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达乌里胡枝子根解剖结构与其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Laxm.)Schindl)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构特征变化规律,揭示解剖结构与其抗旱性之间的关系,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山西6个野生达乌里胡枝子居群的根解剖结构进行观测,并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其抗旱性。结果表明: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并结合植物学知识选定10个指标,聚成3类,分别反映根的维管组织特征、维管柱结构和根的宏观特性。通过相关分析将导管直径、木质部面积/根横切面积、导管密度、维管柱直径、根直径作为各类的典型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阳泉>交口>沁源>太谷>静乐>沁水。根维管柱直径、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与当地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根直径和木质部面积/根横切面积与降水量之间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62.
具有抗菌活性的水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树皮、叶片中分离筛选得到了17株形态各不相同的内生真菌,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对植物病原真菌,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筛选得到了1株对以上4种病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菌株,命名为SS-17。通过对SS-17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及ITS分子鉴定,初步鉴定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相似文献
63.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玉米单子粒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别采集硫酸铜溶液与郑单958子粒水分核磁共振信号,根据其T2弛豫图谱信质比相关关系,建立用于玉米单子粒含水率测定的核磁共振标线NMRM。与烘干法测得子粒含水率比较发现,当标线测量水分范围为13%~37%时,测量偏差为±1.5%,且含水率大于18%时,绝对偏差均处于±1%以内。利用标线对不同子粒含水率进行测定,与烘干法比较发现,平均偏差均小于1%;最大偏差在1.5%以内,说明本研究所建立标线基本可满足玉米单子粒含水率测量要求,可为玉米子粒水分遗传机理研究和机收品种选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讨光合基因PsrbcL的表达模式与杨树(Populus spp.)生长速率的关系,对扦插于同一生境下的西南乡土杨树种康定杨(Populus kangdingensis)、乡城杨(Populus xiangchengensis)、三脉青杨(Populus trinervis)和大叶杨(Populus lasiocarpa)扦插无性系地径、苗高及其PsrbcL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4种杨树在6和8月份的苗高和地径绝对生长量的综合生长指标从大到小为康定杨>乡城杨>三脉青杨>大叶杨,而PsrbcL基因在每种杨树中6和8月份的表达增加量与生长指标的趋势一致,说明PsrbcL基因的表达量与该4种杨树生长速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因此,PsrbcL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作为4种杨树生长速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西南乡土杨树种的引种栽培及生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66.
以‘金丝小枣’花和果实为试材进行E类MADS-box基因的生物信息、表达、亚细胞定位及蛋白互作研究。3个E-type MADS-box基因分别位于SEP1/2、SEP3和SEP4进化支。与其他物种的同源序列相比,E类蛋白在进化中非常保守。3个E类基因在枣的花和果实中均有表达,ZjSEP1/2在花不同发育时期表达比较稳定,ZjSEP3和ZjSEP4在花发育前期高表达,在感染枣疯病的花变叶中3个基因的表达均显著受抑制。3个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ZjSEP1/2和ZjSEP3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可以作为转录因子调控下游基因,而ZjSEP4不具有此活性。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3个E类MADS蛋白都可以和A类、C/D类蛋白发生互作,ZjSEP4与ZjSEP1/2均可与自身互作,但ZjSEP3自身不发生互作。综上,3个E类MADS基因在枣花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功能和调控模式不同,ZjSEP3不能形成同源二聚体,ZjSEP1/2、ZjSEP4均可形成同源二聚体,3个E类蛋白均可与A、C/D类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 相似文献
67.
于2019年8月份,在山西省交城县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设置3个海拔梯度(1 800、2 000、2 200 m),各海拔梯度分为半阴坡、半阳坡2个坡向,根据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坡向共设置6个大样地(100 m×100 m),每个大样地各布设3个20 m×20 m的标准样方。在各样方内随机选取3个样点,根据土壤发生层次采用环刀对淋溶层(0~0.2 m左右,含腐殖质层)和淀积层(0.2~0.4 m左右)土壤进行分层采集土样。采用环刀法和土壤物理性质分析方法,测定土壤密度、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入渗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差异比较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森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水分蓄持和渗透性能、不同海拔和坡向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和坡向对森林土壤淋溶层的影响大于淀积层;土壤密度在0.90~1.22 g·cm-3之间,淋溶层土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 800 m半阴坡(1.20 g·cm-3),且不同土层间土壤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68.
