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18篇
综合类   39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智慧农业赋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智慧农业被视为继植物育种和遗传学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农业新技术革命,将彻底改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使农业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阶段。智慧农业是数字技术科技创新的新场景,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会催生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也会引发数字技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一、智慧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高级阶段,是未来农业发展必然方向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技术代表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带动性、渗  相似文献   
42.
利用EPIC模型模拟北京春播紫花苜蓿的当年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EPIC模型对北京顺义地区的春播紫花苜蓿当年生长中的地上部生物量的累积和刈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EPIC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地上生物量累积;在对刈割的模拟中,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结果可以接受,但对于留茬的模拟结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43.
调查了北京顺义区河南村紫花苜蓿(WL323)的连续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刈割产量动态年内随茬次下降,年产量则受气候变化影响波动较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含量成为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波动升高,说明了紫花苜蓿的土壤改良较强,但短期种植效果不易保证;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在4年后降低很多,说明了紫花苜蓿的种植能降低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补充磷肥。  相似文献   
4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作物典型物候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作物类型(水稻、玉米、春小麦和大豆)典型物候期(出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气候倾向率(θ)确定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和典型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与整体对应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10℃初日出现了提前趋势,初霜日不断推迟,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10℃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在此背景下,水稻和玉米均出现了出苗期提前(0.04<θ<0.55 d•a-1和0.04<θ<0.35 d•a-1)、成熟期推后(0.09<θ<0.35 d•a-1和0.23 <θ<0.38 d•a-1)、以及生育期延长(0.31<θ<1.26 d•a-1和0.11<θ<0.57 d•a-1)的趋势;大豆则表现为出苗期提前(0.01<θ<0.61 d•a-1)、成熟期提前(0.18<θ<0.19 d•a-1)、生育期缩短(0.06<θ<0.17 d•a-1)的趋势;而春小麦典型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使作物生长期内温度适宜程度偏向好转,总体上有利于早种晚收、生育期长的作物品种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5.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2004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2005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明的消费模式。”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延伸产业链条,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6.
综述了国内外数字草业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我国草业信息系统、草业生产过程监测、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数字草业理论与技术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探讨了我国数字草业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7.
【目的】微观层面的农户作物选择行为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对于农业或农村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研究农户自身的家庭属性对其作物选择和作物种植更替的影响。【方法】以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黑龙江省的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农户调查,获取了384户农户调查数据;将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导入SPSS统计分析系统,利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法解析农户家庭属性对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其它经济作物等五类作物的影响。【结果】总的来说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数和承包耕地类型条件等家庭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作物具有重要影响;年龄相对越大并且家庭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更趋向选择种植玉米,劳动力较多的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大豆,当地种植小麦可能会对农户家庭收入有负面影响,传统的农民在耕地条件合适更加愿意选择种植水稻,家庭总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并且有文化的农户更加愿意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结论】农作物实际种植过程中农户受到种植作物的工时量、种植作物所需农业知识水平、种植环境要求或资金投入产出比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农户家庭属性中相应的属性因素对农户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农业土地变化是全球变化与可持续研究的热点,当前研究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集中表现在对农业土地系统复杂性与动态性的认识不够.近年来,基于Agent的农业土地变化研究(农业ABM/LUCC,Agent-based agricultural land change modeling)逐渐兴起,极大的丰富了传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体表现在:(1)农业ABM/LUCC将微观层面的人类个体行为整合进土地变化研究框架,有助于更加清楚的认识农业土地系统的“人类-自然”综合复杂性问题.(2)农业ABM/LUCC能够动态表达土地系统变化的内生反馈机制,有助于弥补传统的静态土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的不足.(3)基于ABM/LUCC的农业土地利用格局动态研究是整合“人类-自然”综合研究的关键桥梁,农业ABM/LUCC能够与其他生物地球物理模型或经济模型动态嵌套,使多尺度、多维度综合模型研究成为可能.然而,农业ABM/LUCC研究也存在诸多挑战,如理论研究滞后于应用研究,大尺度应用难以开展,以及农户行为的模拟结果很难得到校验等.  相似文献   
49.
正0引言中国农业遥感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引进学习阶段,80~90年代中期的技术攻关阶段,90年代后期~2010年监测应用阶段以及2010年至今全面深化研究与应用阶段。40余年来,国内农业遥感科学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使得农业遥感技术研究和应用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众多成果。笔者旨在回顾农业遥感研究的百年发展历程,分析农业遥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50.
基于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的区域冬小麦估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该文以中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典型县市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对冬小麦估产进行研究。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数据(PAR)主要通过TOMS传感器紫外反射率月数据来计算获得。并且通过投影转换和内插方法,将分辨率由经度1.25度、纬度1度转为250 m。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主要通过250 m分辨率MODIS的最大值合成法生成的NDVI月数据和fPAR之间的统计直线关系(fPAR=a NDVI+b)来反演。在研究中光能转化有机质效率(ε)被视为常数,其值通过前人研究结果确定。然后计算冬小麦净初级生产力(NPP=ε×fPAR×PAR)。文中主要考虑冬小麦产量形成关键期内NPP的形成,然后将累积的NPP转化为作物干物质的量,最后通过冬小麦收获指数修正,得到估计的冬小麦产量。而且利用地面实际调查产量数据对所预测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所预测的产量进行了验证,通过NPP计算的冬小麦生物量与实际生物量间相对误差为-4.30%;预测冬小麦产量与实际小麦产量间相对误差平均为-4.41%,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