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5篇
  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林地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为了防止乱占、滥用林地,依法治林。文章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述加强林地资源的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72.
2.0亿CFU/mL嗜硫小红卵菌HNI-1悬浮剂防治对象为番茄根结线虫和番茄花叶病。番茄根结线虫防治选择番茄移栽时进行灌根处理,每季使用2~3次,用量400~600 mL/667 m2;番茄花叶病防治选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采用喷雾方式,每季使用2~3次,用量180~240 mL/667 m2。该制剂为纯生物制剂,使用后未见药害发生;对捕食天敌、寄生天敌低毒或无影响。  相似文献   
73.
为了探究外泌体在卵泡中调控卵母细胞生长发育以及后续受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归纳了最近外泌体泡的文献。首先综述了外泌体的组成和功能,其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阐述外泌体在卵泡中如何调控卵母细胞与卵泡体细胞的互作机制,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外泌体介导精卵结合的调控机制。从而得出了外泌体在卵泡中通过其中包含的蛋白和RNA等物质调控卵母细胞生长发育的结论,建议在研究卵母细胞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方面应该重视对于外泌体的研究。最终,首次统性论述了外泌体对于卵母细胞的发育的影响,期望对于研究同行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唐涛  马明勇  符伟  王培 《植物保护》2019,45(3):215-22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5.12%~100.00%,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09%~99.12%和78.34%~95.71%。10%三氟苯嘧啶SC、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高效,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很差;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94%~97.76%和74.91%~93.56%,药后15~30 d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23%~43.14%和35.34%~42.7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0.04%~48.06%和13.62%~34.78%。10%溴氰虫酰胺SC对稻飞虱有一定效果却难以控制其危害,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33.28%~62.11%,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1%~96.60%和86.51%~95.26%。综上,建议在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做好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措施:若只有稻飞虱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只需使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2即可;若稻飞虱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达到防治指标,则只需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5 g/hm^2即可;当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达到防治指标时,建议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或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1次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 34.5 g/hm^2,对水450~750 L/hm^2茎叶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75.
为明确氟雷拉纳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毒力及其与毒死蜱、茚虫威、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复配后的联合作用,筛选出最佳配比,从而为其混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采用室内人工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氟雷拉纳与毒死蜱、茚虫威、溴氰菊酯、甲维盐单剂及其混剂对斜纹夜蛾三龄幼虫的毒力,并通过共毒系数法评价复配药剂的联合作用。单剂结果表明:氟雷拉纳、溴氰菊酯和甲维盐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毒力,药后48 h的LC50值分别为0.48、0.65、0.38 mg/kg;毒死蜱和茚虫威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中等,药后的LC50值分别为8.71、3.08 mg/kg。混配结果表明:氟雷拉纳与毒死蜱混配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且配比为3:2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64.2;与茚虫威混配时,具有相加作用;而与溴氰菊酯或甲维盐混配时,却均表现为拮抗作用。总之,本研究为氟雷拉纳的增效混剂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因其与溴氰菊酯或甲维盐混配存在拮抗作用,应避免用于混剂研发。  相似文献   
76.
为进一步明确细胞色素P450 CYP6B7、细胞色素b5(cytochrome b5,Cyt-b5)和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CPR)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中的作用,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了抗氰戊菊酯棉铃虫中3种组分的基因,并测定基因沉默后高效氯氰菊酯对棉铃虫的毒力变化.结果显示,经单个CYP6B7或CYP6 B7与CPR、Cyt-b5基因的双链RNA注射处理后12 ~ 48 h,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在19.4% ~ 92.5%之间,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处理的10.47% ~ 62.87%;高效氯氰菊酯对基因沉默后幼虫的LD50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12~48 h的LD50值在0.97~2.97 μg/头之间,而空白对照处理为2.27 ~ 3.57μg/头.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 CYP6B7,或CYP6B7与CPR、Cyt-b5基因的沉默,可提高高效氯氰菊酯对抗性棉铃虫的毒力,进一步证明了CYP6B7、CPR和Cyt-b5在棉铃虫对菊酯类药剂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高羊茅组织培养基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不同种类的基本培养基及不同浓度2,4-D、6-BA,对本地高羊茅的种子进行愈伤诱导,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种类对愈伤诱导无明显的效果;MS培养基下不同浓度2,4-D、6-BA对高羊茅愈伤诱导时间及出愈率差别很大,以9mg/L效果最佳,愈伤诱导率达70.2%左右;过高浓度2,4-D、6-BA对萌芽和愈伤的形成有负作用;愈伤组织分化以MS-PBA2.0mg/L-NAAO-5mg/L为最佳MS基本培养基,2,4-D浓度以9.0mg/L为最佳,最适合高羊茅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9.0mg/L 2,4-D。  相似文献   
78.
噻虫嗪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苗期生长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2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估了30%噻虫嗪FS单用种子处理和与25 g/L咯菌腈FS混用种子处理及喷雾处理对水稻出苗、成苗及早期秧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30%噻虫嗪FS处理水稻种子,无论是先包衣、后浸种催芽,还是先浸种催芽、后包衣,对出苗率、成苗率及对成苗后的水稻秧苗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0%噻虫嗪FS与25 g/L咯菌腈FS混用浸种包衣处理或喷雾处理,对水稻苗期生长均无不良影响。以上结果说明30%噻虫嗪FS对水稻的安全性好,可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9.
80.
用不同种类的基本培养基及不同浓度2,4-D、6-BA,对本地高羊茅的种子进行愈伤诱导.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种类对愈伤诱导无明显的效果;MS培养基下不同浓度2,4-D、6-BA对高羊茅愈伤诱导时间及出愈率差别很大,以9 mg/L效果最佳,愈伤诱导率达70.2%左右;过高浓度2,4-D、6-BA对萌芽和愈伤的形成有负作用;愈伤组织分化以MS-BA2.0 mg/L-NAA0.5 mg/ L为最佳 MS基本培养基,2,4-D浓度以9.0 mg/L为最佳,最适合高羊茅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 9.0 mg/L2,4-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