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常规种稻(CK)、稻蛙共作低密度养蛙(DWL)和稻蛙共作高密度养蛙(DWH)3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养分含量变化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稻蛙共作提高了土壤pH值、电导率、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同一生育时期,DWH处理土壤养分含量高于DWL处理;与CK相比,DWL处理显著降低水稻产量12.0%,DWH处理降低水稻产量3.1%,差异不显著。稻蛙共作导致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显著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可见,在稻作系统下养殖适宜数量的黑斑蛙会导致水稻产量小幅下降,但稻谷安全性和黑斑蛙产出提高,不仅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生产过程中不施化肥和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2.
[目的]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施用模式对水稻产量、光合生理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稻田灌溉和施氮模式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浙优1号为供试材料,设常规淹灌和干湿交替2种灌溉模式,以及不施氮(N0)、常规施氮(PUN100)、减氮20%(PUN80)、缓控释复合...  相似文献   
23.
根部增氧模式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根部缺氧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与养分吸收的主要非生物因子之一。为了明确不同增氧模式的作用效果,探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根部增氧的响应特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根部增氧模式下水稻生长动态、产量和氮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特性。【方法】以深水水稻品种IR45765-3B和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为材料,试验在顶部用透明塑料膜遮雨的水泥栽培池中进行,试验设施用CaO2(CaO2)、微纳气泡水增氧灌溉(MBWI)和干湿交替灌溉(AWD)等三个增氧模式处理及淹水对照(WL)。分别测定了两品种的生长动态、产量和与氮素利用相关的指标。【结果】与淹水对照相比较,根部增氧处理均显著促进IR45765-3B分蘖的发生,增幅为10.7%~33.6%,而中浙优1号茎蘖数仅在CaO2处理和AWD处理部分调查时期显著高于对照;根部增氧处理显著提高了两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并显著提高两品种水稻产量,增氧处理下IR45765-3B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6.3%(CaO2)、21.8%(MBWI)和10.7%(AWD),而中浙优1号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1.0%(CaO2)、52.2%(MBWI)和29.68%(AWD);根部增氧显著增加水稻的氮素吸收与利用,与对照相比较,增氧处理下IR45765-3B和中浙优1号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升高;施用CaO2和MBWI处理水稻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贡献降低,但齐穗期后两品种的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齐穗期后IR45765-3B和中浙优1号在CaO2处理下的氮素吸收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73.4%和119.2%,MBWI处理下的氮素吸收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28.7%和106.5%。【结论】根部增氧显著促进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并显著提高产量;在氮素利用方面,增氧处理下水稻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显著增加,且增氧处理显著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利用效率;三种增氧模式中CaO2和MBWI的效果较AWD更明显。  相似文献   
24.
基质类型及烯效唑对不同秧龄晚稻机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基质类型及烯效唑对不同秧龄晚稻秧苗生理特征及本田期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宜晚稻机插育秧的基质类型、烯效唑浸种措施及秧龄,该研究以嘉58为供试晚稻品种,以2种代表性育秧介质(营养土和轻型无土育秧基质)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清水浸种和25 mg/L烯效唑浸种)外源生长调控措施,阐明了不同育秧介质和烯效唑浸种对不同秧龄晚稻秧苗生理特征、机插质量的影响及调控技术。结果表明,随晚稻秧龄延长,秧苗地上部分干物质量显著增加,叶片SPAD值和根系活力先增加后降低;水稻全生育期延长,大田生育期缩短。采用烯效唑浸种可提高秧苗素质,浸种处理秧苗茎基宽约增加0.1~0.2 mm,株高显著降低,叶片SPAD值和根系活力显著提高。短秧龄条件下烯效唑浸种对秧块质量和机插质量影响较小,长秧龄条件下烯效唑浸种可有效提高成苗率和大田基本苗数,降低漏插率和伤秧率。采用营养土育秧时最适机插秧龄为18 d,轻型无土基质育秧适宜机插秧龄为18~24 d。秧龄大于24 d时,烯效唑浸种可提高营养土育秧晚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晚稻产量,且秧龄越长,烯效唑浸种的增产效果越显著。烯效唑浸种对轻型无土基质育秧的产量影响较小。采用轻型无土育秧基质培育机插晚稻秧苗,产量高于常规营养土处理,适宜晚稻机插育秧。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晚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5.
于2009201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基地研究了稻鸭种养模式(RDFS)、不养鸭种稻模式(CK1)、常规高产种稻模式(CK2)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DFS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尤其是表层土壤,分别比CK1和CK2降低了2.38%和5.38%;分蘖高峰期RDFS处理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分别比CK1、CK2提高31.7%和4.25%;与CK1、CK2相比,RDFS处理中鸭的粪便等排泄物可分别提高土壤有机质2.04 g kg-1和1.36 g kg-1。因此,稻鸭种养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与氧化还原电位,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并能比CK2减少化肥施用量。RDFS处理的平均稻谷产量比CK1增5.50%,差异达显著水准,但比CK2减4.16%,差异未达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26.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土壤中总磷含量丰富,但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含量却很低。传统上主要通过施用磷肥提高缺磷地区的作物产量。然而,施入土壤中的磷不仅易被固定,还会转化成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磷,从而降低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造成环境污染。解磷细菌具有将土壤中难溶态磷转化为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的功能,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解磷细菌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本文综述了解磷细菌解磷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解磷细菌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情况,以为提高稻田土壤难溶态磷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构建契合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路径,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8.
施用合适的叶面肥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本试验以5种不同类型的叶面肥为材料,分析比较了施用不同叶面肥对水稻养分吸收、产量及二化螟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叶面肥均能提高水稻体内氮(N)、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锌(Zn)和钼(Mo)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显著提高水稻产量3.88%~7.47%,其中,瑞普生和丰瑞达牌叶面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显著,其次为彪榜、行万里和天需牌叶面肥。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后发现,施用叶面肥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提高了每穗粒数。行万里牌叶面肥可以显著降低二化螟引起的水稻枯心丛率和枯心株率,其余叶面肥对降低水稻枯心丛率和枯心株率没有显著效果。施用不同叶面肥处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丰瑞达>瑞普生>彪榜>天需>行万里。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叶面肥品种。  相似文献   
29.
稻田干湿交替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与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稻田干湿交替(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是提高水稻水、氮利用率的重要水分管理措施。水稻品种、生态环境、氮肥运筹和土壤落干强度是影响AWD下水稻氮素利用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的主要因素。AWD通过改变土壤水-气环境而影响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营养的有效性。轻度AWD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和活力,促进水稻氮素的吸收、同化和转移而提高NUE。轻度AWD不仅提高水稻光合作用,还促进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AWD还引起植物激素的变化,植物激素也可能参与了对水稻氮素利用的调控。该文从根际氮素营养与环境、根系形态功能、氮素同化和再转移,以及碳同化和分配、植物激素调控等方面综述了 AWD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与调控,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3个品种水稻中旱221(旱稻)、中浙优8号(水稻)和IR45765-3B(深水稻)为材料,并设常规施氮量(195.0 kg/hm2)、减施氮量(157.5kg/hm2)2种氮水平和常规淹水灌溉(ConventionalFloodIrrigation,WL)、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Micro-nanoBubbleWater OxygenationIrrigation,MBWI)2个灌溉模式,对比分析了3个品种水稻的茎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量、产量和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MBWI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中旱221、中浙优8号和IR45765-3B的2年平均产量MBWI处理分别比WL处理增加12.4%、7.5%和6.7%,这可能与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密切相关。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增施氮肥用量显著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并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和增氧灌溉均影响水稻各氮素利用率指标,与淹水灌溉相比,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均可以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