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5篇
  3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对40%福戈WG进行了防治稻水象甲中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福戈WG防治稻水象甲效果良好,以8、10、15g/667m62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d对成虫防效分别为93.6%、96.40%、96.69%。表明该药剂可以有效防治稻水象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2.
2006—2007年,在桃江县稻瘟病重发区应用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新技术防治两优0293大田生育期主要病虫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防控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危害,对大部分病虫防效好于常规施药技术,且比常规施药技术减少农药用量42.38%~68.59%、增产2.46%~118.00%;其中施用52.5%丙环唑•三环唑悬乳剂处理对稻瘟病的防效高、增产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3.
为寻求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的最佳高产栽培方案,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基本苗和施肥量为调控因子,建立杂交小麦产量模型,筛选高产优化栽培方案。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影响杂交小麦西杂一号产量的各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基本苗>播期;三因素间对杂交小麦产量具有正向的互作效应,且施肥量与播期的互作最大,播期与基本苗的互作较小。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目标产量在7 500~9 000 kg·hm-2时,杂交小麦西杂一号高产的最佳栽培方案为:施肥量(N∶P2O5=1∶1)219.45~328.24 kg·hm-2,基本苗为 226.84万~318.24万株·hm-2,播期为 10月6日-20日。  相似文献   
124.
6%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油悬浮剂是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直播田新型除草剂。为明确该药剂对直播水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后茬作物的影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6%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油悬浮剂对水稻田禾本科杂草、部分阔叶杂草及莎草防效优良,对直播水稻安全,增产效果明显;6%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油悬浮剂对水稻田后茬作物小麦、油菜、萝卜的安全性好。因此,6%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油悬浮剂在水稻直播稻区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5.
氯虫·噻虫嗪撒施对水稻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4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1.5%氯虫·噻虫嗪GR、0.4%氯虫苯甲酰胺GR和25%噻虫嗪WG撒施处理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后5~10 d,1.5%氯虫·噻虫嗪GR 90.0~112.5 g/hm~2撒施1次,可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危害;0.4%氯虫苯甲酰胺GR 42.0 g/hm~2撒施1次,对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防效较高,但对稻飞虱防效较差;25%噻虫嗪WG 37.5 g/hm~2撒施1次,对稻飞虱防效较高,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基本无效。因此,建议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于移栽后5~10 d撒施1次1.5%氯虫·噻虫嗪GR 90.0~112.5 g/hm~2,防治水稻生长前期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间隔40 d再补施1次,以有效控制水稻生长后期的上述害虫危害。  相似文献   
126.
2011~2012年,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开展了水稻全生育期组合用药防病技术研究,得出防效较理想的湖南省中、晚稻用药方案:种子用25 g/L咯菌腈FS及350g/L噻虫嗪FS进行消毒处理;秧苗抛栽前2~3 d喷施1次40%氯虫·噻虫嗪WG;大田返青期喷施1次48%毒死蜱EC、10%吡虫啉WP;分蘖盛期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50%吡蚜酮WG;破口前3~7 d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40%氯虫·噻虫嗪WG、50%吡蚜酮WG;齐穗期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50%吡蚜酮WG.节药、增效技术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效高达93.90%~98.01%.同时,可有效防控水稻其他主要病虫为害.与常规施药技术相比,其用药量减少77.87%~79.89%,稻谷产量和种稻效益分别增加18.57%~52.43%、4 960.89~6 985.89元/hm2.  相似文献   
127.
氟虫双酰胺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和2012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探索了氟虫双酰胺种子包衣处理、喷雾处理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实际防治效果.2010年试验结果表明,24%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种子包衣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较好,且持效期长.2012年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不同剂型(20%悬浮剂、20%水分散粒剂)喷雾处理能有效防控该害虫危害,且持效性长达28 d,药后7~28 d卷叶防治效果分别为75.72%~97.21%、79.71%~97.43%;同时,该药剂对稻纵卷叶螟低龄及高龄幼虫的杀灭效果高,药后7~21 d防治效果大于92%.  相似文献   
128.
本研究以不加药剂处理为对照,探究多菌灵、吡唑醚菌酯、异菌氟啶胺、精甲咯菌腈4种药剂处理对苍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缓解苍术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药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苍术的出苗率(P<0.05)。苗期,吡唑醚菌酯处理显著提高了苍术的株高,较对照提高了67.90%。生长旺盛期,多菌灵及吡唑嘧菌酯处理下苍术叶绿素a (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3.95% (14.85%)及17.88% (12.00%)。多菌灵、吡唑醚菌酯及异菌氟啶胺处理下苍术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1.95%、26.44%及17.91%。多菌灵及吡唑醚菌酯处理下苍术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7.27%及19.45%。4种药剂处理均提高了苍术的产量,吡唑嘧菌酯下苍术产量最大(3537.67 kg/hm2),较对照提高了22.62%。综上,4种药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苍术的出苗率,促进了苍术的生长,提高了苍术的产量。多菌灵、吡唑醚菌酯及异菌氟啶胺这3种药剂处理更有益于苍术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9.
从高温环境中分离出产高温蛋白酶菌株,以脱脂奶粉为唯一碳氮源,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确定菌株种属|硫酸铵沉淀法获得高温蛋白酶的粗酶,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克隆编码高温蛋白酶的基因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结果表明:筛选到1株产高温蛋白酶的菌株G1201,经鉴定为喜油嗜热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所产高温蛋白酶大小52.5 kD,属丝氨酸蛋白酶家族,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70 ℃和9.0,Ca2+、Mg2+、吐温20和TritonX-100对酶活有促进作用|异源表达结果显示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目的蛋白复性后含量为0.108 mg/mL。该菌株所产高温蛋白酶可耐受饲料、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高温环境,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喜油嗜热芽孢杆菌|高温蛋白酶|酶学性质|异源表达  相似文献   
130.
为明确湖北省半夏菌核病的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本研究依据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对半夏菌核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同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化学杀菌剂和4种生物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半夏菌核病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病原菌BXH1生长的最适pH 9,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浸膏。供试杀菌剂中,430 g/L戊唑醇悬浮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8%氟硅唑微乳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均小于1 mg/L。本研究结果为半夏菌核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