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8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不同药剂对水稻中后期灰飞虱田间防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已连续多年在江苏大面积发生,它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刺吸传毒引发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等病毒病。近年来,水稻生育期拉长,而9、10月份气温偏高,部分防控效果差的田块灰飞虱虫量较高,在水稻穗期大量刺吸稻穗,不但影响稻谷灌浆,为害严重的还能够引发煤污病,导致稻穗成片发黑,造成稻谷减产、稻米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22.
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维盐、毒死蜱的比例为1∶124时,对稻纵卷叶螟的LC50(18.86mg/L)最低,共毒系数(156.02)最高,增效作用最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600~120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为86.40%~94.42%,表现出较强的胃毒、触杀性,与对照药剂毒死蜱乳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无显著差异;药后14 d,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600~120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为76.92%~88.00%,与对照药剂毒死蜱乳油的防效(77.17%)无显著差异,显著优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的防效(55.00%);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以1200 mL/hm2为最好,达79.24%。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期为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推荐剂量为900~1200 mL/hm2,施用方式应选择在无露水时均匀细喷雾。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草莓炭疽病(Colletotrichum fragariae)的生物防治方法。[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BS)和蛇床子素(SC)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室内测定结果表明,BS和 SC对草莓炭疽病菌菌丝生长都有极强的抑菌活性,其 EC50值分别为0.0075和1.0630 ml/L。田间防治结果显示,无论在避雨或露天条件下,BS(用量600-750 g/hm2)和25%咪鲜胺 EC (用量600 ml/hm2),在防治3次后7和14天的防治效果均达76%以上,但两药剂与SC(用量1800-2700 ml/hm2)的田间防治效果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枯草芽孢杆菌可以用于草莓炭疽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4.
稻曲病,又名青粉病,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病害,是由子囊菌孢子侵染水稻花器引起的。稻曲病可引起水稻的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从而造成水稻产量损失,严重影响水稻的品质,而且其病曲粒食用后,对人体及家畜、家禽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明不同种植方式下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水稻后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对天敌蜘蛛和水稻的安全性,为该药剂拌种水稻防治稻飞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浓度(22.5、45.0、67.5和90.0 g a.i./ha)的10%三氟苯嘧啶SC对杂交稻(丰优香占)和粳稻(南粳9108)进行拌种处理,以25%噻虫嗪WDG(135.0 g a.i./ha)为对照药剂,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室内分别测定拌种7和15 d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并在田间调查药剂拌种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蜘蛛和水稻的安全性。【结果】不同浓度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水稻后,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与空白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10%三氟苯嘧啶SC用量≥22.5 g a.i./ha时,直播粳稻播种后98 d、杂交稻播种后126 d对稻飞虱的防效均在90.00%以上;机插秧粳稻播种后112 d、杂交稻播种后119 d对稻飞虱的防效均在90.00%以上;不同浓度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处理对旱育移栽秧田稻飞虱的防效较差,持效期短,自调查日起已基本丧失对稻飞虱的控制能力。对稻田蜘蛛调查及对水稻生长观察结果显示,直播稻和机插秧稻田蜘蛛种群数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田,而不同处理旱育秧移栽田蜘蛛种群数量与空白对照田相当;不同浓度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结论】利用10%三氟苯嘧啶SC 22.5~90.0 g a.i./ha拌种水稻可有效降低直播稻和机插秧田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对水稻安全,对天敌蜘蛛影响较小,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筛选草莓枯萎病增效生物复配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 DJ-6与吡唑醚菌酯及其5种配比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田间试验测定20%吡唑醚菌酯·200亿 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00倍液、3000倍液以及各单剂对草莓生长性状的影响和对草莓枯萎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枯草芽孢杆菌DJ-6与吡唑醚菌酯及1∶1、1∶2、1∶3、1∶4、1∶5混配组合对草莓枯萎病菌的 EC50分别为5.3115、4.0086、3.5706、3.3509、3.2189μg/ml;5种混配组合对枯萎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2.28、1.77、1.53、1.64、1.11,其中以1∶1增效作用最大。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三种不同浓度混配及各单剂均有促进草莓生长和防治枯萎病的效果,其中高、中浓度处理高于低浓度和单剂处理。药后30 d和80 d测定枯萎病防治效果,高浓度的防效最高为100.00%和93.11%;中浓度的防效为92.49%和86.49%,高于低浓度和各单剂处理;低浓度的防效分别为82.61%和72.42%,高于1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但低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结论]20%吡唑醚菌酯·200亿 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定植后的灌根浓度推荐为1000~2000倍液。  相似文献   
27.
由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恶苗病(rice bakanae disease)是严重危害水稻的种传病害.为探明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的种群结构及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现状,分别对2019年江苏省13个县(市)和2020年18个县(市)采集的恶苗病...  相似文献   
28.
长翅灰飞虱图像边缘的多区域多结构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obel等4种常用方法检测长翅灰飞虱翅膀、爪子等多细节边缘时,会出现边缘不明显、噪声干扰大等问题.采用形态学单结构腐蚀边缘检测也不理想,其边缘间断数和像素损失率最小值分别为10和0.689%.为此.对长翅灰飞虱图像先进行区域划分,以使单个区域的检测得到简化,并针对划分后的各个区域采用形态学多结构方法构造了膨胀腐蚀型边缘检测算子进行边缘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划分区域并结合多结构的方法能提高对长翅灰飞虱边缘的检测能力,其边缘间断数和像素损失率最小值分别为3和0.554%.  相似文献   
29.
吡蚜酮种子处理对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吡蚜酮浸种和拌种处理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秧田揭膜后5~11 d,25%吡蚜酮WP 200~400倍液浸种处理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效在55.70%~74.88%之间;移栽后40 d,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株防效在70.50%~72.34%。25%吡蚜酮WP 2~8 g/kg拌种对灰飞虱成虫防效在57.84%~86.30%,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株防效在64.51%~75.51%。  相似文献   
30.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籽粒DON毒素(包括DON、3-ADON和15-ADON)的控制效果,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禾谷镰刀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室内活性, 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了这些药剂对DON毒素的抑制效果, 并开展了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12种原药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井冈霉素A。氟环唑EC50和EC90离体胁迫均刺激DON毒素产生, 其他杀菌剂EC50和EC90胁迫均抑制DON毒素产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30%丙硫菌唑OD和20%叶菌唑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87.68%~94.77%; 430 g/L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45%咪鲜胺EW、25%氟环唑SC、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57.63%%~85.49%; 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嘧菌酯SC病指防效分别为72.18%和51.98%, DON防效分别为43.06%和-7.96%; 24%井冈霉素A AS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42.37%和62.87%。药剂离体和田间控毒效果不完全一致, 赤霉病有效防控是DON防控的前提, 病害防效与DON防效不完全一致, 本研究为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