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22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赣南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碳密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赣南马尾松天然林碳密度的分析, 为其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的准确估算以及开展碳汇林业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标准地调查与碳含量的测定,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 分析不同林龄、层次及不同组分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1) 林分总碳密度为129.00 t/hm2, 表现为成熟林(185.41 t/hm2)>近熟林(140.54 t/hm2)>中龄林(114.21 t/hm2)>幼龄林(75.83 t/hm2); 各层碳密度为土壤层(80.02 t/hm2)>乔木层(43.81 t/hm2)>林下植被层(4.60 t/hm2)>凋落物层(0.57 t/hm2), 分别占总碳密度的62.03%、33.96%、3.57%和0.44%;每层碳密度的分配规律表现为:乔木层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 林下植被为草本层>灌木层, 凋落物为半分解层>未分解层, 土壤各层单位厚度的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2)随林龄的增大, 各层碳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其中, 乔木层、土壤层的碳密度均呈增加趋势, 且均以成熟林最大, 成熟林的林木各组分碳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 < 0.05), 而土壤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林下植被层碳密度随林龄变化表现出先减后增趋势, 但以幼龄林最大。不同龄组间的灌木层、草本层及其各组分碳密度均有显著差异(P < 0.05), 其中灌木层碳密度以近熟林最大, 草本层碳密度以成熟林最大; 凋落物层碳密度随林龄增大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 近熟林未分解层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 < 0.05), 而半分解层碳密度各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土壤层和乔木层是马尾松天然林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体; 随着林龄的增大, 乔木层及其各组分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均呈增加趋势, 而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及其各组分碳密度的变化并未表现出相同规律。   相似文献   
62.
63.
乔木的叶片可以滞留空气中的颗粒物,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以南昌市8种代表性乔木叶片为研究对象,以SPM2.5(叶表单位面积滞留的PM2.5颗粒物重量)、SPM10(叶表单位面积滞留的PM10颗粒物重量)、STSP(叶表单位面积滞留的总悬浮颗粒物重量)为衡量叶表滞留颗粒物能力的指标,探讨叶片表观性状和微观性状对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影响,分析叶表滞留颗粒物的形貌和成分。研究表明,马尾松SPM2.5、SPM10、STSP最大,分别达到0.85、1.02、2.13 g·m-2,枫香最小,分别达到0.06、0.07、0.15 g·m-2。叶表滞留SPM2.5、SPM10、STSP的能力与叶片的SLA(比叶面积)负相关,与叶片长宽比正相关。叶表产生粘性分泌物,具有凹槽和深沟壑的结构可以滞留更多的颗粒物。叶表滞留的颗粒物多为不规则形,主要成分为硅铝酸盐。  相似文献   
64.
以籽粒苋为纽带的果园复合生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籽苋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分析表明,以籽粒苋为纽带的果园复合经营生态系统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可有效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系统人工辅助能的消耗,增加系统物质循环中利用环节,提高物质转化效率。并阐述了3种以籽粒苋为纽带的果园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5.
籽粒苋病虫害调查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种植的籽粒苋病虫害调查表明,苗期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蝼蛄,叶部主要害虫有甜菜白带野螟短额负蝗、中华稻蝗茎部主要害虫有筛豆龟蝽以及花,穗主要害虫有小长蝽,短肩针缘蝽,并提出通过清理种植地及周围环境、及时刈割籽粒苋等管理措施控制、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66.
通过在江西红壤区引种的16个籽粒苋品种对比试验,分析表明:K112、R104、D88-1、M7、K476、K350、K472、K409、R158等品种表现出较好的生长适应性和稳定性;籽粒苋的鲜茎叶产量与株高,地径,分枝数,叶片数线性相关极显,且以地径产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7.
用热脉冲速度记录仪(Heat Pulse Velocity Recorder ,简称 HPVR)研究了14年生四川桤木树干液流的特点,并用Campbell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研究了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桤木的单位面积的年液流通量为11.107kg/cm2;夜间有上升液流,可能存在根压;四川桤木的树干液流在春季是单峰曲线,在夏季是一条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四川桤木的树干液流与太阳辐射、温度有较好的生态学同步性。  相似文献   
68.
研究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退化红壤区生态系统重建与土壤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与重建基地,选取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木荷纯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湿地松补植木荷、湿地松—木荷原始混交林6种恢复模式,于2019年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探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POC agg)、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退化红壤以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为主(百分比含量为87%),木荷纯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最低。表层(0—10 cm)土壤POC agg受恢复模式影响最显著(P<0.05),以湿地松纯林POC agg含量为最高(14.44 g/kg);(2)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因恢复模式的不同而呈显著性差异,其中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下土壤有机质(SOM)、木荷纯林下土壤全氮(TN)、湿地松纯林下土壤全磷(TP)含量分别为最高;(3)人工针叶纯林中团聚体组成对POC agg影响最大,团聚体组成、SOM和TN是影响POC agg的重要因素(P<0.01),且土层越深关联度显著增加(P<0.01);其中微团聚体(<0.25 mm)POC agg受其直接或间接效应均较高,TN在<0.053 mm粒级团聚体POC agg的影响最大。木荷纯林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且湿地松对林下土壤养分尤其是POC agg固持能力较高。结合退化红壤区生态修复实践,以湿地松纯林作为先锋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抚育过程中补植木荷可能会更好地改善土壤性质。  相似文献   
69.
江西低丘水土保持型荒山绿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总结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低丘陵荒山绿化后。在恢复植被、加强林地的蓄水功能等方面的成效,说明对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荒山绿化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都能取得较好的绿化效果。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生态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70.
江西省公路绿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西省高速公路及普通公路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江西普通公路以及高速公路绿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江西公路绿化建设对策:1)转变公路绿化建设理念;2)以植被恢复为主,形成与周边植被环境相协调的绿化效果;3)乡土植物为主,扩大常绿植物的使用比例;4)重视高速公路绿化的科学技术研究;5)建立公路绿化建设的技术指南、标准;6)积极探讨公路绿化建设及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