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4篇
  16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84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291.
【目的】为探讨薯蓣属植物亲缘关系及薯蓣科植物系统地位,丰富药用植物穿龙薯蓣(Discorea nipponica)的生殖特征研究,并为后续栽培育种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快速石蜡制片技术分别对穿龙薯蓣雌雄花进行制片,对其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系统地显微观察。【结果】穿龙薯蓣为单性花、雌雄异株。雄蕊6,花药4室;小孢子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形,兼有左右对称形和交叉(十字)形;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花粉。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中层细胞自小孢子母细胞时期逐渐分解扁平,绒毡层细胞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开始解体;花粉囊开裂时中层、绒毡层消失,药室内壁纤维状增厚,表皮仅有干枯的残迹;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单子叶型,绒毡层发育类型为腺质型。雌花子房下位,3室,中轴胎座,每室生2枚倒生胚珠;胚珠具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由造孢细胞发育而来;大孢子四分体线性排列,珠孔端3个退化,仅合点端一个发育;成熟胚囊为7胞8核,中央细胞的形成早于卵器和反足细胞的细胞化;胚囊发育类型为单孢子蓼型,成熟雌配子体中助细胞体积小于卵细胞;反足细胞形成后不再进行分...  相似文献   
292.
云南松树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光光度法和ESR法检测了云南松树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降低香烟烟气自由基的研究。结果表明,松树皮提取物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达76.1%和84.1%,对脂质过氧化抑制率为89.5%;当在香烟中添加50μL0.2%的松树皮提取物时,可以降低烟气中气相自由基64.1%、粒相自由基43.9%。松树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93.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棉秆对绵羊羊肉风味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21.91±5.16)kg的F1代断奶母羔30只,按其母代分为对照组和20%、30%、40%、50%棉秆添加组,每组6只,试验期250 d,其中预试期20 d,正式试验期230 d。试验结果表明:(1)棉秆添加组硫胺素含量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0%组的硫胺素含量比40%组高61.54%,差异显著(P<0.05)。(2)50%组背最长肌中豆蔲酸的含量比对照组高50.00%,差异显著(P<0.05)。(3)40%组和50%组的棕榈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8.36%(P<0.01)和12.89%(P<0.05)。(4)20%、30%、40%和50%组的十七碳一烯酸分别比对照组低27.59%、20.69%、24.14%和27.59%,差异显著(P<0.05)。40%组的亚麻酸含量比对照组和20%添加组高32.56%和39.02%,差异显著(P<0.05)。(5)50%组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20%组和30%组高8.37%、7.51%和8.42%,差异显著(P<0.05)。(6)50%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20%组和30%组低8.25%、7.55%和8.33%,差异显著(P<0.05)。(7)50%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20%组和30%组低11.16%和12.11%,差异显著(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30%组>20%组>对照组>40%组>50%组,50%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分别比对照组、20%组和30%组低16.28%、17.24%和19.10%,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棉秆添加比例应低于40%,即添加比例为20%~30%对羊肉风味的影响较小,羊肉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94.
本试验旨在探究母羊出生年度、季节、胎次、泌乳阶段4个固定效应对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状的影响。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萨能羊原种场2006-2018年的645只泌乳母羊为研究对象,每月采集乳样1次,采样日早、晚各采集1次,将两次乳样等比例混合后,采用乳成分分析仪测定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脂固形物、非脂固形物、密度、冰点和酸度共8个指标,结合羊场产奶量记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SAS 9.4软件进行表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再采用GLM模型进行固定效应对产奶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西农萨能奶山羊平均300 d产奶量为507.67 kg,乳脂率为3.58%,乳蛋白率为3.20%,乳糖率为4.19%;总固形物含量为12.21%,非脂固形物含量为8.46%;出生年度、胎次对产奶量影响极显著(P<0.01),出生季节对产奶量影响不显著(P>0.05);泌乳阶段、出生年度对乳脂率等8个乳成分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胎次对除乳蛋白率和总固形物的其他6个乳成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胎次及泌乳阶段是影响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状的两种主要非遗传因素,第3、4胎母羊产奶性能最佳,泌乳早期的乳品质更优,揭示了对种群进行良种选育工作和羊饲养管理的重要性,也为后期进行奶山羊经济性状遗传评估和群体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5.
