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林业   274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219篇
  176篇
综合类   1365篇
农作物   162篇
水产渔业   177篇
畜牧兽医   814篇
园艺   234篇
植物保护   11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91.
不同栽培因子对河南潮土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明确各栽培因子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利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在不考虑交互作用、尽量保证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用差减法分别计算了14年来气候、施肥、土壤地力、品种和轮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五种影响因素中,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用校正的相对值法得到从2000~2004年施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72.6%~82.7%,平均为78.8%;土壤地力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影响程度在34%~53%之间,12年的平均值为44%;气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随施肥而不同,在21.2%~64.7%之间,10个处理平均为39%,气候对NK处理影响最大,对PK处理影响最小;小麦品种对产量的影响同样随施肥处理而不同,影响程度在15.8%~48%之间,平均为27%;小麦品种对单施氮肥影响最大,对秸秆还田影响最小,二者相差2倍;轮作方式的影响最小,14年平均为9.6%;不同年份的影响程度在0~26.3%之间。五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施肥>地力>气候>品种>轮作方式。  相似文献   
992.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组合) 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TN1和汕优63) 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比抗虫品种(N 22) 明显; 感虫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增加,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下降, 而抗虫品种POD 和SOD 均增加, CAT减少;感虫品种除丙氨酸含量下降外, 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上升, 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增加很快, 抗虫品种中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增加也很快, 但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93.
缢蛏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海涂是缢蛏繁殖生长的适宜场所。其为广温性海洋生物,水温在8~30℃正常生活,适宜比重为1.005~1.020的海水,主要饵料是浮游性弱而易于下沉的硅藻和底栖硅藻,还有有机碎屑。缢蛏雌雄异体,一年性成熟,繁育季节一般在秋季即9、10月份。浙江的三门湾、乐清湾自然海区苗种资源丰富,每年“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四个时节产卵,人工养殖菌种从海区采集。采集后经过中问培育再放养在养殖区内养成商品规格。  相似文献   
994.
浙江近海蟹类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调查得知,浙江近海蟹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在渔业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约有8--9种。80年代以前利用较多的主要是三疣梭子蟹,而其它蟹类资源利用甚少。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近海多种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促使作业结构调整,恢复了流刺网作业,发展了桁杆拖虾。90代以后,兴起蟹笼作业,蟹类资源不断得以开发利用,渔获产量迅速提高。目前三疣梭蟹已过度利用,而细点圆趾蟹、锈斑Xun、日本Xun、武士Xun等蟹类资源呈上升趋势,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在全面了解浙江省蟹类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大型水库中凶猛鱼类资源现状及游钓渔业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伏虎 《内陆水产》1997,22(12):4-5
由于人为清除和环境恶化的影响,大型水库中凶猛鱼类资源呈衰退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凶猛鱼类在这些水库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游钓是开发利用凶猛鱼类资源的有效途径。游钓渔业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96.
舟山近岸海域秋季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舟山近岸海域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现状,同时也为舟山近岸海域渔业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库,于2015年11月(秋季)对舟山近岸海域(N 29.0°~31.0°,E 121.5°~123.0°)进行了浮游生物生态综合调查,并对该海域桡足类的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海域共鉴定桡足类28种,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海洋真刺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小拟哲水蚤等11种。桡足类的总丰度为839.3个/m~3,其外海丰度均值为1300个/m~3,近岸丰度均值为320个/m~3。秋季桡足类的数量呈现近海多,近岸少的分布趋势。本次调查还发现,小型桡足类种类数占优势,可能暗示着浮游动物有小型化的趋势,造成此现象的发生可能与舟山近岸的环境变化、海域各水系的分布和消长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97.
对温度和干出两个重要环境因子影响条斑紫菜单孢子的放散情况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单孢子放散的适宜温度是10-15℃,干出并不能促进单孢子的放散。生产中采用壳孢子苗网复制单孢子网,应在秋冬季节海水温度降至10℃之前进行。  相似文献   
998.
杭州湾—舟山近海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传统产卵地和栖息地,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非常显著。本研究根据2016年春季在杭州湾—舟山近海的80个站位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及大型甲壳类群落数量和平均个体大小的空间分布,并根据典范对应分析法(CCA)研究了鱼类及大型甲壳类主要类群的特征(丰度和个体大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游泳动物可分为5大类群(六丝钝尾虾虎鱼、底层鱼、中上层鱼、虾、蟹),每种类群的丰度平均分别为546、213、83、316和15个/h,平均个体大小分别为0.29、2.19、4.96、0.36和6.66 g/个。根据各类群的丰度、底温、底盐及表层浑浊度,将整个海域分为杭州湾内和舟山近海水域,绝大部分类群的丰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而绝大部分类群的个体大小没有区域差异性。受到浑浊度、外海水团交汇的影响,绝大部分类群主要聚集在舟山近海的高生产力水域。CCA分析表明,2个轴的环境因子能解释丰度总变异的25%,而仅能解释个体大小总变异的11.7%,说明环境因子对于鱼类及甲壳类的类群的数量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影响,而对于个体大小的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9.
琼州海峡是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之间所夹的水道,为中国三大海峡之一,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为研究琼州海峡蟹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5、10月在琼州海峡进行底拖网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22个站位资料,分析琼州海峡蟹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定量分析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相异性。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蟹类31种,隶属于12科19属,其中优势种为日本矶蟹(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分布在水深小于20 m区域的蟹类种数最多,随水深增加,蟹类种类数呈递减趋势;秋季蟹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0.46,均匀度指数(J′)为0.65,多样性指数(H′)为1.07,均高于春季。研究表明,琼州海峡区域内,日本矶蟹对春季群落结构影响较大,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红线黎明蟹(Matuta planipe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绵蟹(Lauridromia dehaani)等对秋季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以四川省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为研究对象,对四川山丘型抑螺防病林模式构建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山丘型钉螺分布的典型特征,即具有明显的小流域特征、山体广域分布特征和边缘效应分布特征;深入研究了山丘型抑螺防病林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控螺、阻螺、驱螺灭螺3种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抑螺防病林结构模式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抑螺防病林体系布局,并调查总结了四川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5个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