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3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21.
为探讨经济实用的高浓度奶牛场污水预处理方法,该研究开展了絮凝预处理对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膜污染的影响试验,试验采用高浓度奶牛场污水原水和絮凝出水作为MBR进水依次运行,对比分析了不同进水的膜污染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絮凝出水作为MBR进水时膜污染速率较污水原水降低47%且膜组件的维护性清洗时间间隔由10 d延长至16 d;MBR处理污水原水的膜池混合液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浓度分别为4.76和3.94 g/L,而处理絮凝出水时的EPS和SMP浓度值分别为3.97和2.23 g/L。两阶段MBR膜池混合液各粒径值总体上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第1和第2阶段的最大粒径体积百分比分别出现在第16天和第23天,第1阶段EPS浓度和SMP浓度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第2阶段EPS浓度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但SMP浓度与颗粒物粒径之间无变化规律;MBR处理污水原水的膜池混合液颗粒粒径的峰值较分散,且16 d后峰值向小粒径方向移动,而处理絮凝出水的峰值粒径相对稳定,且峰值粒径对应的最大体积百分比从3.57%增加至5.95%。MBR对2种进水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均可达90%以上,氨氮(Ammonia Nitrogen,NH3-N)去除率均接近90%,对絮凝出水的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处理效果高于污水原水。絮凝预处理使膜池混合液的EPS和SMP浓度降低且SMP蛋白质浓度显著降低(P<0.05)、膜池混合液颗粒粒径显著增加(P<0.05),有效减缓了MBR的膜污染,絮凝预处理与MBR组合可望为高浓度奶牛场污水处理提供可靠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2.
畜禽粪便热化学转换特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畜禽粪便的热化学转换利用的一般特性,对猪、牛、鸡和羊的畜禽粪便进行了系统的工业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并和玉米秸秆和稻秆相对应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畜禽粪便是一种高挥发性生物质,其发热量和挥发分含量和一般秸秆相当,非常适合于热化学转化利用;以空气气化过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能量输入与产出的理论分析,得出用气化技术处理畜禽粪便的能量转化效率在50%左右;通过能量输出分析得出当畜禽粪便可以采取自然或堆肥方式干燥时,热化学处理技术在能量产出方面很有效;畜禽粪便热化学转化能源利用是一条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3.
畜禽粪便热解气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畜禽粪便热解过程析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以及气体析出规律,该文在30℃/min的升温速率条件下进行了猪粪、牛粪、羊粪和鸡粪的热解试验,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热解过程中气体产物的排放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畜禽粪便气体产物主要在250~500℃析出,其主要成分为H2O,CO,CO2和CH4等,其中H2O、CO和CO2的析出峰为双峰,H2O和CO2均在350℃附近形成最大析出峰,H2O约在150℃形成第1个析出峰,CO2约在710℃附近形成的第2个析出峰,CO在350℃处形成第一个析出峰,其最大析出峰形成于710℃处左右,CH4析出特性为一单峰,在530℃附近形成最大峰值。该文研究结果为热解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在北京选择一典型猪场,对不同季节妊娠舍的氨气及氧化亚氮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验测定,并根据二氧化碳平衡原理,对猪场不同生长阶段的妊娠猪含氮气体的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冬季2004年11月氨气和氧化亚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64±4.36),(1.17±0.2)mg/m~3,夏季7月舍内氨气和氧化亚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1±2.67),(0.6±0.02)mg/m~3;妊娠猪饲养期间的氨气排放通量为每头(185.2~500.8)mg/h,氧化亚氮为(3.85~35.93)mg/h。  相似文献   
25.
