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为例,分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研究垄膜沟种微集雨和全地面平铺覆膜栽培技术对提高旱地玉米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沟垄微集雨结合覆盖有效地利用了垄膜的集雨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在沟内,明显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特别是5 mm左右微小降雨的利用率。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田间沟垄微集雨技术和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技术能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辽西地区属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水蚀、风蚀并存,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春、夏、秋频繁的交替干旱已给农业造成严重损失。为避旱减灾、提高农业产值,开展了作物秸秆覆盖试验。结果表明:段秸覆盖不仅具有保护土壤免遭风蚀和水蚀的作用,且能有效地使土壤水、肥、气、热等状况得到综合改善,聚水效果可提高1.42%,增产幅度最高可达18%。在辽西半干旱地区最适宜的覆盖时间是中耕后,覆盖量应该在7500~8000 kg/hm2。段秸覆盖比整秸秆更利于腐烂,不影响下年耕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地玉米对天然降水利用率,特别是提高5-10 mm微小降雨的利用率,使其就地入渗,改善农田土壤水分供给状况,提高作物生长的水分满足率,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对旱地玉米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栽培模式,通过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监测、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证明,旱地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可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增产效果明显,较对照增产39.76%。 相似文献
15.
垄膜沟种技术在播前土壤墒情不足时,把地膜当做田间微集水面,使播种后的降雨汇聚到种子播种处或高粱根部,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特别是在春季干旱,土壤墒情差的条件下,可使5mm左右的微量降水通过汇聚而变成能使作物种子发芽的有效水。研究表明,垄膜沟种技术可显著提高土壤贮水量,增加高粱产量,增产幅度为38.24%。 相似文献
16.
在灰色系统下,对10个苜蓿品种在朝阳地区的生产性能用株高、再生速度、干草产量、分枝数、叶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品种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各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在朝阳地区生产性能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有WL-232、CW-272、苜蓿王、阿尔冈金等,而保丰、创新、敖汉等国内品种生产性能值较低。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比较再生速度所占的权重>株高>叶量>干草产量>分枝数。 相似文献
17.
朝阳地区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0%左右,其余都是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年降水量平均为456.3毫米(1951~1982年),夏季占70%以上,春季仅占12%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2140毫米以上,春季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40%以上,属于半干旱气候. 由于降水与蒸发相互间的不平衡,而且历年春季降水少,气温高,春风大,蒸发量大,导致土壤大量失墒,造成严重春旱,影响适时播种保苗,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为此我们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增墒保苗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在玉米生育期间,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增产效果明显,通过连续2年的秸秆覆盖试验,以覆盖量7 500 kg/hm2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14.8%~19.6%.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朝阳半干旱区旱地玉米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深松减小了表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促进玉米生长发育,玉米增产5.7%。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