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阐明低温胁迫下激素含量对冬油菜枯叶期的调控和对抗寒性的响应,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依据,以8份不同抗寒等级的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为材料,利用盆栽试验,待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低温处理(25℃、10℃、2℃、?5℃),分析低温胁迫后冬油菜内源ABA、GA含量和叶绿素的变化。回归分析表明温度与ABA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方程符合y=?ax+b,随着温度的降低,内源ABA含量呈先缓慢(10℃)后迅速上升(2℃、?5℃)的趋势,且温度处理间、温度与品种互作间差异极显著;由于激素间的拮抗作用GA含量变化则恰好相反。当在0℃以上低温时,品种间ABA含量无明显差异,当温度降到?5℃,白菜型冬油菜ABA含量明显高于甘蓝型,抗寒性强的品种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ABA含量的升高导致叶绿素含量的变化,随着温度降低,叶绿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之间存在不同的响应机制,这种作用使白菜型冬油菜叶绿素含量低于甘蓝型冬油菜,导致白菜型冬油菜枯叶期提前,提早进入越冬期,增加了对低温冻害的御性和避性。因此,随着温度的降低冬油菜叶片ABA含量上升,叶绿素降解,白菜型冬油菜更早进入枯叶期,枯叶期较早和降温后ABA含量高是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较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
桔梗种子休眠解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桔梗种子内含有活性较高的萌发抑制物质,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新鲜种子在适宜条件也不易萌发,常给生产和科研工作带来不便.通过研究外源物质对桔梗种子休眠的影响,以探讨种子休眠解除方法,结果表明:20-100 mg/L 6-BA浸种明显抑制种子萌发;KMnO4、H2O2和NAA浸种对种子萌发和解除休眠无显著作用;KN03和GA3浸种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其中以O.5%KNO3和250mg/LGA3浸种24 h效果最佳,是解除桔梗种子休眠的2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3.
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差异蛋白质组学及光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离鉴定白菜型冬油菜低温差异表达蛋白质, 从蛋白质组角度揭示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奠定基础。以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为材料,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 比较低温(4°C、–4°C)和常温(25°C/20°C)下叶片蛋白质组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KO和KEGG功能分析。结果表明,低温下陇油7号生长点下陷、植株匍匐, 气孔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2-DE和PDQuest8.0.1软件分析表明, 常温和4°C低温下叶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726、738;相对于常温处理, 4°C低温下陇油7号叶片10个蛋白点特异表达、5个蛋白点未表达;MALDI-TOF-TOF MS质谱分析鉴定出11个蛋白质, 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有机酸代谢、核酸代谢、信号转导与细胞通讯等细胞过程。冰晶形态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陇油7号叶片蛋白质提取液中含有高活性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 AFPs)。鉴定的11个蛋白质中, 有5个蛋白质点与光合作用有关, 低温下陇油7号叶片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活性和净光合速率Pn下降。叶片Pn下降与RuBPCase表达抑制和活性降低有关, 非气孔限制是Pn下降的主要因素;高活性抗冻蛋白在白菜型冬油菜抗寒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北方旱寒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抗寒性与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北方寒旱区的抗寒性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应于大面积种植的优良抗寒冬油菜品种。本研究采用多点试验,对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的越冬率、产量、经济性状及生育期进行比较,分析其抗寒性和适应性。结果在北方旱寒区纬度29°36′~43°55′、海拔35~3 650m、极端最低气温-16.5~-41.5℃、年平均气温6.5~11.5℃、年平均降水量42~700mm、无霜期110~200d的地区,不同品种的越冬率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品种在不同试点的越冬率和产量也不相同,但12个品种(系)在各试验点均可表现出强的特殊适应性,越冬品种在不同试点均能正常生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并且收获期集中在6月中下旬,适合倒茬,能够提高复种指数。综合分析表明:在12份供试材料中,陇油6号、陇油7号、07兰MXW-1-3由于具有越冬安全性(越冬率82.73%~89.13%),增产明显(产量2 574.76~2 709.11kg·hm-2),经济性状优良,生育期适中,是最适合在甘肃、新疆、西藏、山西、北京、辽宁等北方寒区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  相似文献   
95.
