41.38 N和23.55~48.47 N。尿素和磷肥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休止角较小,6个供试钾肥和硫酸铵均为不规则多边形,休止角偏大,不太适宜掺混。按照密度、SGN、休止角从小到大划分,将22种基础原料肥分为三个等级,并根据上述三个指标相近和不相近原则进行掺混,共配制出13个掺混肥样品,其氮磷钾养分比例为1∶1∶1或2∶1∶1,对这些样品进行的模拟施肥结果表明,在排肥机前进速度为6 km/h、掺混比为2∶1∶1时,SGN、休止角指标相近的掺混肥施用后的养分分离度小、可利用性高。其中,施用后养分分布最均匀的为N1P1K5 (按SGN相近原则掺混),掺混后养分比为1.64∶0.98∶1.40;最不均匀的为N7P7K5 (按SGN不相近原则掺混),施肥后养分比为2.22∶0.79∶0.78。休止角越小,摩擦力越小,流动性越好。选用休止角较小的原料肥,并减小原料肥间休止角差异,可降低掺混肥养分分离状况。本研究供试原料肥密度在0.71~1.19 g/cm3之间,且对掺混后养分均匀性无显著影响。【结论】80%试验肥可作为掺混原料,基础肥料颗粒的平均主导粒径SGN和休止角是影响掺混肥养分分离的主要因素。原料肥SGN值在340~348之间较适宜掺混,休止角越小掺混后养分分布越均匀。实际生产过程中,应选用颗粒相似、休止角间差异小的原料肥进行掺混,可有效提高产品施用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76.
本文针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基础和成效加以阐述,分析了我院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7.
为完善大棚香沙芋高效种植配套技术,采用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计法研究不同氮肥运筹下香沙芋植株氮磷钾积累变化规律,以期为适宜的肥料运筹方式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同时影响香沙芋对磷和钾的积累转运。生育中期,追施氮肥225 kg/hm~2的处理,香沙芋地上部叶片及茎秆中氮磷钾积累量均最高。收获期,地下部母芋中氮磷钾积累量在追氮225 kg/hm~2的处理下最高;而地下部子芋及孙芋中氮磷钾积累量在追施氮肥375 kg/hm~2的处理下相对较高。中后期要重施氮钾肥以供应香沙芋地下部块茎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78.
奉化芋艿头部分种植户不施有机肥,片面追施平衡肥,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本试验通过增施有机肥,以配方肥替代平衡肥,减少了化肥用量,有机肥+配方肥处理可比有机肥+平衡肥处理化肥减量11.6 kg/亩,降低21.5%,亩产量增加127 kg,亩净产值增加604元,效益提高11.0%;有机肥+配方肥处理比纯平衡肥处理化肥减量25.1 kg/亩,降低37.2%,亩产量增加121 kg,亩净产值增加534元,效益提高9.6%。同时有机肥和配方肥施用增加了芋艿头品质,提高了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79.
正猪流行性腹泻(Pro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冠状病毒属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ro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猪肠道传染病,临床上常引起以产房仔猪为主的猪只发病。仔猪感染PEDV后,出现以呕吐、脱水和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状。该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不同猪场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但病死率很高,给猪场生产带来极大危害。1 PED流行病学特征猪是PEDV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由于自身  相似文献   
80.
为探究吉林省不同地区水稻产量和施肥效果差异,本研究以吉林省水稻主流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005-2013年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数据,研究不施肥(N0P0K0)、不施氮只施磷钾肥(N0PK)和均衡施用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对吉林省各州市水稻产量、增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各市州不施肥时水稻产量可达4.0~7.8 t·hm~(-2),在仅施磷钾肥和均衡施肥后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增产率分别为10.3%~30.4%(除辽源市外)和35.4%~109.0%,且施肥在长春市、吉林市增产效果明显,均衡施肥对通化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稻产量提升影响较大。吉林省氮肥利用率在16.4%~32.7%之间,以吉林市、四平市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在52.5~76 kg·kg-1之间,以松原市为最高。根据吉林省各市州的土壤基础理化性质、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将吉林省水稻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施肥区。综上,均衡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最佳施肥方式,同时根据各区域之间的基础地力、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差异建立施肥分区,在此基础上制定并优化施肥用量,是实现精确施肥,提高产量和肥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吉林省不同地区水稻高产和肥料高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