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
川西北高原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芒麦品种川草1号和川草2号为对照,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对采自川西北高原的36份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w L.)种质和5份老芒麦新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供试材料中共分离出了42条醇溶蛋白条带,4个电泳分区(α、β、γ、ω)的多态性带数分别为9、10、8和12条,多态率达92.86%;材料间的Nei-Li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333 3~0.956 5,平均值为0.6196.说明供试老芒麦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GS值为0.636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5个大类,来自同一地区的老芒麦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几个老芒麦新品系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醇溶蛋白条带多态率为48.00%.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48 6~0.956 5,且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中单独聚为一类,说明老芒麦新品系和野生种质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33.
为有效防除草地有毒植物,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2,4-滴丁酯乳油和猪秧净(有效成分为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2种不同的化学除草剂对红原天然草地进行有毒植物的化学防除。结果表明:1)施药4 d左右,各种有毒植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茎叶扭曲,15 d后部分有毒植物的地上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2)2种除草剂对缘毛卷耳(Cerastium furcatum)、花锚(Halenia corniculata)和遏蓝菜(Thlaspi arvense)的防除效果显著,均达到100.00%,对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的防除效果均不显著,猪秧净对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的防除效果显著高于2,4-滴丁酯乳油;3)有毒植物的总体防除效果均表现出高剂量水平显著优于低剂量水平的特点,即:2,4-滴丁酯乳油(1 350 g/hm2)、猪秧净(1 012.5 mL/hm2)防除效果优于2,4-滴丁酯乳油(900 g/hm2)、猪秧净(675 mL/hm2)。 相似文献
34.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所团队在位于阿坝州红原县牧草育种基地中发现并保存了一批披碱草属(Elymus L.)天然杂种。为了弄清这些天然杂种与生境中常见的披碱草属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些种质资源的杂种优势,本研究选取了14个特征指标在形态学层面上对供试的54份天然杂种和老芒麦(E.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 nutans)、圆柱披碱草(E. cylindricus)及麦薲草(E. tangutorum)开展了形态学初步鉴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的天然杂种与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聚为一类,其中51份与老芒麦更近,3份与垂穗披碱草更近。圆柱披碱草和麦薲草则单独聚为一类,与供试天然杂种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5.
青藏高原东南缘老芒麦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RAP和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SRAP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8个老芒麦自然居群遗传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获得下述结果:1)16对SRAP引物在90个单株中共扩增出384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34条,占86.98%;16个SSR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221个,平均每个位点13.8个,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数192个,占86.88%。2)2种分子标记检测到老芒麦居群水平的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0.1092和0.1296,而物种水平的基因多样性达0.2434和0.3732。3)基于2种标记的Nei氏遗传分化指数Gst(0.5525和0.5158)表明老芒麦居群出现了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的基因流非常有限,分别为0.4050和0.4694,老芒麦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居群间,居群内变异相对较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分子方差变异(AMOVA)分析显示了相似的结果。4)基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理分化,8个居群分化为采集地范围内的南、北和中部3个分支。通过对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对该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6.
在30cm、45cm、60cm、75cm、90cm行距下,测定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指标及产量相关指标,分析行距对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速率随行距增大而增强,30cm行距时光舍速率极显著低于其他行距;随着行距增加,胞间CO2浓度与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相反,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蒸气压亏缺在75cm范围内与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光合速率因与营养枝和总分蘖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因与每生殖枝小花数和种子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表现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适当行距条件下适时灌水改变蒸腾速率来促进光合速率的增加,可提高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37.
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13个野生老芒麦居群的15项穗部形态指标进行了研究。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表明,13个居群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793 7),且居群内遗传变异(69.31%)大于居群间(30.69%);聚类分析将这13个居群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长和宽、单穗重、小穗长、内外稃长和每穗轴节小穗数等是造成13个居群老芒麦穗部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海拔、纬度、经度和降水量对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性状变异贡献较大,而年均温对此影响不大。此外,提出了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8.
利用SRAP标记,对来自亚洲的84份老芒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23个引物组合共产生337条扩增带,其中203 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0.24%。各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为0.783~0.965,平均值为0.865。来自于青藏高原和蒙古的种质间的平均遗传相似性(GS)值最小(0.830),而来自于俄罗斯和蒙古的种质间的平均GS值最大(0.897)。对84份种质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种质可以划分成2大类,而且聚类结果与原始相似性矩阵间具有很高的吻合度(r =0.88)。同时,主向量分析(PCoA)也得到了与聚类分析类似的结果。方差分析(AMOVA)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79.62%发生在地理类群内,有20.38%发生在类群间(ΦST=0.204),类群间和类群内的变异均为极显著(P<0.0001)。基于各地理类群间ΦST 值进行的聚类分析也表明青藏高原类群明显区别于其他地理类群。这种聚类模式可能依赖于种质地理来源赋予其的特殊生态地理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对于今后老芒麦种质的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39.
40.
对川西北高原16个县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表明:13个县均有野生老芒麦存在,共收集到176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其中严格按居群采样法采集单株156份;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分布范围广,生态类型多,表型差异大,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此外,对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