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4篇
  12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解决黄河水中粒径小于0.10 mm细小泥沙颗粒引发的滴灌灌水器堵塞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回顾了高含沙水滴灌条件下灌水器物理堵塞机制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细小泥沙颗粒含量较高的浑水滴灌时,滴头堵塞主要是含沙量、泥沙粒径与颗粒级配耦合作用的结果。滴灌系统工作条件如工作压力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移除流道内黏、粉等细颗粒堵塞物质,促进较大泥沙颗粒排出流道;灌溉水温越高,滴头抗物理堵塞性能越强;对浑水加气和磁化处理可改变毛管内水流水力特性及悬浮泥沙运动规律,增强水流拖拽力,减小管道内泥沙淤积量。此外,施肥增强了水体中泥沙颗粒间的絮凝作用,对浑水水肥一体化滴灌滴头堵塞具有明显加速作用。浑水含沙量、粒径和颗粒级配是引发滴头物理堵塞的重要因素,确定易引发滴头堵塞的敏感含沙量、颗粒粒径段,选用适宜肥料种类和施肥浓度阈值,优化滴灌系统工作条件参数是改变毛管内泥沙颗粒运移和沉积规律、延缓滴头堵塞进程、提高水肥一体化滴灌水肥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采用统一的灌水试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测试手段,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改进工程技术处理措施是解决滴头堵塞问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2.
体外产气法评价油菜秆与玉米、豆粕的组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的油菜秆与玉米、豆粕组合对体外瘤胃发酵及其组合效应的影响。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油菜秆与玉米(0%, 15%, 30%)、豆粕(0%, 15%, 30%)组合的体外发酵参数及其组合效应值的变化,探索优化组合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乙酸、丙酸、丁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生成量相应增加,乙丙比下降。当油菜秆∶玉米∶豆粕为40∶30∶30时,培养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乙丙比均极显著下降(P<0.01);48 h产气量、潜在产气量、产气速率、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有机物消化率(OMD)均极显著提高(P<0.01)。以48 h产气量、NH3-N、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为衡量指标,油菜秆∶玉米∶豆粕为55∶30∶15组合的正组合效应最大(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油菜秆∶玉米∶豆粕为55∶30∶15组合的能氮比例较为合理,瘤胃发酵效率最高,为最优组合,可提高油菜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3.
2种淡水蚌类对水环境中Cu、Zn和Cd的去除与累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10月,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成年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对水环境中的Cu、zn和cd的去除与累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2种淡水蚌在不同重金属浓度处理下.对水体中Cu、Zn、Cd的去除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同重金属浓度处理下,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Cu、Zn、Cd的去除率分别为三角帆蚌的1.2、1.9、1.5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淡水蚌种类、重金属浓度、蚌不同组织对其体内Cu、Zn、cd含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效应(P<0.05).2种淡水蚌各组织对Cu、Zn、Cd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均随处理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不同浓度处理下淡水蚌鳃对Cu、Zn,Cd的富集系数平均值远高于足、外套、壳.  相似文献   
154.
重庆市某肉牛场新进育肥牛群发生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为确诊病因,对表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牛进行迫杀,无菌采集肺脏、肝脏、血液和心肌进行病原分离,共分离到4株菌,分别编号为CQ1、CQ2、CQ3、CQ4.经16S rRNA序列比对,CQ1与牛支原体同源性达99.9%,CQ2与羊创伤球菌同源性达99.8%,CQ3、CQ4分别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同源性达99%.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观察、牛支原体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确定CQ1为牛支原体;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动物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四环素、壮观霉素敏感,不致死小白鼠.按牛支原体肺炎临床用药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该场爆发的是以牛支原体感染为主的牛支原体肺炎.  相似文献   
155.
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是新时期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民间资本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主要模式包括设立各类开发企业、设立投资资金、市场化投资模式。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的模式主要包括生态修复合同化、生态建设商业化、节能环保产业化。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的保障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功能,二是制定项目支持政策,三是建立有效监管制度,四是推进替代产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宣传。  相似文献   
156.
基于黏粒量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基于黏粒量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预测模型.[方法]设计12种不同黏粒量的质量混合比处理,获得一系列合成土样,通过测定合成土样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了在体积质量一致的条件下,黏粒量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和孔隙分布的影响.[结果]在体积质量为1.55 g/cm3条件下,黏粒量增加1.9倍,土壤中传导孔隙(0.03...  相似文献   
157.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尾蚴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宿主造成严重病理性损害,是WHO确定的六大重点热带病之一。血吸虫体被直接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接触,是宿主与虫体信息交流的重要界面,位于虫体体被跨膜蛋白的功能研究尤显重要。本文对日本血吸虫膜蛋白(TEME66P)的cDNA进行表达和抗血清的制备。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TMEM66P跨膜结构,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制备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对抗血清的特异性进行检测。研究表明TMEM66P存在跨膜区,其氨基酸序列与曼氏血吸虫同源性为67.79%,抗血清能够识别出全虫蛋白中TMEM66P,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TMEM66P在日本血吸虫中的功能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58.
为探讨褪黑素、亚牛磺酸、左旋肉毒碱三种抗氧化剂对牛精子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将荷斯坦牛细管冻精解冻后,各取200μL精液分别添加在含10~(-4) M褪黑素(MLT)、20μM亚牛磺酸(HT)、10 mM左旋肉毒碱(LC)的获能液中,经上游处理45 min,采用目测法、金霉素(CTC)染色法评估三种抗氧化剂对牛精子活力、精子获能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4) M MLT、20μM HT、10 mM LC经上游法获能处理后的牛精子活力(83.67%、80.65%、75.00%vs 6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顶体反应率(9.87%、10.09%、14.30%vs 18.7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添加10 mM LC、10~(-4) M MLT组获能处理后B型精子所占比率(37.26%、29.84%vs 16.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10 mM LC组精子获能率最高;而20μM HT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2.80%vs 16.26%,P0.05)。因此,添加10 mM LC、10~(-4) M MLT可改善精子体外获能效果,有助于提高体外受精的受精率及早期胚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9.
160.
王双  夏天  潘杨楠  许洁  相颖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4):109-112
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解圈法、滤纸崩解法、酶活测定法筛选能降解秸秆纤维素的真菌,并在秸秆产酶培养基上对不同秸秆长度、培养时间、氮源、氮源投加量和pH对产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两株菌株LK8和LK10降解能力较强,经鉴定LK8属于曲霉菌属(Aspergillus cf.flavipes ATUS),LK10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LH33);菌株LK8和LK10的最优产酶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值6.0,4 cm秸秆段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氮源投加量分别为LK8:1%,LK10:小麦0.5%、水稻1%;在1周之内酶活性变化较小,LK8和LK10的酶活性分别可达到26.19 U/mL和22.32 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