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农学 | 8篇 |
基础科学 | 16篇 |
34篇 | |
综合类 | 111篇 |
水产渔业 | 10篇 |
畜牧兽医 | 10篇 |
园艺 | 10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长期施肥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演变特征及对磷盈亏的响应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研究双季稻种植制度下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含量及磷素有效性演变特征及其对土壤磷盈亏(磷平衡)的响应,为南方双季稻区红壤性水稻土科学施磷提供依据。以3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磷、有效磷及磷活化系数(PAC)的演变规律,计算不同处理土壤-作物系统每年磷素盈亏量及累积磷素盈亏量,探讨土壤全磷、有效磷及PAC与累积磷盈亏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施磷肥的CK和NK处理土壤全磷、有效磷和PAC随试验年限呈持平或下降趋势;不施磷肥仅施猪粪的NK+PM处理土壤全磷呈缓慢上升趋势,有效磷和PAC呈下降趋势;施化学磷肥或化学磷肥配施稻草的NP、NPK、NP+RS和NPK+RS处理土壤全磷在试验前10年上升速率较快,之后25年上升速率变缓或随时间变化不显著,土壤有效磷在试验前5年急剧升高,之后随时间变化速率减缓或基本持平。CK、NK和NK+PM处理35年土壤PAC平均值较试验初始值分别下降33.2%、29.7%和16.6%,NP、NPK、NP+RS和NPK+RS土壤PAC较初始值分别提高66.2%、60.6%、65.6%和52.9%。不施磷肥导致红壤性水稻土磷素亏缺,不施化学磷肥仅施猪粪土壤磷素基本持平,施用化肥磷及化肥磷配施稻草土壤磷素盈余。土壤全磷、有效磷及PAC与土壤磷累积盈亏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每盈余磷100 kg hm-2,全磷含量提高0.03 g kg-1,有效磷提高1.20 mg kg-1,土壤PAC上升0.09%。外源磷投入是影响土壤磷素及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长期不施磷或磷投入不足导致土壤磷亏缺,进而导致土壤磷及磷有效性降低,而化肥磷及有机无机磷配施促进了土壤磷盈余及土壤磷素肥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2.
203.
国际税收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由于教师、学生及其环境等因素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困难。文章从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教学的实践环境以及课程的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4.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钾肥对缺钾稻田晚稻产量、钾肥农学效应、植株钾素含量、植株吸钾量、钾肥利用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南方水稻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叶面钾肥采用磷酸二氢钾、氯化钾和硝酸钾,试验设13 个处理,测定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氮磷钾的养分吸收量。结果表明:喷施氯化钾,磷酸二氢钾与硝酸钾混合喷施,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硝酸钾、尿素、治虫药混合喷施都可以提高缺钾稻田晚稻产量,喷施氯化钾的增产效果最好。分蘖盛期叶面喷施钾肥效果最好,其次是始穗期,幼穗期喷施效果最差。磷酸二氢钾与硝酸钾混合喷施、磷酸二氢钾与氯化钾混合喷施以及磷酸二氢钾、硝酸钾、氯化钾、尿素与治虫药的混合喷施都有利于提高晚稻对钾肥的吸收和利用。叶面喷施不同钾肥对晚稻稻草全钾含量影响较大。对缺钾稻田晚稻生长,喷施叶面钾肥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完全替代根部施肥。 相似文献
205.
大黄欧文氏菌(Erwinia rhapontici)蔗糖异构酶催化蔗糖异构为异麦芽酮糖和海藻酮糖,具有一个可能控制产物特异性的325RLDRD329基序。本研究以定点突变方法对该基序的带电荷氨基酸进行突变,共构建R325D、R328A、R328D、R328Q和D329N5个突变体。通过对突变体的酶学特性及突变体转化蔗糖的产物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突变体的Km值上升约2~5倍,比活力下降至野生型SI比活力的11.8%~25.3%。HPLC分析显示Arg325和Arg328分别突变为Asp,导致产物中异麦芽酮糖/海藻酮糖的比例从6.93分别降至0.96和2.92,并伴随一个未知寡糖出现。Arg328突变为Ala和Gln同样导致反应产物中海藻酮糖比例上升,异麦芽酮糖比例下降。但是突变体D329N反应产物比例没有变化。以上结果表明325RLDRD329基序对大黄欧文氏菌蔗糖异构酶的酶活具有重要作用,并对酶的产物特异性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该酶的作用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6.
正交试验表明 ,苦丁茶组培苗基内生根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生长素 NAA,其次是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的含量 ,其合适的生根配方是 1/ 4 MS+2 %蔗糖 +NAA 0 .1~ 0 .2 mg· L-1。加入活性炭反而抵消了 MAA的作用。蛭石是良好的扦插基质 ,用高浓度 NAA短时间处理切口 ,生根又快又好。苦丁茶生根苗移栽成活的关键是杀菌防病并遮阴保湿。以健壮无根苗直接一步移栽入土更简化了快繁工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