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96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28篇
  28篇
综合类   284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104篇
畜牧兽医   115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试验结果表明,虾夷扇贝精子的最适盐度为23.2~32,最适pH 7.0~8.5.4℃,未稀释精液样品保存5 d后,精子仍有(26±4)%的活力,而经海水稀释后的精液保存70 h后,最高活力仅为(11±1.41)%,用抗冻液稀释的精液,4℃保存5 h后,得到最高的精子活力仅为(24.7±4.16)%.添加抗冻剂后,-18℃的保存效果明显低于4℃保存的未稀释样品.用4℃保存的未稀释精液与栉孔扇贝卵子进行杂交试验,保存3 d内的精子获得的授精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组的幼虫可以正常发育至D形幼虫,与自交组无区别.  相似文献   
22.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激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并用6-DMAP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后,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卵子和异源精子诱导的雌核发育卵子,对其受精过程中微管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正常发育组受精卵内以微管为基础的纺锤体能够顺利地组装并引导卵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第一、第二极体的排放,以及雌、雄原核融合和第一次卵裂;(2)异源精子诱导雌核发育的卵子经6-DMAP处理后,部分微管变得模糊或消失,纺锤体受到破坏导致染色体的分离无法进行,第二极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并使雌核染色体二倍化;去除6-DMAP作用后,微管重新组装,雌核分裂重新启动继而进行卵裂;精核保持固浓缩状态或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卵裂后期则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形式存在于分裂沟上或进入一个卵裂球中。结果证实,长牡蛎精子经紫外线遗传灭活后可顺利进入并激活栉孔扇贝成熟卵子但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6-DMAP也可有效抑制第二极体的排放而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本实验结果为研究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源雌核发育二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精子激活栉孔扇贝卵子,运用L9(3^4)设计不同6-DMAP的处理条件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以雌核发育担轮幼虫为材料,滴片法制备染色体并采用计数法统计倍性,分析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并统计早期胚胎畸形率。结果表明,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率均有显著影响;早期胚胎畸形率与二倍体的诱导率呈负相关,y=46.632-0.891x(r=-0.813,P〈0.01)。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最佳处理条件为:20%~25%受精卵排放出第1极体时,60μg/ml的6-DMAP持续处理25min可得到最高的诱导率为29.5±5.36%。研究结果为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染色体加倍提供了一定的细胞学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4.
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有关,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E3酶带活性与棉花发病病指关联度为0.85。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总酶带数在7 ̄12条之间,主酶带数在2 ̄4条之间,按E3酶带活性强、中、弱划分为3个类型。E3酶带  相似文献   
25.
小麦田间结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4年小麦田间结露研究及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确定了陕西省杨陵区二道塬麦田2/3株高处露的形成和消失条件分别为周围空气相对湿度≥91%及≤89%;分析了麦田露形成,消失和持续时间的垂直分布规律。4月中旬-5月下旬麦田2/3株高处的露时平均为12.77-13.64h,最长达15.84h;露量平均为0.07-0.10mm,最大达0.18mm。  相似文献   
26.
不同种皮色木豆蛋白质淀粉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云南省 8个栽培地、10个种皮色的木豆籽实进行蛋白质及淀粉含量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 :蛋白质、淀粉含量均与栽培地、种皮色和栽培地×种皮色互作呈极显著差异。不同栽培地的蛋白质、淀粉含量分别为 2 0 .73%~ 2 4 .86 %和 4 8.2 3%~ 54 .2 2 % ;不同种皮色的蛋白质、淀粉含量分别为 2 0 .96 %~ 2 3.96 %和50 .0 2 %~ 53.34 % ;除元谋的淀粉含量为第三类以外 ,其余栽培地和种皮色的蛋白质及淀粉含量均为第二类。各栽培地、种皮色间蛋白质、淀粉含量有一定差异 ,但从总体看 ,仍缺乏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类型。  相似文献   
27.
于今非  李明鸿  谢琴  刘庆友  石德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90-13192,13202
[目的]克隆大鼠卵巢特异性启动子(OSP-1)片段,并在细胞水平检测该启动子调控标记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方法]参考已知大鼠OSP-1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大鼠OSP-1启动子片段并与已公布的大鼠OSP—1序列进行比较。将OSP-1启动子定向克隆到去除CMV的pEGFP—N1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OSP—1—EGFP.N1;重组质粒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下,分别转染水牛的颗粒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和胎儿成纤维细胞,并于转染后12,24和48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情况。【结果lOSP—l启动子扩增片段长480bp,与已公布的大鼠OSP-1序列的相似性达96%;应用启动子预测软件对所得序列分析表明,该扩增片段含有类似于TA—TAbox和CAATbox的核心启动顺式元件,并含有多个C/EBPbeta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在颗粒细胞转染后12h可观测到绿色荧光表达,转染后24h荧光细胞增多,细胞形态均呈圆形、体积较大,48h荧光细胞数量骤减,且死细胞增多;在乳腺上皮细胞和胎儿成纤维细胞均未检测到EGFP基因表达。[结论]大鼠OSP-1启动子控制下的EGFP基因可在水牛颗粒细胞中特异表达,为构建水牛卵巢特并性表达转基因载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为筛选控制水稻大螟的最佳药剂,进行了大螟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5%喹硫磷.敌百虫1 500mL/hm2和40%敌百.毒死蜱1 500mL/hm2对大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和保穗效果,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29.
以食品添加剂课程辅助教学APP构建为基础,从该模式的优势、可行性、基于APP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移动教学内容设计与建设、食品添加剂课程移动教学实际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移动教学模式构想。结合现代移动互联技术和食品添加剂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寻找迎合食品学科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为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0.
采用剩余法探讨河南省玉米生产循环波动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78-2010年河南省玉米生产经历了1985-1992年、1993-2003年2个古典型循环波动,波动幅度较大,分别为0.28,0.20.其中,玉米单产是影响总产量波动的主要直接因素,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玉米市场的供需状况、气候条件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等是影响总产量波动的间接因素.由此可知,在未来河南省玉米生产的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加大生产投入,稳定单产,促进河南省玉米生产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