为初步探讨规模化猪场不同饲养阶段固体粪便的实际收集量,该文选择北京一典型规模化猪场,定期对采用干清粪工艺的保育猪、育肥猪、妊娠母猪和分娩母猪的固体粪便日收集系数进行测量和相关成分测定,为估算规模化猪场固体粪便收集量和相关污染负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妊娠后期母猪,妊娠前期母猪,分娩母猪、育肥猪和保育猪的固体粪便平均收集系数分别为2.19±1.10, 1.22±0.3, 1.27±0.32, 0.75±0.26 和 (0.47±0.14)kg·d-1·头-1;各饲养阶段的新鲜固体粪便的含水率基本一致,平均含水率为66%;保育猪和育肥猪的粪便挥发性固体平均含量(干基)为81.8%,分娩母猪与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母猪固体粪便挥发性固体平均含量为(干基)74.4%;保育猪与育肥猪的固体粪便有机物和大部分重金属含量比妊娠母猪和分娩母猪高。  相似文献   
26.
牛场沼液对几种蔬菜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用不同贮存时间的牛场沼液原液和滤液对7种蔬菜病原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病病菌、辣椒绵腐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茄子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进行试验研究,为沼液应用于蔬菜病害农田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新鲜沼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病病菌、辣椒绵腐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沼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的抑菌率没有显著变化,对辣椒疫病病菌和辣椒绵腐病菌的抑菌率显著下降;新鲜沼液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茄子灰霉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其他5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率没有显著变化,对茄子灰霉病的抑制率表现出先显著下降而后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人工快速渗滤法作为一种处理效率较高、处理成本较低、运行维护技术要求低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比较符合小城镇污水处理需求。针对西北干旱区小城镇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利用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填料比和不同湿干比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污水时COD、总磷、凯氏氮和铵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砂比2∶1的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优于其他填料比,对COD、总磷、凯氏氮和铵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5.05%~65.07%、53.27%~70.38%、10.42%~49.65%和11.61%~50.27%。COD、凯氏氮和铵氮的去除率在湿干比1∶1时最高,分别为27.86%~65.07%、49.65%~53.18%和50.27%~57.14%。在湿干比1∶5时,总磷的最高去除率为45.37%~69.15%。  相似文献   
28.
利用全自动甲烷潜力测试仪(AMPTSII),通过猪粪中温批式厌氧发酵试验,比较了不同含固率(4%、6%、8%)和接种比(r_(I/S)=1.5、2.0、3.0)对猪粪产气特性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含固率和接种比对产气速率及累积甲烷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含固率对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大于接种比。在试验研究参数范围内,单位底物累积甲烷产量随接种比的增加而增大,随含固率的提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含固率为6%,接种比为3时,获得最大累积沼气产量和甲烷产量,分别为469.1m L·g~(-1)VS和333.2m L·g~(-1)VS。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含固率越低,接种比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日平均产甲烷速率,缩短反应迟滞期。动力学模型参数表明,First-order模型较修正的Gompertz模型能更好地模拟猪粪厌氧发酵产甲烷规律,且在一定程度上,接种比例越大,含固率越高,First-order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精度越高。  相似文献   
29.
为寻求一种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快速繁殖魔芋种子的方法,选择魔芋小球茎、芋鞭、根状茎、球茎顶芽和球茎侧芽等5种不同繁殖材料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出苗率为小球茎芋鞭球茎顶芽球茎侧芽根状茎,球茎数和芋鞭数均为小球茎芋鞭球茎顶芽球茎侧芽根状茎,株高为小球茎球茎顶芽芋鞭球茎侧芽根状茎,冠幅为小球茎球茎顶芽芋鞭球茎侧芽根状茎。魔芋小球茎作为繁殖材料最为理想,不但出苗率高、冠幅大,而且采收后平均球茎数和芋鞭数最多,分别为12 321个/667m~2和16 539个/667m~2,极显著高于其余繁殖材料;芋鞭其次,顶芽第三,侧芽第四;根状茎的繁殖效果最差,分别为1 110个/667m~2和555个/667m~2。  相似文献   
30.
采用野外线路踏查、实地走访、市场调查等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南州各县(市)的青牛胆野生资源开展调查,初步掌握黔东南州青牛胆野生资源的现状。结果表明,药用植物青牛胆野生资源在黔东南州分布广泛,但采挖严重,野生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块根个头较小,野生资源的保护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以防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