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5篇
基础科学   4篇
  52篇
综合类   258篇
农作物   8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以杂交稻和常规稻为试验材料,在苏南常熟、苏中兴化和苏北东海3个试验点同时开展播期试验,探讨迟播迟栽条件下机插稻稳产、增产问题。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试验点水稻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不断下降,生育期延迟且全生育期缩短。分析发现,每穗粒数受播期影响最大,其余依次为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甬优2638依其大穗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优势减小。甬优2638在各稻区均表现出抽穗较早、群体库容大、生物产量高等优势,具有在迟播迟栽生产条件下获取稳产、高产的潜质。迟播迟栽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生育期具有较大影响。据此,从安全生育性及稳产角度考虑,对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稻区生产的最晚播期进行了初步拟定,以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2.
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秧苗随着秧龄的延长苗体窜高,秧苗发根力变差,植株植伤重,返青活棵慢,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随着秧龄的延长,产量下降:产量以秧龄18d最高,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705.7kg/667m^2;秧龄23d其次,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95.9kg/667m^2;秧龄28d第三,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69.5kg/667m^2;秧龄33天最低,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29.7kg/667m^2。不同品种间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苏优22最高,常规粳稻武粳15其次,常规粳稻扬辐粳7号最低。  相似文献   
123.
针对我国麦稻常规耕作法程序繁,花工耗能多的突出问题,江苏农学院与扬州市食品机械厂协作研制的2 BGZ—5型耕整播种机,在各种板茬上可直接一次完成旋耕—碎土—整平—开行—播种—复土—镇压7道工序,耕作播种质量符合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要求。该机体型小而轻便,一机多用,与目前农村拥有量大的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  相似文献   
124.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材料,研究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纯氮)下水稻氮和磷积累量、吸收速率、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0~337.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早熟晚粳的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在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均显著增加;植株含磷率和磷积累量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增加,成熟期呈先增后减变化。(2)播种至拔节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差异极显著;拔节至抽穗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规律不明显。(3)在0~337.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和磷收获指数都呈现抛物线关系,在施氮量为262.0 kg hm-2纯氮时出现最大值。(4)早熟晚粳对氮和磷的吸收利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这种效应减弱。水稻在播种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3个生育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都呈二次曲线关系(r=0.892**,r=0.736**,r=0.512**)。(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吸氮量和吸磷量以及播种至拔节期和拔节至成熟期的吸氮速率和吸磷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磷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磷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5.
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研究了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南粳44作为直播稻,随着直播期的推迟,产量显著下降,全生育期缩短,适宜播种期以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宜,最迟播期为6月17日,过迟播种则不能正常成熟。②南粳44作为机插稻,在设置每667m2插0.63万穴(40.0 cm×26.7 cm)时,以3.8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在每667m2插1.9万穴(26.7cm×13.3cm)时,以5.7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南粳44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是在适宜的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少穴扩行栽培,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与千粒重。③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44的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667m2施18~20 kg氮素为宜,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以2.4∶3.6∶4.0为宜,最佳的穗肥施用时期是倒3叶,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26.
水稻氮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运筹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对氮素营养与水稻生育特性、氮素与水稻群体的产量形成、氮素的吸收及其利用、水稻氮素高产运筹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水稻氮素在栽培学与育种学研究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以其为今后水稻大面积生产上氮素的高效得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7.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抛秧稻特有的秧苗直立过程,以洗根手插为对照,研究了抛秧稻活棵立苗及其生理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抛秧稻带土秧苗抛后,平躺小苗、中苗、大苗一般分别在2~5、5~6、7~10天内直立。在活棵立苗期间,抛秧稻苗体内水分、养分及光合等状况明显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根、叶、蘖等生长在数量、质量上也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  相似文献   
128.
两优培九不同栽培方式吸氮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两系法亚种杂交组合两优培九进行大苗移栽、中苗移栽、小苗移栽与乳苗移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群体的吸氮特性。结果表明:(1)四种方式植株含氮率一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移栽苗龄越小,下降越明显。其中拔节至抽穗期含氮下降最剧;(2)移栽苗龄减小,一生总吸氮量减少,生物、经济产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不同苗龄处理前期的吸氮越少,四种方式之间的差异不大,中后期是吸氮量差异形成的主要时期,苗龄越小者吸氮量越少;(  相似文献   
129.
都市农业于20世纪上半叶率先出现于欧洲及美、日等国家。它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联系的一种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城郊型农业,它具有特殊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目前,中国的一些地区都市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很多,我们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以确保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得以良性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明确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氮肥的响应特征。【方法】在前期品种筛选的基础上,选择2个优质食味高产型软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6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N5)与360 kg/hm2(N6) 6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对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依赖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协同增加,软米产量在N5下最高,但与N4间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米粒的外观、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呈先增后减,而硬度则先减后增,并在N4或N5下出现峰值;出糙率、出精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呈先降后增,并在N5水平下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米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在N4或N5下最高。【结论】因此,优质食味软米在240 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取得产量和品质的协调,240 kg/hm2是品质、产量和效益兼顾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