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甜加糯玉米是我国首创的鲜食玉米新类型,综合了甜玉米和糯玉米优点,果穗上甜、糯粒随机相间排列,口感既甜又糯,近年来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已成为鲜食玉米发展的趋势与重点。我国育种人员通过聚合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甜质基因和糯质基因,形成甜糯双(多)隐性自交系,再与糯玉米自交系或彼此间杂交组配,杂交后代产生显隐性基因分离,从而实现同一个果穗上同时出现甜、糯粒。甜加糯玉米的育种发展迅速,目前已构建起“传统育种方法(甜、糯玉米杂交组配法和甜加糯玉米二环系选育法)+ 现代育种手段(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甜加糯玉米育种体系,育成品种向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甜加糯玉米因产值高、生产周期短、可灵活搭配种植茬口,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存在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狭窄、繁殖和制种成本较高、品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保鲜加工技术亟待创新等制约因素,其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阻碍了甜加糯玉米产业未来的发展。本文从甜加糯玉米育种理论基础、育种发展历程、品种审定情况、种植分布、种植模式和市场概况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核心瓶颈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甜加糯玉米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盐分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2(HYZ62)和饲油2号(SY2)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0,0.2%,0.5%,0.8%,1.0%,1.3%,1.5%,1.8%,2.0%和2.5%)模拟盐胁迫,研究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油菜种子萌发且随盐浓度增加抑制程度增强,其中,HYZ62和SY2分别在盐浓度高于1.0%和0.5%时种子发芽势显著受到抑制(P0.05),二者均于盐浓度高于0.5%时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P0.05)。随盐浓度的升高,HYZ62和SY2的苗长、鲜质量和干质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盐浓度0.2%时达到最高,除SY2的鲜质量外,均与CK差异显著(P0.05),说明0.2%的盐浓度可促进油菜幼苗生长,而当盐浓度高于0.2%时显著抑制SY2幼苗苗长的增加(P0.05),高于0.5%时显著抑制HYZ62幼苗苗长及鲜质量的增加(P0.05),高于0.8%显著抑制HYZ62干质量及SY2鲜质量的增加(P0.05);HYZ62油菜幼苗根长呈下降趋势,SY2油菜幼苗根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于盐浓度0.2%时达到最长,但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盐浓度高于0.2%时显著抑制油菜根的增长(P0.05)。综合而言,在同等盐胁迫条件下,HYZ62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优于SY2,故在滨海盐碱地种植绿肥油菜以HYZ62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3.
44.
45.
为探索糯玉米果皮厚度和皮渣率的遗传特性及其二者的相关关系,以4个糯玉米自交系(w1~w4)为母本、6个糯玉米自交系(w5~w10)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方法,组配24个杂交组合,对糯玉米果皮厚度和皮渣率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其二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w1和w6的果皮厚度和皮渣率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较低,可利用价值高;糯玉米果皮厚度和皮渣率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分别为93.26%和80.62%),而狭义遗传力均较低(分别为33.61%和31.30%),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以非加性效应为主;果皮厚度与皮渣率的相关系数为0.43,虽然呈显著正相关,但线性拟合程度较低。该研究结果为糯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47.
48.
为研究不同父本自交系对杂交当代籽粒含水率的影响,以籽粒脱水速率较慢的5个杂交种和5个自交系为母本,以脱水性能较好的5个早熟自交系为父本,10个母本分别人工授粉进行自交及与父本杂交,并对授粉后52天(DAP,d)的杂交当代籽粒及所有亲本材料的自交籽粒含水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早熟自交系授粉后,母本杂交授粉当代的籽粒含水率均值下降3.04个百分点,单粒干重比自交增加5.63%;母本自交系籽粒含水率均值下降2.85个百分点,单粒干重增加7.18%;当代杂交籽粒的含水率与父本呈正相关,表明玉米籽粒脱水性能具有父本效应,早熟父本可降低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水率。本研究可为玉米种质脱水性能的改良和选育快速脱水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50.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吸水规律及吸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试验选用5个地区的野生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 (Laxm.) Schindl.)及其对应的栽培种种子进行32 h的浸种处理,分别在2、4、6、8、10、12、14、16、18、22、26、32 h测定种子的吸水量来研究其发芽过程中的吸水规律,并运用动力学隔室理论建立吸水模型,为生产中需水量供应和理解种子吸水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无论是野生种还是栽培种,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同千粒重呈正相关;从种子的吸水变化趋势来看种子发芽时的吸水过程可以分为吸胀阶段(物理吸水阶段)和萌发阶段(胚的生长阶段);运用动力学隔室理论对其变量建立模型,确定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物理吸水阶段模型为单室模型:W=-e-5.7t×10-3,胚生长阶段模型亦为单室模型:W=1.4728+e-e-t×10-3,对模型值与观察值进行拟合度检验,物理吸水过程的拟合度R2=0.7256(P<0.01),胚芽生长过程的拟合度R2=0.9350(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