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长沙生态动物园开园后引进10头大羚羊,但自大羚羊引进后种群一直没能扩大,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仍然整体偏瘦,繁殖率偏低,每年新生羔羊1~2只。通过对大羚羊各个饲养环节开展排查,发现投喂时间、次数及营养搭配不合理等问题。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种子植物幼苗的定居过程是植物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期间影响其生理过程的因子也有很多,诸如光照、温度、水分等。通过对国内外幼苗定居现状的研究,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个阶段来研究种子植物幼苗定居的生态学过程,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水平,以期为今后的种子植物幼苗定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花叶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Variegatum’)幼嫩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消毒时间的外植体消毒效果、激素质量浓度配比对腋芽增殖及生根的影响和移栽基质配比,建立花叶络石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0.1%升汞消毒10 min 效果最好,成活率达72%;花叶络石腋芽增殖较好的培养基组合为 MS +BA2.0 mg/L +NAA0.05 mg/L,增殖倍数4.23;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0.3 mg/L,生根率达到97.2%;花叶络石移栽较优的基质配比为蛭石∶珍珠岩∶泥炭=6∶1∶3,成活率达93%。  相似文献   
14.
以朱顶红双龙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拌施20%有机土壤改良剂、拌施2%石膏粉2个土壤处理,以南疆地区原生土为对照处理,测定土壤pH、生长指标(株高、株宽等)和繁殖指标(分蘖率、花茎率)。结果表明,土壤改良剂显著降低土壤pH值,施用20%有机土壤改良剂能将原生土从碱性改良为中性。施用有机土壤改良剂能显著提高朱顶红球径、株高、株宽、最长叶片长、最长叶片宽等生长指标,促进朱顶红花茎的产生,有利于提高朱顶红观赏性;对照处理朱顶红各生长指标显著低于其他2个处理,但分蘖率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说明种植在南疆地区原生土壤中促进了朱顶红无性繁殖。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玉米杂种后代创新种质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目前,玉米生产上利用的杂交种95%以上是单交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探索从杂交种后代中高效发掘分别适合作父本和母本材料的方法,对于提高杂交种类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玉米育种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爆裂玉米杂交种JB1的F_1代种子作为试验材料,首先利用玉米全基因组范围内SSR分子标记,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杂交种种皮和胚进行基因型检测,筛选多态性SSR分子标记,明确相应父、母本的基因型。在此基础上,选取10条染色体上均匀分布的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对F_2及后续2个世代的分离群体进行逐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后代材料可分为3组,即类父本材料、类母本材料和中间型材料。为了进一步评估所选材料的杂种优势恢复程度及在育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F_4代对类父本和类母本两组材料配制了组内、组间杂交组合;同时,利用3个测验种与基于分子标记选择获得的类父本材料、类母本材料以及在早代通过育种经验选取的优异材料进行测交试验,对最终获得的2 780个各种类型组合在北京顺义和河北蔚县2个不同环境下进行产量鉴定及综合评价。【结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显著提高了分离后代中材料的选择效率,F_4代辅助选择材料中,类父本材料与父本的相似度最高可达79.5%,类母本材料与母本的相似度最高可达73.7%,显著高于随机选择条件下的亲本相似度均值。不同类型辅助选择材料间保持了较大的遗传距离,最大可达86%。F_4代材料相互组配,不同亲本类型辅助选择材料组配的杂交种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同类型辅助选择材料组配的杂交种。测验种组配的测交组合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中与类父本材料组配的杂交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产量显著高于与类母本材料及早代通过育种经验选取的优异材料组配的测交组合,且存在产量超过原杂交种最大值的组合。【结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作为辅助选择手段,从杂交种资源中发掘优异育种材料、开展种质创新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杂交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对饲料中氨苄青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磷酸盐缓冲液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矩阵检测器(HPLC-DAD)检测,在检洲波长为220 nm的条件下,对饲料进行添加5.0~500mg/kg氨苄青霉素的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6.1%~94.8%(n=6),变异系数为1.7%~7.4%(n=6),检出限为1.0 mg/kg,定量限为5.0 mg/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择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解析,为玉米育种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选用344份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时效性的玉米自交系,其中包括美国主要杂种优势群、由国内地方种质发展来的杂种优势群、由美国商业化杂交种选系发展来的杂种优势群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玉米育种中应用的新种质。利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包含3 072个SNP位点的MaizeSNP3072芯片对供试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揭示其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在344份自交系中,3 072个SNP标记所检测到的基因多样性为0.028-0.646,平均为0.44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28-0.570,平均PIC值为0.344。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K=8时,△K值最大,即本研究所采用的自交系群体可以划分为8个类群,分别为旅大红骨群、黄改群(又称塘四平头群)、Iodent群、兰卡斯特群、P群、改良瑞德群、瑞德群和X群,其中前7个群已有报道且基本被育种家所公认,第8个群为近年来以X1132X等杂交种作为基础材料选育出的优新种质,命名为X群。