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0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与高粱发育性状、产量性状相比较,揭示了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着重研究了籽粒角质率、单宁、蛋白质及其组分,淀粉及其组分的遗传。分析了它们的资源变异性与利用潜势,遗传表现与基因效应,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率与遗传相关以及遗传与环境的互作。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品质改良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育种措施  相似文献   
52.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或称生物工艺学,是高新技术的主要领域之一。顾名思义,生物技术是借助于生物学手段以求高效能地改造生物的一种技术。农业文明的程度可发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生物界的改造程度来度量,这种改造包括生物本性和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两大领域,然而二者不可等量齐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改造生物本身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了从无机农业向有机农业回归的思想。自然界曾给人类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生物资  相似文献   
53.
我国高粱生产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是我国古老作物之一,虽然高粱是否起源于中国和中国的栽培纪元尚无定论,但有两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一是中国高粱并非象西方某些学者论证的那样是在元明之际由非洲经中东、南亚或丝绸之路传入的;二是中国高梁类型非Snowden等分类学家列举的有脉种(S.nervosum)、膜质种(S.membranaceum)、都其那种(S.dochna)所能概括,而应在高梁属的分类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4.
栽培作物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群体密度和个体产量两个因素决定的。无论采用多大密度和何种配置方式,群体产量都是以个体产量为基础的,禾谷类生产以子实为目的,其个体子实产量是受制于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  相似文献   
55.
前人已对高粱籽粒蛋白质的遗传力、变异系数、杂种优势、消化率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对蛋白质组份的遗传研究则不够深入,本文探讨了高粱籽粒蛋白质及其组份的遗传变异性的若干问题. 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用11份试材,包括3个一般品种(三尺三、八叶齐、红叶突变)和3个杂交种(辽杂1号、辽杂3号、421A×矮4)及其亲本622B、晋辐1、晋5×晋1、421B、矮4.田间试验1987年在沈阳进行,以不同施肥量扩大环境差异,从而检测基因型对环境的反应.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副区,施肥水平为主区.  相似文献   
56.
栽培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 race bicolor,de Wet,2n=20]与约翰逊草[Sorghum haleponse(L.)Pers.,2n=40]之间的染色体组的亲缘关系,以往曾是广泛研究的课题。然而,这些研究都未涉及这两个物种的染色体倍数水平和染鱼体组的数目。本文检验了先前在这两个物种的染色体配对研究中所提出的亲本种、具30个染色体杂种、具40个染色体杂种和具60个染色体双多倍体等4种主要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57.
在自花受精物种中,有优势的杂种组合提供了克服某些选择障碍的手段。但是,杂交种的推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实际困难。专性无融合生殖能固定杂种优势,从而使得杂种一代栽培象普通品种一样容易。早在三十年代,Navashin 和 Karpachenko 就讨论过这种可能性。人们确信在小麦、稻、玉米等重  相似文献   
58.
最近十年间,为弄清高粱的一些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性质,做了大量的工作。选育高产杂交种的尝试是与以雄性不育系为母本的品系的配合力研究紧密结合的。加性遗传和非加性成份以及它们的“后效应”在农艺性状上的表达,已由一些研究者做出了报道。这些情报导致了在选育 CSH—1(1964),CSH—2(1965),CSH—3(1970),CSH—4(1970),CSH—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