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180篇
农学   68篇
基础科学   70篇
  58篇
综合类   644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222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5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了弄清云南苹果产区根际真菌种群与分布,从云南主要苹果产区的6个市(县)采集根部病害样品,观察并记录其在田间的危害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与纯化获得200份真菌分离物,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序列BLAST比对,同时结合真菌形态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真菌属种。研究表明,云南苹果根际真菌包含有致病菌、有益拮抗真菌、腐生菌、内生真菌与环境代谢真菌等几种类型。在分离获得的真菌分离物中,根腐病致病菌和拮抗真菌占大部分,分离率分别为31.15%和22.11%,其次为果实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8.04%,叶部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7.04%,腐生菌种群分离率为4.02%,枝干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2.5%,内生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分离率为1%,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粗糙脉孢菌分离率为0.5%。此外,研究发现一些功能尚无研究的根际真菌。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分布于马龙、泸西,具有较高检出率,宁蒗次之,其余果园没有检测出此菌;腐皮镰刀菌仅分布在宁蒗、泸西与丽江;引起苹果轮纹病和苹果枝干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分布于马龙、昭通、泸西;属于拮抗性真菌的木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云南苹果产区分布广泛。研究推断苹果园根际微生物存在致病菌与生物防治菌之间的互相对抗与斗争。根际腐生,功能不明的微生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72.
合理施肥对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3年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6种施肥模式(常规化肥、控释复合肥、常规化肥 + 有机肥、控释复合肥 + 有机肥、70%常规化肥 + 有机肥、70%控释复合肥 + 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茶树专用控释复合肥能够达到常规化肥1年4次施用的增产效果,并显著提高了夏茶茶叶品质。与单施常规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处理的茶叶产量提高10.6% ~ 14.0%,达显著水平(P < 0 .05),净收益增加8.0% ~ 18.3%,并显著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与常规化肥增施有机肥相比,控释复合肥增施有机肥茶叶产量提高了3.0%(P < 0.05),净收益增加7.6% ~ 8.5%,夏茶水浸出物含量提高1.34% ~ 1.39%,茶多酚含量降低了2.7% ~ 4.7%,达显著水平(P < 0.05)。70%常规化肥 + 有机肥或70%控释复合肥 + 有机肥处理的茶叶产量及品质与全量施肥增施有机肥处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培肥土壤方面,增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园0 ~ 20?cm土层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因此,从施肥方便性、茶叶产量、经济效益、茶叶品质和培肥土壤方面综合考虑,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控释复合肥减少用量30%并增施有机肥是最优推荐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73.
在广泛调研国际国内汽车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及趋势、深入分析国内汽车行业当前形势和需求的前提下 ,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点发展项目建议 ,并对各发展项目的技术现状、研究目标和重要意义进行较详细分析 .为有关部门确定我国汽车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相似文献   
74.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高粱新杂交种锦杂 1 0 0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于1 995年以外引不育系 70 5 0A(引自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为母本 ,以自选恢复系 95 4 4为父本组配的组合。该组合于 1 996年在所内进行产量比较试验 ,1 997年参加全省区域预备试验 ,1 998~ 1 999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 ,1 999~ 2 0 0 0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 ,2 0 0 1年 1 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主要特征特性锦杂 1 0 0生育期 1 2 6d ,芽鞘绿色 ,幼苗绿色 ,叶脉蜡质 ,成株株高 1 75 .6cm。穗长 2 9.4cm ,紧穗 ,纺锤形状 ,单穗粒重 89.2 g ,籽…  相似文献   
75.
济源市位于中条山南麓,是河南省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之一,以小流域为单位的治理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山区公路、水利建设工程,工矿等业迅速发展和其他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十分严重。这种边治理边破坏,一家治理,多家破坏的现象,成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隐患。这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要防治新的水土流失,必须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监督和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实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防治新的水土流失发生。  相似文献   
76.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养鸡场28周龄蛋鸡发生以呼吸困难、咳血和产蛋下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引物,从发病鸡喉头及其分泌物中扩增出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gB基因的567 bp大小片段;将发病鸡喉头及分泌物处理后接种鸡胚,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形成痘斑。病毒接种鸡胚肾细胞48 h后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形态,并且该分离株能够与ILTV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动物回归试验显示,感染的SPF鸡出现典型ILT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鸡体内重新分离到ILTV,由此判定该分离株为ILTV,并将其命名为MDJ0442。根据NCBI登录的ILTV序列(HQ630064)设计引物,以MDJ0442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TK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ILTV参考病毒株相比,TK基因的核酸同源性为99.62%。本研究可以为ILTV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的现状、前景与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年来水生植物在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水生植物应用和造景的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搭建园林建设管理、园林设计与水生植物生产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为今后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果树蚧壳虫成为我县林果业的一大危害,严重影响各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一、发生特点 果树蚧壳虫有糖槭蚧和吐伦球坚蚧两种,其中糖槭蚧分布广,危害严重。吐伦球坚蚧主要危害杏、梨、桃树,糖槭蚧主要危害杏、葡萄等,它们以密集的成虫、若虫终年寄生于寄主的枝干嫩枝、叶片和果实上吸食枝条的汁液,分泌大量的蜜露污染枝叶,堵塞皮孔、气孔,使果树生长受阻,不能很好地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树势衰弱。  相似文献   
79.
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平脐蠕孢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蔗糖和硝酸钾、L-天冬酰胺最好,但以脲为氮源的培养基生长较差。菌丝最佳生长温度是25~30 ℃之间,在25 ℃时最利于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6 ℃;该菌在pH 3~11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7,产孢量最大的pH是 3,9,10;糖浓度在2%~8%菌丝能生长,在糖浓度为2%时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高;光照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明显影响,在全光照的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不会产孢,黑暗12h光照12h既利于菌丝生长又利于产孢,而全黑暗的条件下不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对5种杀菌剂的研究表明:退菌特和百菌清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它杀菌剂也能有效的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80.
容器育苗是指应用特定的容器培育作物、果树、花卉、林木幼苗等,一般在育苗容器底部盛上富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土。我国早在《农桑衣食撮要》中,就出现有关于容器育苗法的记载,科克和杰弗里斯、哈伯等人先后进行容器育苗法的实验。之后,容器育苗法在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