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6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61篇 | |
综合类 | 80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28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2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Pass.)Ell.et Halst.]是黄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大多采用多菌灵类药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2.
经济承载力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发展规模的根本性因素,通过对民勤县经济承载力分析,并对其经济承载力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民勤县如何提高经济承载力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3.
以祁连山中段青海云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状态下森林土壤养分各项指标含量与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值相对较适宜林分生长,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钾、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都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同时全氮与铵态氮、硝态氮也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采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土壤肥力指标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9.298%,有机质、全钾、全磷、硝态氮、铵态氮等代表了研究区土壤自然肥力的水平,对土壤肥力有正向负荷;土壤肥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高。 相似文献
194.
甘肃省冬油菜种植适宜性及影响因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随着气候变化、油菜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油菜新品种的育成推广,我国传统油菜生产格局和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甘肃省冬油菜的种植地带也随之向北扩展,种植的海拔高度抬升,种植面积和产量显著增加。研究甘肃省冬油菜种植适宜性,对改进甘肃省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获取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初步筛选9个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基于DEM的小网格法建立9个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象因子空间分布图层,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大熵模型和GIS空间分布技术,构建冬油菜潜在分布模型,分析影响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及其特征,评价甘肃省冬油菜种植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分布概率为0~0.89,按其分布概率可将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可以种植冬油菜的区域占甘肃省总面积的60%,大于实际冬油菜种植面积,冬油菜在甘肃省种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按照9个潜在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种植分布贡献率的大小,确定影响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分布的6个主导气象因子及其阈值为:负积温≥-800℃,最冷月最低温度≥-20℃,最冷月平均温度≥-15℃,年平均温度≥4℃,极端低温≥-28℃,50 mm≤生育期降水量≤200 mm。并以此指导甘肃省冬油菜种植布局,调整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引导农民优化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5.
河西灌区土壤缺氮,磷不足,但钾丰富。种植需肥较多的烤烟,增施适量氮磷肥可提高产量和质量。盆栽试验表明,单施氮肥较对照增产77.2%;在氮基础上增施磷或钾对产量影响不大,却可提高品质。在氮磷基础上再增施钾肥,对产质均无显著影响。饼肥是种植烤烟的优质传统肥料,田间试验表明,施用氮磷和氮磷钾肥较饼肥增产10.1~13.7%,但经品质分析和评吸鉴定,烟叶品质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96.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对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区研究,以临夏县北塬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2010年临夏县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得到代表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特征的20个景观格局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20个景观格局指数进行降维处理,得到能够代表这20个景观格局指数的3个指数,即仙侬多样性指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进行分区。结果表明: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北塬乡、南塬乡;第2类为土桥镇、桥寺乡、先锋乡;第3类为坡头乡、安家坡乡、河西乡;第4类为莲花镇。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北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7.
碳氮添加对雨养农田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明碳氮添加4年后,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其组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和重组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依托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不同碳源配施氮素田间定位试验,涉及秸秆、生物质炭、氮素3个因素,秸秆设置为不施、施用秸秆2水平;生物质炭为不施和施用生物质炭2个水平;氮素设置为不施氮、施纯氮50 kg/hm^2、施纯氮100 kg/hm^2 3个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其组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效应。添加秸秆对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均具有显著提升效应,仅在0-5 cm土层对重组有机碳有显著提高。添加氮素可显著提升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含量。较其他处理,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全氮、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的提升效应最高,添加秸秆对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的提升效果最优。从提升土壤质量的角度出发,推荐秸秆配施氮素模式,该模式下土壤碳素有效性高、易于被微生物利用,有利于作物生长。从提高土壤固碳角度考虑,推荐生物质炭配施氮素模式,该模式有利于碳的封存。 相似文献
198.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春小麦成熟期农田温室气体通量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预测农田生态系统中CO2、N2O、CH4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温度对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的影响,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黄土高原旱区农田生态系统传统耕作(T)和保护性耕作(NTS)措施下春小麦成熟期CO2、N2O、CH4气体通量日变化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2种耕作措施下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2、N2O的源和CH4的汇。CO2、N2O、CH4都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传统耕作措施下CO2排放通量明显高于保护性耕作。CO2日排放通量最高峰出现在12:00,最低峰出现在2:00。N2O日排放最高峰出现在16:00,最低峰出现在0:00。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增加农田土壤N2O通量的排放。2种耕作措施下CH4吸收通量的最高峰均出现在14:00,保护性耕作措施下CH4吸收通量的最低峰出现在22:00,传统耕作措施则出现在2:00。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促进农田土壤对CH4通量的吸收。地表温度,5 cm地温与CO2排放通量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都与CO2通呈指数函数关系。N2O与各个耕层的土壤温度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与N2O排放通量呈线性函数关系。2种耕作措施下,CO2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N2O与10 cm地温的相关系数最高。CH4与地表温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9.
舟曲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图形叠置划分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结合ArcGIS软件快速准确地完成耕地地力评价,且分析其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布,以期进一步了解舟曲的耕地地力现状。结果表明:舟曲县耕地总面积为15081.28 hm2,其耕地地力可划分为四等,一至四等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0.12%、31.52%、34.08%、24.28%。将评级结果属较低等级(二至四等)的耕地划定为中低产田,且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9.88%,说明该地区的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比较低。针对不同等级地力水平进行分析,找出其主要的限制因素,从而确定其土壤改良利用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0.
以河南省商丘市3个代表乡镇作为评估单位,以德尔菲法作为评估方法,依据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评估模型,对农作物各生产环节的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3个代表乡镇农作物气象服务效益的贡献率为6.9%;其中,对保护地经济类作物生产的贡献率为8.7%,对粮食类作物为5.8%。在粮食类作物的生产中,气象服务效益在拔节期和灌浆期两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效益最高,分别为1.67%和1.73%,约占整个生产环节气象服务总效益的59%;在保护地经济类作物主要生产环节中,气象服务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效益较高,分别为33%和36%,约占整个生产环节气象服务总效益的6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