比较8个类群,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19-0.512,遗传距离为0.229-0.514。AMOVA结果表明类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38.6%,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58.1%。PCA(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X群与黄改群、兰卡斯特群遗传关系较远,与Iodent群遗传关系较近。各类群平均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类群改良年代的增加,类群平均基因多样性降低,其中X群种质平均基因多样性最高;进一步分析表明,美国种质类群(兰卡斯特群、瑞德群和Iodent群)和国内地方种质改良系(旅大红骨群和黄改群)核心材料多样性下降幅度较大,P群和改良瑞德群核心材料下降幅度较小,X群核心材料则没有下降趋势,说明X群核心材料仍然保留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未来还有很大的育种潜力可挖掘。【结论】近年来,以X1132X等杂交种所构建的基础材料选育而成的京724等系列优良自交系,区别于其他已知的7大类群,可以单独成群,称之为X群。该群与黄改群之间存在较远的遗传距离,从分子水平验证了“X群×黄改群”这种强杂优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籽粒灌浆特性遗传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灌浆是玉米籽粒形成的重要生理过程,直接决定了籽粒的最终产量。了解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相关性状对粒重形成的作用,解析灌浆特性的遗传基础,为玉米高产育种实践提供指导。【方法】以中国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HZS)、旅28(Lv28)为亲本构建的包含17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群体为试验材料。首先,利用Logistic模型与Richards模型,进行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拟合度的比较分析。其次,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分别比较亲本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研究群体中不同灌浆特性相关性状的关系及其对百粒重的贡献。然后,利用GBS方法,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选择亲本间多态性标记,构建遗传图谱。最后,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进行灌浆特性与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结果】籽粒灌浆一般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可分为缓增期、快增期以及减缓期3个阶段。通过比较不同灌浆模型的拟合度发现,基于Richards模型的预测值与表型值间的决定系数显著高于Logistic模型。比较亲本间灌浆特性的差异发现,黄早四的平均灌浆速率为旅28的1.28倍,但旅28的灌浆持续时间为黄早四的1.07倍,亲本之间在灌浆特性方面差异明显。群体表型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1)外,其他灌浆特性相关性状均与百粒重(HKW)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发现,快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2)与灌浆速率(G2)可分别解释百粒重表型变异的57.50%和30.00%。利用多态性SNP标记构建了全长为1 471 c M,标记间平均遗传图距为1 c M的遗传图谱。多个环境下共检测到26个灌浆特性相关QTL、3个百粒重相关QTL及14个生育期相关的QTL,分布在玉米除第7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LOD值介于3.27—9.05,单个QTL贡献率为5.97%—21.16%。同时,利用联合环境分析发现,控制不同性状的QTL定位在染色体相同或相近的位置,形成了多个分布于玉米基因组bin 1.05、bin 2.03、bin 4.05、bin 4.06、bin 7.04、bin 9.04的QTL富集区域。其中,在位于bin 4.05(48.24 Mb—135.73 Mb)和bin 9.04(110.40 Mb—114.73 Mb)的区间之内,共定位到多个仅与灌浆速率相关的主效QTL。【结论】Richards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玉米籽粒的灌浆过程。在灌浆特性相关性状中,快增期灌浆速率与灌浆持续时间对于玉米粒重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单环境检测发现,灌浆持续时间相关位点仅能在单环境中得以检测,表现为环境敏感类型。联合环境分析发现,在bin 4.05和bin 9.04区间内分别检测到仅与灌浆速率相关的主效QTL,可作为玉米籽粒灌浆研究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9.
不同配方酵素菌肥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施用不同类型的酵素菌肥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全明星草莓品种为试材,酵素菌肥施肥处理设置1#肥(含N、P,微量Zn、Fe、B),2#肥(含N、P、K),3#肥(含有机质),4#肥(含N、P、K,微量Zn、Fe、B),根部浇灌,尿素为对照,根部沟施,分别于草莓萌芽期、初花期和结果初期作为追肥施入。[结果]酵素菌肥可显著增加草莓的产量,施用1#,2#,3#,4#肥料,分别比对照增产19.45%、25.12%、13.96%、30.98%。酵素菌肥可改善草莓的品质,能显著提高草莓果实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对果实可滴定酸的含量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施用4#肥的果实糖/酸比值提高17.66%,维生素C含量提高14.81%。[结论]施用酵素菌肥既可增加草莓产量又可改善草莓品质。  相似文献   
20.
抗菌肽与常用抗菌素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黄霉素、抗菌肽、喹烯酮和喹乙醇等4种促生长剂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800尾体重为(10.3±1.4)g的健康罗非鱼鱼种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不同处理组基础饲料一致,饲料中分别添加10 mg/kg黄霉素、50 mg/kg喹乙醇、50 mg/kg喹烯酮和100 mg/kg抗菌肽(天蚕素),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试验全期不同处理组罗非鱼成活率都达到100%,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前5周不同处理组罗非鱼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6周抗菌肽组增重显著高于喹乙醇组和喹烯酮组(P<0.05),全期增重抗菌肽组极显著高于喹烯酮组(P<0.01),显著高于喹乙醇组(P<0.05),黄霉素组的增重显著高于喹烯酮组(P<0.05),喹烯酮组和喹乙醇组无显著差异(P>0.05),黄霉素组和抗菌肽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证明,抗菌肽和黄霉素在促进罗非鱼生长方面优于喹乙醇和喹烯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