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3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林业   436篇
农学   347篇
基础科学   480篇
  293篇
综合类   2496篇
农作物   321篇
水产渔业   249篇
畜牧兽医   1503篇
园艺   397篇
植物保护   202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目的】分析苹果梨及其后代果实的香气成分,为其特征香气评价、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个梨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C)技术测定香气组分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香气组分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果实中共检出香气组分32种,特有香气组分11种。酯、烯为主要香气组分,其相对含量之和占香气组分总含量的80%以上。C10以下的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E)-3-己烯-1-醇乙酸酯、乙酸己酯、(E)-2-己烯-1-醇乙酸酯、乙酸庚酯、庚酸乙酯等酯类是果实香味的主要贡献组分。高碳数癸酸乙酯、辛酸己酯仅在苹果梨脆肉型后代中检出,而在其软肉型后代中未检出。α-法呢烯是苹果梨及其后代特征香气组分,其在大梨果实中的相对含量(9.17%)最低,而在寒酥梨果实中的相对含量(49.53%)最高。酯、醇、醛、酮、烯及其他类物质是果实香气产生差异的主要贡献物质,而其贡献率高低各异。依据酯、烯类相对含量差异,将苹果梨与其后代聚类成4组;苹果梨与其2代品种寒酥梨聚为1组,而与1代品种苹香梨、大梨和蔗梨的遗传距离均较远;相同亲本的苹香梨、大梨分属不同组。【结论】苹果梨及其后代品种果...  相似文献   
132.
红河干热河谷林草地红壤中优先流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红河干热河谷地区开展优先流形态分布特征及与红壤特性关系的研究,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治水土流失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干热河谷地区典型植被林地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法并结合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优先流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对红壤特性响应。[结果] ①林草地上层剖面平均染色面积分别为87.20%和91.97%,染色面积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小,局部深度内染色面积出现反弹现象;林草地优先流长度指数分别为766.8%和730.0%,林地土壤优先流较荒草地发达;林草地的最大染色深度分别为40 cm和35 cm;②染色路径宽度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小,0—20 cm土层内以大于250 mm的路径为主,20—40 cm内的染色路径在20—250 mm,而在40 cm以下的土层染色路径集中在20 mm以内;③优先流染色面积比、长度指数、染色路径宽度与土壤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总孔隙度、有机质、含水率等对染色面积比(DA)、长度指数(LI)、染色路径宽度(SPW)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7.80%,86.95%,87.45%;含水率、有机质、容重、总孔隙度和Al3+等因子与染色面积比、染色路径宽度呈最优线性关系。[结论] 土壤的孔隙特性、盐基离子和土壤质地等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红河干热河谷林草地优先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3.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六价水溶态铬和总铬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六价铬进入土壤后,水溶态含量迅速降低,降幅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缓;水溶态铬含量与外源总铬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六价铬抑制土壤脲酶活性,且脲酶活性与六价水溶态铬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揭示脲酶活性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从土壤脲酶角度获得的红壤轻度和中度污染时临界浓度,土壤总铬和水溶态铬含量分别为17.07、85.37mg·kg-1和0.78、3.88mg·kg-1;随土壤肥力降低,土壤脲酶的ED10和ED50递减。  相似文献   
134.
以免耕和翻耕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的淋溶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免耕+不施肥(NT0)、翻耕+不施肥(CT0)、免耕+复合肥(NTC)和翻耕+复合肥(CTC)。结果表明,施磷肥显著提高稻田田面水以及渗漏水各形态磷浓度。施磷肥2d后田面水总磷(TP)浓度、颗粒态磷(PP)浓度和溶解磷(DP)浓度即达到最大值,此后由于水中颗粒或表土对田面水磷素的固定,磷素的淋失,水稻生长吸收及前期的稻田排水和灌水稀释,1周后迅速降低并趋于稳定;渗漏水TP浓度和溶解磷(RP)浓度在施磷肥2d后达到最大值,渗漏水TP浓度在施肥后一个半月达到最低值,而渗漏水RP浓度在施肥4d后就降低到最低值。处理NTC田面水TP、DP与PP显著高于处理CTC,而处理NT0与处理CT0之间无差异;与翻耕相比,免耕不影响渗漏水TP与RP浓度及磷下渗淋失。对田面水磷素及渗漏水磷素变化动态分析表明,施磷肥后的1周左右是控制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种钝化剂(粉煤灰、磷灰石和膨润土)对黑土中铜(Cu)的化学形态、生物积累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钝化剂能显著降低Cu污染黑土中水提取态(DW)、TCLP提取态和二乙基三胺五乙酸-三乙醇胺(DTPA-TEA)提取态Cu含量,其中以膨润土的效果最为明显;Tessier连续提取测定发现,3种钝化剂显著降低非残留态Cu(水溶态和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p<0.01),增加残留态Cu含量,表明3种钝化剂通过改变黑土中Cu的化学形态,降低了黑土中Cu的可淋失性和生物有效性;与对照相比,添加钝化剂能显著降低水稻地上部分的Cu含量(p<0.01),如在400Cu mg/kg处理的土壤上,添加2.5%的粉煤灰、磷灰石和膨润土使米粉中的Cu含量分别降低21.8%,22.7%和31.9%。