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8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7篇 |
农学 | 148篇 |
基础科学 | 111篇 |
98篇 | |
综合类 | 956篇 |
农作物 | 73篇 |
水产渔业 | 90篇 |
畜牧兽医 | 465篇 |
园艺 | 170篇 |
植物保护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159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75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摘 要:在澳洲坚果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的病叶进行分离,并运用科赫法则测定致病性,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ITS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将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DA培养基最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培养3天后,菌落直径达62.9 mm,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硫酸铵,病原菌在15-30 ℃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病原菌在pH为4-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为7时生长最佳,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生长。本文首次报道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 相似文献
62.
63.
64.
2005年以来,唐县通过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调整结构,完善市场,红枣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实现结构调优、品种调良、效益调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到目前,全县新发展枣树4.5万亩,酸枣嫁接大枣290万株,红枣总面积达到14.5万亩,总产量达到2.07万吨,产值达到1.7亿元,枣农人均增收1200元。 相似文献
65.
68.
正定县政府自1998年出台“秸秆还田机械补贴办法”后,以玉米秸秆为主的还田机械的应用,成为这两年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心。两年来累计推广36.76kW(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464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197台,1999年完成玉米秸秆直接还田1.97万hm2(29.5万亩),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92.2%,彻底解决了秋季玉米秸秆焚烧问题。我县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成功经验,给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必须与农民需要相一致一项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必须有广阔的市场,这就要求该技术… 相似文献
69.
检疫性斑潜蝇除成虫取食和产卵造成危害外 ,主要以幼虫在植物叶片上下表皮间形成潜道取食叶肉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降低植物生长势 ,致使作物产量损失。贵州省自1995年发现美洲斑潜蝇、1996年发现南美斑潜蝇危害以来 ,对蔬菜作物及花卉造成较大危害 ,1997年至1999年 ,对检疫性斑潜蝇危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进行了田间测定 ,对其危害程度与作物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由于2种检疫性斑潜蝇生活习性相近 ,在田间多混合发生 ,作物产量损失是2种检疫性斑潜蝇共同危害的结果 ,故综合测定2种斑潜蝇危害的产量损失而… 相似文献
70.
具有增温效应的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我区高寒贫困乡村找到了一条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而结合生产实际,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该项技术的最佳组合、播期、密度、施氮水平等,是当前农技推广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上年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大面积推广的优化方案,特作本项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