为了研究五味子对炎症痛大鼠痛觉调节的影响,采用雄性大鼠为试验对象,对其灌胃不同浓度五味子水煮液,用智能热板和压力测痛仪进行热板和压力测试,测量其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Hindpaw withdrawal latencies,HWL),作为衡量痛觉水平的指标。结果:向炎症大鼠灌胃5.2,10.4和22.6mg/mL的五味子水煮液时,与灌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显著,表明五味子水煮液在炎症痛大鼠的痛觉调节中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同时还发现,这种镇痛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且在30min镇痛效果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296.
兽医临床工作中,因哺乳动物胎盘屏障的缘故,正常的“脐带血”中是没有病原体和抗体物质的,因此,临床工作中,利用“脐带血”这个部位来检测病原和抗体,确定相关病原是否感染,在临床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7.
利用洪泽湖南岸的金湖、盱眙和洪泽3县的9个土壤监测点近30年土壤相关监测数据,分析土壤pH值、土壤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由于过量化肥的施用,30年来洪泽湖南岸地区土壤pH值普遍下降2左右,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了1倍以上,有效磷含量增加了2倍,个别地区甚至达到3倍以上,农业生产导致的土壤酸化问题十分明显。低pH值导致该地区土壤阳离子流失严重,其阳离子交换量不足原来的50%,已对作物的矿质营养代谢带来危害,应在本地区重视钙肥、钾肥及其他微量元素肥料的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298.
【目的】探索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引起纳帕海典型草甸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为理解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年11月,在纳帕海湿地选择地下水埋深由高到低的疏花早熟禾Poa pratensis群落、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群落和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群落3种典型草甸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以及沿土层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碳组分与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地下水埋深降低,不同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疏花早熟禾群落(47.55 t·hm-2)、云雾薹草群落(42.28 t·hm-2)、鼠曲草群落(32.14 t·hm-2),并沿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鼠曲草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下降幅度最大;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均随地下水埋深降低而减少,变幅为1.8~3.4倍;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沿土层加深而...  相似文献   
299.
家蚕(Bombyx mori)2龄不眠蚕(non-molting in the 2nd instar,nm2)突变体是从家蚕品种C603中发现的一种致死突变体,发育至2龄将眠期后不能正常入眠蜕皮,持续5~7 d后陆续死亡,图位克隆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是由表皮蛋白BmCPG10突变引起的,且血淋巴中的蜕皮激素滴度显著低于野生型。蜕皮激素主要在前胸腺合成,因此本研究以nm2突变体和野生型家蚕2龄将眠蚕的前胸腺(包含第一对气管丛)为材料进行双向电泳分析,从中检测到一个表皮蛋白BmCPR41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高于野生型,组织表达谱表明BmCPR41在前胸腺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组织。通过RNAi敲低BmCPR41的表达,发现有部分家蚕推迟入眠或不入眠,蚕体重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相关基因基于RNA-seq的表达情况与nm2突变体中的基本一致。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推测BmCPR41基因在nm2突变体形成,尤其蜕皮激素信号通路上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nm2突变体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并可为研究蜕皮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0.
基于熵值法评价伽师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极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熵值法对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八项指标赋权,借助多因素综合评价和协调度模型探究伽师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动态变化以及各项子系统土地集约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伽师县建设用地总集约度仅为0.462 4,为"不太集约"状态,其中最制约因素为建设用地产出效率低;在2008~2015年期间,伽师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偏低且波动性强,但上升年份多余下降年份,可以尝试从促进优势资源的转化升级,探索科学的地方土地管理人才培养、引入机制,着重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入手,推动建设用地利用向着健康、集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