土壤中可淋失态和生物有效态Cu的分析表明,钝化剂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中Cu的化学形态,降低土壤中Cu的生物有效性,以降低Cu在水稻中的积累;试验表明,Cu污染土壤中施用钝化剂可以修复Cu污染,降低水稻Cu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6.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在对渭河宝鸡段表层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赋存形态及迁移特征,并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Zn、Co、Cd和Hg的平均含量均高于世界、中国和陕西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Cd(中国和陕西土壤元素背景值的4倍)和Hg(中国和世界土壤元素背景值的7~8倍、陕西土壤元素背景值的16倍)尤为突出。Cr、Ni、Zn、Cu和Co在沉积物中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50%以上),Pb主要以可还原态形式存在(近55%),Mn和Cd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形式存在(近50%)。重金属迁移顺序为Mn(56.70%)≈Pb(56.65%)〉Cd(53.66%)〉Co(48.82%)〉Cu(43.99%)〉Zn(21.93%)〉N(i15.49%)〉C(r11.43%),其中Mn、Pb、Cd、Co和Cu的危害较大,有近45%~60%可以发生迁移转化。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受到Cd和Hg污染,具有高的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37.
为了研究玉米生长后期根系的生长发育规律,利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大型根剖面系统,采用微根管观测系统及方形整段标本法和地下根系室玻璃窗,对‘屯玉46号’玉米根系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方形整段标本法和微根管法测得的根长密度占整层总根长密度比例的变化趋势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717,且两种方法在0~2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比例均为最大。0~60 cm土层为玉米根系生长活跃区,方形整段标本法测得根长密度生长量为其余层的4倍。两种方法测得的根长密度无显著差异,相关系数为0.830,均匀性水平较好。玉米成熟期根系的水平幅度较乳熟期窄,下层根系仍处于生长中,垂直深度增加。玻璃窗与方形整段标本法观测的根深测定结果存在差异,这可能与观测环境条件不一致有关。  相似文献   
138.
果蔬微孔膜气调包装模型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建立微孔膜气调包装的理论模型是保证气调包装质量、进行微孔膜气调包装系统设计的关键。基于孔径与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关系,应用Fick扩散定理,结合果蔬呼吸速率模型,建立微孔膜果蔬气调包装内外气体交换的数学模型。以香菇为对象,利用密闭系统法确定其呼吸速率;采用硬质罐加PE膜封合包装香菇并在25℃、50%RH下储藏50 h以上,测定不同初始气体组分、微孔孔数与孔径条件下包装内气体浓度变化,对香菇微孔膜气调包装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试验数据吻合度较高,所建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香菇微孔膜气调包装内外气体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39.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是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是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基于PSR模型理论,构建了延长县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对其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健康评价并诊断影响其系统健康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 2000年以前延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较小,2000年以后草地和林地面积大幅增加,到2010年分别达到了1 165.58,431.10 km~2,其林草面积占延长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2)延长县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1980—2010年呈逐渐好转的趋势,其综合指数从1980年的0.268上升到2010年的0.654,土地利用健康等级从"不健康"转变为"亚健康"状态。(3) 2000年以前系统健康的主要障碍因素有森林覆盖度、人均GDP、水土流失治理率、有效灌溉率,2000年以后主要障碍因素逐渐转变为土地垦殖率、水土协调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等。(4)系统评价的3个子系统,其中属系统状态的障碍度最高;系统压力的障碍度随时间变化一直呈上升趋势;系统响应障碍度随时间变化一直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40.
植酸酶基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正被广泛用于农作物的基因工程研究。为了满足转植酸酶基因作物安全监管的需要,通过优化PCR检测条件,建立了植酸酶基因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增特异性和检测灵敏度,可以满足我国植酸酶转基因作物监管需要。此外,我们将6大作物(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玉米和油菜)的内标准基因和植酸酶基因克隆到同一载体上,构建成了阳性质粒分子pBS Endogenous-phytase。该质粒分子适用于这6大作物中植酸酶基因的筛查检测。本研究为转植酸酶基因作物的安全监管提供了阳性材料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