中国芸芥遗传多样性RAPD标记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选择我国不同生态地区有代表性的芸芥材料 ,利用RAPD标记技术进行分子标记差异分析 ,根据遗传相似系数计算不同材料RAPD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 ,按UPGMA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了聚类。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芸芥具有比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12个引物共扩增出 131条DNA带 ,其中 10 5条表现出多态性 ,占总带数的 80 .15 %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来源的材料有各自的特征带。 2 0个材料的遗传距离在 0 .1178~ 0 .4 994之间 ,其中以和田芸芥与其它材料的遗传距离最大 ,而神池芸芥与朔州芸芥遗传距离最小。聚类分析表明 ,2 0个材料可分为 4组 ,其中和田芸芥和四川芸芥各自列为一组 ,和田芸芥可能是我国芸芥的一种新类型。组别划分与材料的地理亲缘关系及植物学形态特征相似性有关  相似文献   
96.
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与陇油9号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在白菜型油菜的10条染色体上定位了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共6个性状的24个QTL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1.1783%~81.1753%;10个显性效应表现为显性正效应,LOD值在3.2787~163.7958之间。染色体2A的Br ID90127-Br ID10421区、Br ID10421-Br ID10709区及Br ID10709-Br ID101165区,5A的BRMS034(R5)-Ra3-H10区、6A的Ra1-F06-Ra2-D04区、8A的Br ID10839-Ra2-E12区和10A的Br ID90115-Ra2-E07区是多个性状QTL共享的标记区间。研究结果对冬油菜抗寒性基因精确定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7.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根系抗寒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根部生理特性与其抗寒性的相关性,对6个不同抗寒性冬油菜品种整个生育期根部的干物质积累、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关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各指标与越冬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用与越冬率相关性显著、极显著的6个指标对冬油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降温前,各指标与越冬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降温后,越冬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与POD、APX活性显著正相关,与根直径、根冠比、CAT活性正相关,与根含水量负相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试验材料分为3类,第1类:07-G01,天油2号,天油4号,此类抗寒性弱,为耐寒性品种;第2类:上党,74-1,此类抗寒性一般,为中抗寒性品种;第3类:陇油6号,此类抗寒性强,为强抗寒性品种。由此推断,在北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前根直径大、根冠比高、根含水量低有利于冬油菜安全越冬;降温后,冬油菜可溶性蛋白、SOD、POD 、CAT和APX酶活性值越高,其抗寒性越强。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低温胁迫对甘蓝型冬油菜生理及光合特征的影响,为甘蓝型冬油菜在北方旱寒区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TSG10、天油2266、天油2288和Vision 4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低温处理(-4℃)后,测定幼苗光合生理特征变化;并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低温胁迫下,弱抗寒品种Visio...  相似文献   
99.
为揭示温敏不育系PK3-12S育性转换机制,本研究以白菜型冬油菜温敏不育系PK3-12花药为材料,采用2-DE和LC-MS/MS质谱鉴定等差异蛋白组学方法,分离鉴定了PK3-12在不育/可育条件下花药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采用RT-PCR检测了PK3-12在不育/可育条件下花蕾发育进程中差异蛋白编码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高温不育条件下, PK3-12花药形态瘪小,药室有少量败育花粉,育性转换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表达变化量在2倍以上差异蛋白质点31个,其中增量表达蛋白质点6个,减量表达蛋白质点11个,表达完全抑制蛋白点12个,不育花药特异表达蛋白点2个。质谱鉴定出15个差异蛋白质,参与信号转导通路、二羧基乙醛酸代谢、糖酵解代谢、次生合成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分支酸生物合成、碳代谢途径等细胞过程。Rubisco亚基连接蛋白编码基因BrrbcL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长度为1095 bp,编码364个氨基酸;与可育花蕾相比,发育进程中不育花蕾BrrbcL基因、膜联蛋白基因(ANN)、BetVI过敏原家族基因(Bet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