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3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8篇
  21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设施作物生产水平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灰霉病在该地区发生普遍,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从长三角地区(江苏盐城、南通、淮安、苏州、扬州、镇江,上海嘉定,浙江嘉兴、宁波)种植番茄、草莓等的温室大棚中采集了灰霉病菌195株,根据采集地点和寄主植物种类将这些菌株划分为16个群体,利用9对SSR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灰霉病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所分析的灰霉病菌的亲缘关系与采集地点的相关性不紧密,而与寄主植物种类有一定关系。进一步对27个大棚的菌株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在寄主植物相同的情况下,通常同一地点相邻大棚的菌株群体亲缘关系更近。遗传变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灰霉病菌群体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但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率非常高,表明群体间分化较大,温室大棚的存在对菌株的进化起到了明显的隔离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温室大棚的使用对灰霉病菌遗传进化及病害流行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2.
固沙植物沙堆的形态特征是高寒植物生态适应性与防治效益的重要体现,对高寒沙地幼龄人工植物沙堆的形态研究有益于探索植被与风沙的相互关系,以指导生物治沙工作。通过对青海湖东岸主要固沙植物沙堆的形态拟合与蚀积监测发现:(1)强堆积型的沙棘与沙蒿沙堆在堆积高度、面积与体积上均大于弱堆积型或弱侵蚀型的樟子松与小叶杨沙堆,这主要受株高、冠幅等植物生长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2)根据8方位蚀积断面观测,各沙堆堆积部位主要在NE-E-SE方位带,沙蒿、乌柳沙堆的蚀积强度具有显著的方位差异,这与同方位输沙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在W、NW、SE等方位,沙堆间的物种差异显著;(3)根据各植物沙堆的固沙强度和林下地表输沙强度分析,沙棘、乌柳、樟子松、小叶杨与沙蒿年均固沙效益分别为40.45%、15.53%、4.69%、4.20%与62.72%,沙棘、乌柳与沙蒿为优良的固沙树种。  相似文献   
143.
非负矩阵在数学物理、控制论、电力系统理论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非负矩阵Perron根的估计是矩阵分析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利用M-矩阵与非负矩阵之间的关系,给出计算非负不可约矩阵Perron根上界的一种新算法,数值例子表明该算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4.
摘要: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淮山的叶片总DNA。通过单因子实验法分析DNA浓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Taq聚合酶以及Mg2+浓度对RAPD-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建立了适合于淮山RAPD-PCR反应体系,即20μL体系中包括:模板DNA为50 ng、Taq酶为0.2U、Mg2+浓度为3.0mmol/L、引物浓度为0.2μmol/L、dNTPs浓度为0.2mmol/L。  相似文献   
145.
依托综合展示基地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姜堰市为解决农技推广中存在可供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少,技术人员培训、实践的基地少,广大农民参观学习的示范基地少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加强农科教企结合,实现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加快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机制等措施,探索了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6.
薇菜的采收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采收:采收季节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盛期为4月份。薇菜嫩叶伸出土面,叶柄顶端叶片卷曲于网状绒毛之中将展而未展时,从柄基部采下。叶片部分展开后不宜采收。  相似文献   
147.
针对克氏原螯虾天然性饵料的合理利用问题,阐述了几种适于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常用动植物饵料及其培育技术,具体包括小浮萍移植、采收、日常管理和防病除害,伊乐藻的栽培与栽后管理,红虫的施肥培育与捞取等,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8.
环境条件和外源硅浓度对黄瓜硅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和根际硅水平对黄瓜硅主动和被动吸收过程的影响。【方法】以‘新泰密刺’黄瓜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内采用水培法,设置4种环境条件:1) T1,昼/夜温度22℃/12℃、相对湿度85%/95%、光照强度300 μmol/(m2·s);2) T2,昼/夜温度22℃/12℃、相对湿度85%/95%,光照强度600 μmol/(m2·s);3) T3,昼/夜温度28℃/18℃,相对湿度55%/65%、光照强度300 μmol/(m2·s);4) T4,昼/夜温度28℃/18℃、相对湿度55%/65%、光照强度600 μmol/(m2·s)。硅吸收动力学试验营养液设置为10个Si处理浓度,依次为0、0.085、0.17、0.34、0.51、0.68、0.85、1.02、1.36、1.70 mmol/L,硅吸收分配试验设置3个硅浓度为0.085、0.17、1.7 mmol/L。【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黄瓜对硅的吸收速率及器官中硅含量均为T4 > T3 > T2 > T1处理;低外源硅浓度 (0.085和0.17 mmol/L) 下,黄瓜硅吸收在T1、T2、T3处理环境中以主动过程为主,在T4处理环境中以被动过程为主;高外源硅浓度 (1.7 mmol/L) 下,4种环境条件下的硅吸收均以被动过程为主;相同温度条件,强光下被动吸收的占比大于弱光,相同光照条件,高温下被动吸收的占比大于低温;相同环境条件下,随着外源硅浓度的增加,黄瓜对硅的被动吸收量和总吸收量均呈上升趋势,且被动吸收的占比增加。【结论】环境条件和外源硅水平影响黄瓜对硅的主动和被动吸收过程,高温、强光及高外源硅浓度提高黄瓜被动吸收硅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9.
克氏原螯虾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大棚土池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克氏原螯虾的亲虾培育和人工育苗试验,育苗池总面积为2744 m2.2007年9月份共收捕亲虾1 368 kg(其中雄虾342 kg、雌虾1 026 kg),规格25~40 g.设置了两种亲虾投放密度(分别为10尾/m2和20尾/m2),雌、雄性比均为3:1.试验结果:从9月份亲虾培育管理起到翌年3月份出苗,亲虾死亡率为58.6%;共计出苗50余万尾,平均单位产苗量为203尾/m2.高密度亲虾组的虾苗数量并未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50.
赵升  李治红  沈琼  王慧  周鑫  魏珉 《园艺学报》2018,45(6):1115-1118
为探明砧木影响嫁接黄瓜果面蜡粉形成的机制以及与外源硅的关系,以‘山农5号’黄瓜为接穗,‘云南黑籽南瓜’(去蜡粉能力弱)和‘黄诚根2号’南瓜(去蜡粉能力强)为砧木进行嫁接,采用水培法,研究营养液中添加硅与否对黄瓜硅吸收、硅转运蛋白相关基因表达和果实表面蜡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硅显著提高了‘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和自根黄瓜果面蜡粉量及各器官硅含量,但加硅后‘黄诚根2号’嫁接黄瓜的果面蜡粉量和各器官硅含量均较低,与不加硅条件下的嫁接和自根黄瓜相近;加硅处理后‘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苗根系中硅转运蛋白基因Cm Lsi1、Cm Lsi2-1、Cm Lsi2-2和Cm Lsi3的表达量均高于‘黄诚根2号’嫁接黄瓜苗;随着硅处理时间延长,‘云南黑籽南瓜’嫁接黄瓜苗根系中硅转运蛋白基因表达下调,而‘黄诚根2号’嫁接黄瓜苗根系中硅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同样下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