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1篇
  163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黄淮海平原典型中低产土壤砂姜黑土黏粒含量较高,土壤有效水分库容较低,严重限制作物生产的现状,该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外源改性物料的添加对土壤持水性能及小麦生理的影响,以期获得农田水分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氮磷钾(control,CK),常规氮磷钾配施下的添加秸秆(straw returning,SR)、秸秆碳(straw carbon,SC)和粉煤灰(fly ash,FA)处理,维持土壤相对含水率在80%,培育小麦至抽穗期,开展为期10 d的干旱胁迫试验。结果显示SR和SC处理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且处理间的差异较小;FA处理因其表面富含大量疏水性结晶矿物,土壤相对含水率下降较快,迟效水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处理,但土壤速效水含量显著提高。不同改性措施均有提高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减轻干旱胁迫的趋势,但在极端干旱胁迫下,FA处理叶片相对含水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余处理,且作物体内积累大量丙二醛、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田间管理中砂姜黑土相对含水率应维持在38%(SR)、36.5%(SC)和24.5%(FA)以上,当土壤相对含水率低于30.78%(SC)、28.43%(SR)和22.5%(FA)时将会对作物生理产生不可逆的伤害。鉴于秸秆优良的保水性能,粉煤灰“富水,不保水”的特性,秸秆与粉煤灰的配合施用将利于砂姜黑土的改良。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ArcGIS的地统计学和空间分析模块,研究了封丘县20年前后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5种养分的含量水平、分布以及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封丘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氮素有所积累;磷素有升有降,以升为主;但速效钾含量急剧下降,这些变化与封丘县长期以来的肥料施用和土地利用有关。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便于研究者直观地发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3.
一种溶质运移数学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壤中溶质运移的过程、规律和机理是土壤溶质运移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的目的是对模拟非饱和介质中水分和溶质迁移的二维数值模型SWMS-2D进行研究和验证。以硝酸盐形式存在的溶解氮是地下水中最常见的污染物,将硝态氮视为土壤溶质,考虑其根系吸收、生物固持、吸附、解吸、硝化和反硝化等作用,土壤表面即上边界条件用大气边界条件描述,下边界条件定为第一类边界条件,在田间条件下对模型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24.
为探明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大孔隙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7 a田间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等氮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NPK)和高氮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HMNPK),通过X射线CT扫描原状土柱(直径7.4 cm,高20 cm),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土壤孔隙三维结构重建。结果表明,各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内部以及团聚体之间均存在大孔隙,尤以M处理数量最多;分形维数和各向异性由大到小次序分别为HMNPK>M>MNPK>NPK>CK和MNPK>CK>M>NPK>HMNPK。与CK相比,有机肥配施处理(M、MNPK、HMNPK)的大孔隙度分别增加7、6、10个百分点,大孔隙数量分别增加41.5%、33.3%、26.8%。HMNPK处理孔径分布呈剧烈的双峰曲线波动,第一和第二峰值分别出现在395~577 μm和1 545~1 701 μm处。主成分分析表明,<126 μm孔径主要受粉粒含量影响,126~500 μm孔径受容重影响,500~2 500 μm孔径则受砂粒含量、黏粒含量、连通性和分形维数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研究表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长期配施,可显著改善砂姜黑土大孔隙数量和形态特征,尤以HMNPK处理效果最佳,而NPK处理效果不明显。分形维数和连通性可作为砂姜黑土结构改良的定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5.
农田过量施氮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长期施氮后土壤无机氮水平状况及其对秸秆降解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2005~2018年)施氮肥(5个施氮水平:0(N0)、150(N1)、190(N2)、,230(N3)和270 (N4)kg ha-1 yr-1)的潮土为研究对象,开展短期(50天)的秸秆降解-土壤培育实验。培育期间监测秸秆碳的矿化、土壤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利用高通量测序测定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长期施氮后,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秸秆碳的矿化率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不同长期施氮水平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呈现显著差异。网络分析揭示:秸秆降解过程中细菌群落内部物种间的共现模式随长期施氮水平发生改变,具体体现为长期高施氮水平下细菌群落彼此间的负相关得到了加强;同时,变形菌主导地位减弱、酸杆菌主导地位增强。综上,土壤无机氮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及物种之间的关系随着长期施氮水平的不同发生了改变。本研究探究了长期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中无机氮的水平状况、秸秆降解状况以及秸秆降解过程中土壤细菌的生物特性,以期为秸秆还田和科学施氮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思路启示。  相似文献   
26.
利用双因素随机试验研究在玉米3个生育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水分胁迫对2个品种玉米根际土中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群落结构及酶活性(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即在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下分别种植2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农华101”)。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3个生育期根际土中革兰氏阴性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丰度以及成熟期的普通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丰度,并提高了微生物的均匀度,使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灌浆期根际土中脱氢酶活性、成熟期的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的蔗糖酶活性。灌浆期,“农华101”比“郑单958”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和脱氢酶活性高,但其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却较低。水分与品种的交互作用仅对灌浆期根际土中放线菌丰度、灌浆期和成熟期的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和3个生育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7.
栾城县土系划分及其基本性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安宁  张佳宝  张玉铭 《土壤》2003,35(6):476-480
本文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要求,对河北省栾城县土壤进行了全面调查,确立了特征土层,具体划分出16个土系,初步明确了其基本属性与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28.
赣东北低丘红壤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其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分析了低丘红壤区的降水蒸发,土壤贮水供水和作物的耗水规律。表明降水量超前于潜在蒸发量变化是伏秋旱的主因。红壤的贮水空间又不多.能够供植物利用的有效水更低,仅占红壤总库容的1/5。只是其通透库容较大,深层水分比较丰富而稳定,通过农林复合等途径调控深层水分,促进土壤一植物一环境间的水分交换,是开发利用该区农业资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张佳宝  赵诚斋 《土壤》1986,18(6):312-313
粘闭作用(Puddling)是指土壤在渍水的条件下从事机械操作,土壤结构体受到破坏,土壤质体趋于均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30.
太行山前平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与肥料精准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太行山前平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与肥料精准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养分含量集中在1个或相邻2个养分含量等级范围内,对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存在可能性;按照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其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低与冬小麦产量密切相关,P肥施用为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而N肥为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土壤碱解氮与P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