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40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21篇 | |
综合类 | 88篇 |
农作物 | 58篇 |
畜牧兽医 | 4篇 |
园艺 | 7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阐述了秸秆还田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秸秆还田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现有的几种主要方式的分析,指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2.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氮素氨化、硝化及固氮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氮素氨化、硝化及固氮作用是影响作物氮素吸收及氮肥损失的主要因素, 为揭示氮肥减量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土壤氮素转化特性及排放规律, 利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模式(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MS、玉米-大豆套作IMS)和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NN: 0; 减量施氮RN: 180 kg hm -2; 常量施氮CN: 240 kg hm -2)对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固氮作用及氨挥发、N2O排放、NO3 --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IMS较相应单作提高了土壤硝化和氨化作用, IMS的氨挥发损失率和N2O损失率较MM降低21.6%和29.7%; IMS下玉米土壤的NO3 --N积累量显著高于MM, 而大豆土壤的NO3 --N积累量显著低于MS。各施氮处理间, RN较CN降低了玉米土壤的氨化与硝化作用, 增加了大豆土壤的硝化和固氮作用。IMS下RN的玉米、大豆全生育期固氮作用较CN增加29.7%和32.0%, 年均氨挥发总量和N2O排放量较CN降低37.2%和41.0%。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在减量施氮下通过提高土壤氮素氨化、硝化与固氮作用, 减少氮素排放损失, 增强耕层土壤NO3 --N积累, 为作物氮素吸收提供了充足氮源。 相似文献
183.
184.
耕作方式、播深及覆土对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探讨发展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该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覆土。其中播深对群体质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最适播深为5 cm,8 cm次之;播深 2 cm时分蘖少群体小,主要依靠主茎成穗,且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显著减小。免耕优于翻耕,免耕能扩大群体,同时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及产量。覆土利于群体苗期分蘖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另外,3种农艺措施的交互作用显著。综合来看,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宜选用“免耕+播深5 cm+覆土”,利于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整体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5.
赤霉素在再生稻上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霉素具有打破休眠、促进萌发、提早开花等功效。目前,赤霉素已大量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并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赤霉素应用于再生稻,国外研究认为可促进再生芽的萌发,增加再生苗数,但无增产效果。在我省再生稻生产上,也有应用赤霉素而获再生稻增产的生产实践,但对施用时期、浓度、剂量等均无一致认识。为此,本试验采用不同时期、浓度喷施赤霉素,以探讨赤霉素对头季稻、再生稻的作用及适宜的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6.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 1.2 m、A2: 1.3 m、A3: 1.4 m、A4: 1.5 m、A5: 1.6 m、A6: 1.7 m、A7: 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 ℃),较净作高0.6 ℃;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 ℃),较A4高1.15 ℃;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7.
[目的]为稻米品质鉴定及遗传分析提供一种精确的、智能化、自动化的微量分析方法。[方法]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全自动连续流动分析仪,分别采用国标法和流动分析法测定了稻米中直链淀粉的含量。[结果]在样品稳定性试验中,5个稻米样品分散液的平均标准差为0.0005,平均变异系数为0.34%。当分析速度为25—50样/h时,重复间变异系数比较稳定:当分析速度为25~45样/h时,峰形和分离效果均较好。在精确度试验中,样品液吸光度的平均标准差为0.0004,平均变异系数为0.20%。比较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的重现性,用5个品种,每个品种10次重复测定,其平均标准差为0.1077,平均变异系数为0.61%。流动分析法的平均标准偏差和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0821和0.49%,国标法的分别为0.1119和0.64%。[结论]该方法对于测定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较为理想的。 相似文献
188.
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国小麦产区的州试验站及几个商业种子公司便开始了杂交小麦研究,同时在大学里主要进行探索性研究.由于亲本选育的复杂性和大量生产杂交小麦价格昂贵,各州实验站减少了杂交小麦研究的投资.除少数研究外,杂交小麦育种均由商业种子公司和化学公司经营.然而各州的产量试验还在不断提供有用的杂种和品种产量性能的比较资料.70和80年代,CHA(化学杂交剂)的发现和发展给杂交小麦研究带了更大的技术潜力和更多的商业投资. 相似文献
189.
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杂交籼稻机插秧节本增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机插杂交籼稻稀播育秧秧苗生长特性、栽插质量、产量与效益特点。【方法】以F优498和Ⅱ优498的种子为材料开发并优选条播器后,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播种方式为主区,播种量为副区。【结果】条播播种均匀度优势明显,24行条播规格效果最佳。播种14 d后,秧苗开始产生分蘖芽,播后17至23 d是分蘖芽发生速率最快时期。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成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秧苗充实度、N积累量、分蘖芽发生率、发根力、漏插率都呈降低趋势,同时有效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减少,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条播相对于散播,秧苗整体素质较好,易形成壮秧,产量较高。【结论】投入与产出综合分析,采用条播方式,播种密度为50 g/盘时,秧苗群体密度和个体优势之间能得到较好的协调,产投比最高。 相似文献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