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8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利用基因枪法把抗除草剂基因bar基因导入粳稻恢复系超优一号,经PCR,PCR-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且能稳定遗传;田间喷施除草剂抗性检测结果表明,bar基因在转基因恢复系及后代中均表达,表现抗除草剂,在恢复系与不育系所配制的杂交种中,高效表达,表现高抗除草剂;部分转基因植株T1代分离比符合孟德尔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即3∶1规律,部分不符合。  相似文献   
42.
太原市公园绿地土壤容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太原市38个公园绿地67个样点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数据,分析了不同剖面层、行政区和植被群落的土壤容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原市公园绿地土壤容重变幅为0.65~1.86 g/cm~3,平均值为1.33 g/cm~3,随着剖面层向下土壤容重增大,且表层土壤(0~40 cm)与深层土壤(40~100 cm)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6个行政区公园绿地土壤容重平均值为1.33 g/cm~3,其中,晋源区最大,为1.37 g/cm~3,小店区最小,为1.29 g/cm~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容重平均值大小依次为灌(1.23 g/cm~3)乔(1.29 g/cm~3)乔+草(1.31 g/cm~3)灌+草(1.34 g/cm~3)乔+灌(1.35 g/cm~3)乔+灌+草(1.45 g/cm~3)草(1.47 g/cm~3)。整体上,太原市公园绿地土壤容重偏大,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疏松土壤,降低容重,使植物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太原汾河公园水体质量和污染状况,采集汾河4个河流段共20个表层水样,通过水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其水温、pH值、溶解氧、浑浊度、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15个理化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太原汾河公园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水标准,其中S1、S2、S3段主要污染指标为COD、总氮,S4段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水质较好的段依次为S4、S2、S3、S1;主要污染物源于生活和农业。  相似文献   
44.
在水稻遗传基因(CPTI) 植株抗虫性测定的同时,我们进行了转基因再生植株突变筛选的研究,发现:①水稻转基因再生植株第一代矮化现象较普遍,但大多数植株可能是受组织培养的影响,在第二代既可恢复原种性,只有少数是变异株;而变异频率较大的性状是生育期,2 年共获得了4 株矮化株和12 株早熟株;②突变体植株遗传具相对稳定性,第二代株系内即表现整齐一致、不分离;③经过基因转化处理后的再生植株发生突变的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45.
<正>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素有“巴人故里·中国气都”之称。在这片迷人的土地上,浓缩了锦绣川东的无限秀美风光。2016年,四川省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提出建设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等四大森林城市群。作为川东北森林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为营造更多绿色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生态需求,达州市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决策。经过多年的努力,达州市共完成新造林4.37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55.16%,新建和完善提升高速、等级公路等各类道路绿化805公里,完成水系绿化60公里,一幅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徐徐铺开。  相似文献   
46.
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Ag.)海藻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大型红藻,其藻体中含有多糖类、不饱和脂肪酸和凝集素几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防治各种心血管病、抗肿瘤、抗凝血、抗血栓、抗病毒、抗氧化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目前蜈蚣藻的人工养殖尚处于初级阶段,苗种来源的解决是展开人工养殖的基本条件。除了采用孢子培苗方法之外,通过藻体切段再生、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也是解决苗种来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7.
