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6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12篇
  38篇
综合类   105篇
农作物   57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了了解春小麦群体源的形成与特性以及群体源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试验对不同密度和施肥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叶片性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下春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争光合劳均呈单峰由线变化,两个品种间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叶面积指数争光合势有差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两品种的光合劳与产量相关性增强。在开花期争乳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LAI)争光合势(LAD)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重、叶绿素含量争群体光合速率等叶片性状与群体干物质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下,采取适宝的密度与合理的配方施肥技术,建立合理的群体叶面积,将最大叶面积指数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尽可能长时同地保持绿叶面积,增强叶片光合能力,提高群体生长速率,是扩大干物质(源)生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2.
种植模式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盐碱地燕麦的合理种植模式,在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郊区重度盐碱地上以裸燕麦品种内农大莜1号为材料,对单作和混作种植模式下燕麦产量和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混作燕麦的产量明显高于单作燕麦,且与苜蓿混作的产量最高,其经济产量为1028.4 kg/ha,干草产量为9082.5 kg/ha,分别是单作燕麦的2.09和1.69倍,即与苜蓿混作燕麦>与披碱草混作燕麦>单作燕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质膜透性、丙二醛、脯氨酸、叶绿素含量随生育时期的变化基本呈先升后降趋势;与苜蓿混作的燕麦质膜透性在整个生育期最低,丙二醛含量变化相对平缓,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可见与苜蓿混作有利于提高燕麦的耐盐碱能力.  相似文献   
63.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效应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表明,间作青贮玉米边际效应显著,并因品种和生育时期的不同而异。大喇叭口期,间作青贮玉米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比单作的提高,在基部为15.3%~88.1%和15.1%~89.0%,在中部为52.1%~74.1%和51.2%~73.0%。全生育期内,间作青贮玉米平均透光率比单作的提高,在基部为49.5%~62.1%,中部为40.7%~56.6%。5~30 cm土层地温从上到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土层温度均为间作高于单作;5 cm土层生育期内的平均地温间作比单作提高了1.0%~1.8%。收获期,间作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比相同种植面积的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2.3%~20.9%、0.4%~7.6%和2.2%~19.6%。间作复合群体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比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30.8%~59.1%和99.4%~137.5%,而鲜草和干草产量比单作玉米分别降低了22.7%~32.3%和17.6%~28.2%,比单作紫花苜蓿分别提高了156.7%~202.4%和176.5%~197.5%。间作紫花苜蓿初花期鲜草和干草产量及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表现出边行劣势,但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间作复合群体可充分利用田间光照和地温条件,并且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覆盖地面、防风固沙、培肥地力的作用,第2年5~6月份即可收获第一茬,不仅可以解决内蒙古因缺草而影响养殖业发展的问题,而且为间作青贮玉米提供了较大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64.
针对宝鸡市地膜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试验和大面积调查,提出了选用高产优质的大穗大粒冬性品种,按区域合理确定适宜播期、播量、优化配肥一次深施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5.
为实现河套灌区轻中度Cd污染农田的修复与安全利用,在河套灌区轻中度Cd污染农田开展了为期两年不同钝化剂处理的大田试验,7种钝化剂分别为生物炭(BC)、海泡石(SEP)、膨润土(BE)、坡缕石(PA)、腐植酸(HA)、硅酸钠(SS)、硫酸锰(MN),以不施用钝化剂为对照(CK),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生物量、各器官Cd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比较了不同钝化剂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2020-2021年,SEP和SS处理较CK增产显著,增幅为11.09%~81.49%,各器官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籽粒及根增加显著;SS处理显著降低叶部Cd含量,降幅为26.75%,SEP处理显著降低籽粒Cd含量,降幅达47.62%。钝化剂处理下,各部位Cd富集系数均<1,根部到叶部Cd最高。小麦籽粒Cd含量与茎中Cd富集系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茎向叶部、根向穗部的Cd转运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2年茎的Cd富集系数对籽粒Cd富集系数均有显著正效应,穗到籽粒、茎到叶的Cd转运系数对籽粒Cd富集系数影响最大。海泡石和硅酸钠处理增加了小麦产量,降低了植株Cd含量,抑制了Cd在植株体内的转运富集;内蒙古河套...  相似文献   
66.
为探究硅在燕麦抗秆锈病过程中的生理功能,以易感秆锈病的燕麦品种‘坝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分别浇灌含不同浓度(0、0.5、1.0、1.5、2.0、2.5和3.0mmol/L)K2SiO3的营养液,测定燕麦幼苗秆锈病抗性,叶片光合性能,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接种秆锈菌条件下,施用1.5mmol/L K2SiO3可显著提高燕麦幼苗抗秆锈病能力及叶片的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与 0 mmol/L(CK)相比,燕麦幼苗干和鲜重分别提高90.91%和74.71%,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18.67%,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 CO2浓度(Ci)分别提高51.47%、285.71%、285.71%和27.78%,最大荧光(Fm)、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  相似文献   
67.
为探究不同灌水模式对燕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设置4种灌水模式(M1底墒水;M2底墒水+拔节水;M3底墒水+抽穗水;M4底墒水+拔节水+抽穗水),以抗旱性较强的蒙燕1号和抗旱性较弱的坝莜3号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灌水模式对燕麦光合参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根干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68.
嘉浙优99是福建金山都发展有限公司用嘉浙101A与嘉恢99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于201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简述了嘉浙优99主要特征特性及在清流县作中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9.
1引种的时间与种猪的体重、数量新建场引种时要在建场前考察良种场家,一般依据引种数量多少先建1栋~2栋母猪舍,隔离封闭消毒后就可进行引种。其缺点是不利于防疫,或各种设备及设施不完善,不便开展工作;优点是至少提前半年见效益。引种应避开养猪效益高  相似文献   
70.
1饲养标准 由于当前犬品种杂,而且差别比较大,统一饲养标准有一定的难度。根据犬生长规律,3个月体长发育快,4个月体高发育快的特点,出生3-6个月为育肥期。这个时期特别是经过选种选配的杂种犬肌肉和脂肪沉积比较快的规律,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采取快速育肥,会达到满意效果。育肥期日粮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17%~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