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林业   224篇
农学   151篇
基础科学   124篇
  160篇
综合类   1162篇
农作物   130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730篇
园艺   224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规模化养殖在我国推广以来,新城疫、传志等已在我国流行的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鸡白痢也处于失控状态(无白痢种鸡场的概念已无人问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流行了传染性法氏囊炎、EDS-76、传染性贫血、肿头综合征、传染性禽脑脊髓炎、大肝大脾病、白冠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腺胃炎、J-亚群白血病、禽流感;鸭肝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副黏病毒病等传染病也在水禽(鸭、鹅)中流行,但是目前水禽的传染病要比鸡少。  相似文献   
102.
实验鸡群暴发鸡痘并发细菌感染的诊断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痘是危害养鸡业发展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不分日龄大小均可发病,发病后成鸡一般不造成死亡,雏鸡死亡率较高,5%~30%不等,若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可造成更高的死亡率。粘膜型鸡痘症状较重,有时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夏末和秋季最易流行,此时蚊虫多,经叮咬或破损的皮肤传播,多发生皮肤型鸡痘,其它季节易发粘膜型鸡痘。近年来鸡痘发病率及其造成的损失有增高趋势。本文报道了一起皮肤型鸡痘引起较高死亡率的病例,希望能够引起养殖业户的注意。一.发病鸡群山东省某实验鸡场于2002年9月购进500只海兰白商品代蛋公鸡。9日龄接种NDVIV系弱毒疫苗,同时接种新城疫油佐剂灭活苗皮下注射;14日龄接种IBDV弱毒疫苗;23日龄NDV进行第二次免疫。未接种鸡痘疫苗,其他按常规饲养管理方法进行。二.发病情况该鸡群于40日龄开始出现鸡痘发病率逐渐增加,50~60日龄达到高峰,至70日龄自然停止。发病鸡可见冠部、颜面部、颈部、背部、翅部(内外侧)、胸部、肛门周围等部位皮肤出现大面积痘疹,表面呈干硬结节,凸凹不平,有些相邻的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褐色的大的疣状结节,突出皮肤表面。发病率达到70%~80%,死亡率高达65....  相似文献   
103.
马属动物气喘性肺炎病是役用马、骡、驴发生的一类以气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呼吸器官疾病.据报道本病为世界性分布,我国对此病的报道也较多,甘肃、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均有发生.笔者在甘肃省通渭县常河镇畜牧兽医站从事畜禽疫病诊疗期间对此病进行过总结,现谈谈对本病的粗浅认识,供同行参考.据调查,在通渭县来说,本病主要发生于海拔相对较低的常河镇的役用马属动物,但引起的死亡率较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不大,因此多年一直未引起高度重视.但近年来,马属动物气喘性肺炎在常河镇流行严重,2013年3~4月,马、骡气喘性肺炎占门诊马属动物病例的60%,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目前牦牛生产仍然基本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管理仍是按照传统的低投入、低消耗、低产出、长周期、周转慢的粗放生产系统,牦牛业的生产效率仍然很低,由于牧民难以科学地和有规模地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早期由于人犊争奶、过度挤母乳,造成犊牛摄取营养不足,直接影响其生产性能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长期延用下来的生产模式,笔者就对牦牛犊进行全哺乳后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60头初生犊牛分成2组,分别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结果]表明6月龄时其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达到了79.74 cm、86.84 cm、100.10 cm、11.68 cm、64.87 kg。经数据统计分析差异均显著(P 〈0.05)。[结论]全哺乳组牦牛犊牛生长发育情况良好,是值得推广的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5.
电力系统运行十分强调安全 ,在电气操作中要求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 ;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 ;防止带电挂接地线 (或合接地刀闸 ) ;防止误入带电间隔[1,2 ] 等“五防”。 2 0世纪5 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五防”装置的研究和应用 ,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电网规模越来越大 ,电压等级越来越高 ,原有的电磁闭锁装置在防止误操作闭锁功能上显得不太理想。 80年代末开始的微机防误闭锁装置 ,以其技术先进、结构新颖、功能齐全、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受到用户欢迎。特别是经过近年的不断改进完善 ,该装置已成为国内电力…  相似文献   
106.
唐吉常 《农村电工》1996,(12):16-16
山东省东阿县人民政府于1996年7月16日,转发该县大李乡人大主席团办公室对低压电网整改后的调查报告,肯定了该乡低压电网整改带来了农村电价稳定合理的成功经验,并推荐本刊予以转载.  相似文献   
107.
指出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占有生态空间大、结构复杂、内在调节机制最完整有效、对环境保护作用最明显的特点,因此森林资源的主要价值不仅是其经济价值,其生态价值更加突出。我国于1981年开始对林业进行三定政策的推行与改革,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基于此,分析了三定工作的失败经验,结合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8.
风电具有不确定性直接影响电能质量,风电场一般采用并入动态快速无功补偿装置改善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响应慢的问题。采用SVG(静止同步补偿器系统)在电网上通过变压器或者电抗器并联自换相桥式电路,通过适当的调节电路交流侧输出电压的幅值和相位,提高母线电压的稳定性,电网电能质量也得以改善。试验结果表明动态快速无功补偿装置能够满足系统潮流变化或故障情况下无功快速平衡,减少无功串动造成的电压波动问题,改善电网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109.
烟曲霉素是一种从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提取液中分离出来的霉菌毒素,其在防治微孢子虫病方面有显著疗效,在农业中广泛作为抗生素类药物用于治疗此病。综述了烟曲霉素的起源、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烟曲霉素类药物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烟曲霉素类药物在蜜蜂、鱼类等农业领域的应用;并对合成低毒的烟曲霉素类药物、合成烟曲霉素类似物或代谢物的相关研究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烟曲霉素相关药物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帮助,以及为今后合成一种低毒、高效的烟曲霉素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为进一步研究黄淮海地区免耕夏玉米栽培节水问题,于2011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农艺措施(播后镇压、秸秆覆盖)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处理A(播后镇压)、B(播后镇压+秸秆覆盖)、C(播后镇压+保水剂)和处理D(播后镇压结合秸秆平茬覆盖和保水剂)比处理E(播种后覆土)在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了4.78%、7.96%、5.50%和11.08%,水分蒸发减少了16.33%、103.78%、28.37%和128.77%,产量提高了9.68%、17.60%、11.78%和24.01%,水分利用效率也增加了9.64%、17.55%、11.71%、23.96%,效益增加了1 536.34、2 516.42、801.74、2 553.10元/hm2.这种作用在夏玉米的生长前期更明显,拔节前的土壤水分比较,处理A、B、C、D比E增加了8.74%、15.81%、10.48%和20.28%,水分蒸发减少了17.81%、164.68%、40.35%和209.43%.处理D集成了镇压、秸秆覆盖、保水剂的作用,能够充分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抑制水分蒸发.建议在黄淮海区夏玉米实行播后镇压结合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结合增加保水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