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7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42篇
  48篇
综合类   215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46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冀、辽、蒙三省交界处,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拔450~800m,年平均降雨量523mm。耕地大部分为丘陵旱地,境内虽有属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5条河流,但由于历年发生干旱,造成水量减少,且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浇地面积不足10万亩,县内大部分耕地每年都面临不同程度早灾威胁。  相似文献   
102.
李霞  杨艳锋  刘洁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63-263,267
分析了绥德县农业用水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了绥德节水农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对策,以确保该县节水农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3.
同工酶技术在瓜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世江  张继宁  刘洁 《蔬菜》2010,(8):33-35
<正>同工酶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主要指那些来源相同、催化性质相同而分子结构有差异的酶蛋白分子。迄今为止,在蔬菜上已研究过的同工酶有: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酸性磷酸酶(APS)、磷酸酯酶、α-淀粉酶、胞外漆酶(EC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以敖汉旗为例进行探讨耕地地力评价的方法、过程、现状和保养措施。  相似文献   
105.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对20~45日龄仔貂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2,4窝20日龄仔貂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12窝。对照组仔貂随母貂哺乳采食,不补饲;试验组仔貂除随母貂哺乳采食外,每天额外补饲2次。试验期25d,2组仔貂均在45日龄断奶分窝。结果表明,试验组仔公貂40日龄和45日龄的体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35日龄仔公貂体重以及35日龄、40日龄和45日龄仔母貂的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补饲可以显著增加20~45日龄仔貂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06.
从蔬菜品质的概念、施肥与蔬菜品质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供中国蔬菜科研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7.
旨在研究杜蒙杂交母羊的繁殖规律。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范围内养殖的杜蒙杂交母羊(n=668)的首次发情时间、妊娠期、产羔率、产双羔率等指标数据进行整理;采用公羊试情方法,观察并记录杜蒙杂交母羊(n=302)的发情周期和发情持续时间。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该地区杜蒙杂交母羊的繁殖规律。结果表明:杜蒙杂交母羊平均首次发情时间为8.5月龄(最早7.0月龄、最晚10.7月龄),平均发情周期为16.0 d(最短13.5 d、最长18.5 d),平均发情持续时间为24.0 h(最短20.0 h、最长27.5 h),平均妊娠期为146.0 d(最短143.0 d、最长149.0 d),产羔率为119.7%,产双羔率为19.7%。研究结果为掌握杜蒙杂交母羊自然发情规律,以及准确把握最佳配种时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对草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光谱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深入研究天然草地牧草品质的动态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综述了目前可利用的高光谱遥感数据以及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遥感反演的主要成果、常用方法和最新研究动态,分析了我国在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监测与评价方面尚存在数据获取困难、相关研究缺乏、软硬件性能不足等问题;在多种观测平台及相关技术不断革新背景下,探索星载、机载和地面高光谱数据的有机结合,强化高光谱遥感仪器性能,提高关键营养成分的反演精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9.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变的极其敏感和脆弱。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了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1991、2000、2010和2016年4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湿地动态度,分析了沼泽湿地的空间变化、转移方向和变化速率;采用景观指数,分析了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研究区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1991-2016年4个时期的面积分别为6739.89、6231.39、5849.59和5649.35 km2,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26年间面积共减少了1090.54 km2。2)26年来,研究区沼泽湿地的动态度从-7.54%减小至-3.42%,面积变化速率持续减慢,高寒草地是沼泽湿地转出和转入的主要类型。3)沼泽湿地的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斑块密度持续增大,反映了沼泽湿地的破碎程度增高;最大斑块指数先降低后小幅升高,斑块形状指数先升高后小幅下降,反映了沼泽湿地的优势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分离度指数先增大后小幅减小,聚集度持续降低,反映了沼泽湿地从单独紧凑的状态趋向离散化发展。4)人为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东部沼泽湿地面积变化的首要原因,其次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各因子影响力大小依次是牧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蒸发量。沼泽湿地面积与各因子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面积随牧业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和蒸发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0.
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及测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