为验证逐日平台追踪太阳的准确性及其消除太阳高度对作物生长信息传感器影响的效果,从而解决被动光源作物生长信息监测仪器因太阳高度角变化导致反射率测量误差波动大、有效采样窗口期短等问题,在课题组前期被动光源作物生长信息传感器和逐日平台研制的基础上,通过逐日准确性试验、标准反射率以及作物冠层反射率检测对比试验,对逐日平台搭载作物生长信息传感器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检验与评估。结果显示,逐日平台水平方向追踪太阳的平均偏离角度为0.592°,竖直方向追踪太阳的平均偏离角度为0.470°;当作物生长信息传感器直接测量10%、20%、40%、60%标准反射率灰度板和作物冠层反射率时,在8:00-17:00时间段内因受太阳高度角影响,传感器测量的反射率波动幅度达60.00%以上,仅中午前后(11:00-13:00)测量的反射率较为准确;当使用逐日平台搭载作物生长信息传感器测量相同对象时,8:00-17:00时间段内测得反射率均较为准确,反射率波动幅度在2.53%以内。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逐日平台能显著提升被动光源作物生长信息传感器测量的准确性,延长作物生长信息传感器日工作时间1倍以上。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适合温室生产中CO2气肥的来源,采用4、6、8、10和12 mol/L的盐酸与常见的建筑石子反应,分析了不同浓度盐酸与石子反应后的产气量和CO2生成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反应过程中石子溶解的机理。结果表明,盐酸体积相同时,CO2生成量和生成速率的规律为12 mol/L>10 mol/L>8 mol/L>6 mol/L>4 mol/L。在温室生产中,可采用12 mol/L的盐酸与石子反应,通过CO2智能释放系统进行施肥,使室内CO2浓度快速达到植物生长所需水平。   相似文献   
49.
闫慧  吴茜  丁佳  张守仁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4):4226-4236
氮沉降和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是目前全球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倍受关注的热点生态学课题,因此,探究降水变化及氮添加对亚热带森林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的影响可以为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亚热带森林动态变化机制及保护和管理提供实验依据。在野外自然条件下,设置了3a的降水与氮添加控制实验,研究降水变化与氮添加对亚热带树木幼苗秃瓣杜英(Elaeocarpus glabripetalu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的影响。降水处理有3个水平:自然降水(对照,CK),增加30%降水(+H)及减少30%降水(-H);氮素处理有两个水平:自然状态(对照)及添加NH4NO3 10g·m-2·a-1(+N)。由于亚热带地区土壤pH值偏低,大多数植物生长可能会受到土壤有效磷的限制而非氮限制,所以探讨在亚热带地区氮添加是否会影响树木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同时讨论降水变化与氮素的交互作用对4种树木幼苗的光合特征及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降水与氮素对树木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是有一定影响的。10 g·m-2·a-1 NH4NO3氮添加水平可以提高4种树木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P<0.05)、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0.01)、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P<0.01)以及净光合速率(P<0.05),4种树木幼苗总生物量在氮添加后显著提高了33.06%(P<0.01),因此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氮添加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性能,促进植物生长;降水变化对树种生理生态特征及总生物量的影响相对氮添加的影响较小,但是在古田山亚热带地区干季,降水对净光合速率(P<0.05)、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P<0.001)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发现气孔导度对降水的变化更加敏感;降水与氮素的交互作用对树木光合生理生态特征(除PIABS)及总生物量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树种间生理指标的差异是由树种生物学特性差异造成,不同树种间总生物量的差异受到氮添加与降水的影响,并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燕麦发芽前后酚类物质的组成变化进行分析,对疑似燕麦蒽酰胺的组分进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未发芽燕麦、发芽6 d燕麦籽粒、芽和根提取物的多酚组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HPLC/Q-TOF-MS)获得燕麦蒽酰胺的精确分子量。【结果】燕麦发芽后籽粒中酚酸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相对含量由32.14%下降至5%以下,而燕麦蒽酰胺的相对含量由45.52%上升至79.21%。2c、2p、2f、t2和t3是原样和6 d籽粒中共有的主要蒽酰胺,其分子式(分子量)分别为C16H13O6N(315.0753)、C16H13O5N(299.0818)、C17H15O6N(329.0912)、C18H15O5N(325.0968)和C19H17O6N(355.1077),其中t2和t3是发芽过程中含量上升最显著的组分。6 d芽和6 d根提取物中的成分与籽粒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组分w6—w10的分子量分别为564.1498、592.1808、494.1781、710.1834和192.0433。【结论】燕麦发芽前后酚类物质的组成产生了很大变化,明确了6种蒽酰胺的结构信息以及4种未知物质的精确分子量,为发芽燕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