不同居群达乌里胡枝子叶片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光学显微镜对山西6个居群野生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Laxm.)Schindl)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并且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其抗旱性.结果表明:13个指标中10个差异显著,并聚为3类,分别反映了叶片特征、叶肉组织结构特点和叶片气孔特性;通过相关分析选择叶片厚度、叶紧密度、气孔密度分别为各类的典型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阳泉>静乐>交口>太谷>沁水>沁源. 相似文献
69.
【目的】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有限,夏播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影响机械粒收质量,限制了该项技术在该区域的应用。延迟收获条件下,施氮量差异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强弱势粒形态、粒重等关键产量性状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对不同施氮水平强弱势粒形态、灌浆及脱水过程的系统观测,明确氮肥调控效应,为区域机械粒收夏玉米稳产减氮增效栽培提供支持。【方法】2020—2021年选用粒收夏玉米品种京农科728为材料,采用收获时期和施氮量二因素区组试验设计,收获时期设正常果穗收获(NH)和延迟籽粒收获(DH),6个纯氮施用水平分别为0(N0)、120(N120,2021)、180(N180)、240(N240)、300(N300)、360(N360)和450 kg hm-2(N450,2020),测定产量(GY)、籽粒鲜体积(GFV)、鲜重(GFW)、干重(GDW)、含水率(GMC)及其变化速率。【结果】与干旱年型(2020年)相比,多雨年型(2021年)弱势粒的GFV、GFW和GDW的最大变化速率(Gmax)、生长量(Wmax)和起始势(R0)显著降低,到达最大变化速率时间(Tmax)推迟,活跃期(P)延长,导致弱势粒的GFV、GFW和GDW显著降低15.4%—50.6%、25.4%—62.0%和31.2%—57.3%,而强势粒不显著,GY显著降低3.03×103—5.44×103 kg·hm-2。多雨年型条件下,弱势粒的GDWGmax、GDWWmax和GDWR0比强势粒显著降低55.1%—258.1%、13.4%—143.0%和12.0%—126.6%,GDWTmax推迟4.2—20.7 d,强势粒的GFV、GFW和GDW比弱势粒显著提高56.8%—69.6%、67.0%—80.4%和54.1%—92.1%。与NH相比,延迟收获籽粒的Gmax和R0提高,强、弱势粒的P显著延长;在干旱年型和多雨年型下,GFV、GFW显著降低2.1%—8.1%和12.2%—17.1%、4.0%—5.2%和15.7%—19.5%,GDW自25.1—28.2 g/100 grains提高到28.0—34.4 g/100 grains,GMC降至22.6%—26.0%,降幅达31.3%—40.4%,产量提高0.02×103—1.67×103 kg·hm-2。干旱年型施氮水平间的GFV、GFW、GDW无显著差异;多雨年型N240-N360处理的GDWGmax、GDWWmax比N180提高,GDWTmax推迟,GDWP延长,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且对弱势粒影响强于强势粒。DH处理下,N240-N360弱势粒的GFV、GFW和GDW比N180显著提高25.7%—85.3%、59.4%—83.6%和17.9%—43.9%。多雨年型下氮肥的增产效应(74.4%—169.5%)显著高于干旱年型(51.5%—99.1%),N240 GY比N120-N180显著提高12.6%—54.5%。【结论】华北平原热量资源限制区小麦-玉米种植制度,将冬小麦变为春小麦,夏玉米延迟收获23—33 d,显著提高弱势粒库容与粒重,籽粒含水率降低至籽粒机收含水率标准,实现周年机械化粒收。优化施氮247.2—248.6 kg·hm-2,实现不同降雨年型下产量稳定在7.0×103—12.0×103 kg·hm-2的稳产减氮增效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70.
甜加糯型玉米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鲜食玉米新类型,川甜糯168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以糯玉米自交系YH17-477为母本、甜糯双隐性自交系TB17-134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甜加糯型鲜食玉米新品种,202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玉20230029)。该品种四川平丘春播生育期85d左右,株型半紧凑,株高、穗位高适中,果穗外观商品性和食味品质俱佳,对主要病害小斑病、纹枯病接种鉴定均达中抗水平,田间抗倒性强。对川甜糯168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制种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