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6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12篇
  38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57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为了明确沙质土壤改良剂对沙地玉米保水增产的长效性影响,通过在不同年份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研究其对沙地土壤含水量、水分产出率以及玉米产量影响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后均能提高各生育时期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且对应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第3年(C)>第4年(D)>第2年(B)>第1年(A)>不施(CK),依次较CK平均提高53.95%、46.68%、37.83%和34.92%;在水分产出率和产量方面,各处理表现为:第3年(C)>第4年(D)>第2年(B)>第1年(A)>不施(CK),C处理最好,产量达到了9490.50 kg/hm2,分别较第4年、第2年和第1年增产11.11%、18.01%和38.69%;水分产出率为6.91 kg/(hm2·mm),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1.24%~59.53%。研究结果表明,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在前3年可逐年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产出率和玉米产量,在第3年达到最大,说明其具有显著的保水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82.
燕麦对碱胁迫的阳离子响应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耐碱性燕麦品种Vao-9和碱敏感性品种白燕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用25、50、75、100 mmol L-1碱浓度(Na2CO3和NaHCO3按摩尔比1∶1混合)进行短期(14 d)和长期(28 d)胁迫处理,观测两品种根、茎、叶中Na+、K+、Ca2+、Mg2+吸收及分配特点,并从离子平衡吸收与分配角度,探讨燕麦对碱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胁迫处理14 d后,燕麦体内Na+增加,K+下降,Ca2+和Mg2+变化不大,且两品种间各器官中4种离子的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胁迫处理28 d后,两品种各器官中Na+增幅较大,K+、Ca2+和Mg2+降幅较大。Vao-9植株体内Na+、Ca2+含量大于白燕5号,但K+、Mg2+含量与白燕5号无显著差异,但两品种间各器官中4种离子的分配特点不同;当胁迫浓度达到100 mmol L-1时,与白燕5号相比,Vao-9叶片中少分配5.9个百分点Na+,多分配13.5个百分点K+、28.9Ca2+、10.9Mg2+,茎中多分配5.4个百分点Na+,少分配9.8个百分点K+,根中少分配28.9个百分点Ca2+、10.9Mg2+,因而Vao-9叶片中Na+ /K+、Na+ /Ca2+、Na+ /Mg2+值较白燕5号低。可见,燕麦通过提高阳离子选择吸收及器官分配能力以适应碱胁迫。  相似文献   
283.
从7个方面对参试区试品种进行了比较分析后认为,青椒组的B05、B03、B06、B08、B01,甜椒组的B12更适宜我地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284.
不同施肥处理对粮饲兼用玉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不同施肥处理对粮饲兼用玉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对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于2006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园艺中心试验地进行,设6种不同施肥处理方式,种植作物为玉米(承3359),观测了全生育期不同处理下玉米的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纤维,并进行鲜、干质量及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能够提高玉米的粗脂肪含量,完熟时叶、茎、穗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9.0%,15.6%,17.4%。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能够提高玉米的粗蛋白含量,完熟时叶、茎、穗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6.1%,16.3%,17.8%。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降低了玉米的粗纤维含量,完熟时叶、茎、穗分别较不施肥处理降低18.7%,7.4%,18.4%。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够增加玉米秸秆和果穗的产量,收获后玉米的秸秆和果穗的产量分别较不施肥提高了9.1%,16.2%。因此,牛粪+氮肥+磷肥配施可作为农牧交错带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力措施,同时为农牧复合地带农业和牧业的相互依存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85.
保护性耕作对风沙区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部风沙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2013—2014年比较研究了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深松、留茬、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CK)平作种植玉米的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2 a保护性耕作以深松、留茬处理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降幅0.72%~7.1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各土层均以深松处理含量最高,2014年土壤团聚体含量较2013年增加4.11%,其中秸秆覆盖对0~10 cm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大,2014年较2013年提高5.54%。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提高了收获后0~100 cm土壤贮水量,表现为留茬秸秆覆盖深松免耕,较传统耕作提高12.22%~26.91%。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处理玉米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比传统耕作高,其中以深松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子粒产量平均较传统耕作提高14.5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81%。由2 a数据显示,深松、留茬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了风沙土耕层土壤结构,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86.
为了探明桃色顶孢霉粗蛋白对大豆茄病镰刀菌的抑菌机理,测定了该粗蛋白对大豆镰刀菌菌体抗氧化酶活性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粗蛋白处理过的菌体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CAT)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0~24 h内均为上升状态,在24 h时达到最高,分别是对照的1.95倍、2.16倍、1.67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三种酶活性均下降,在96 h时降至最低;电导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保持平稳的趋势,当处理时间为24 h时,电导率变化率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1倍。上述结果表明被粗蛋白处理过的菌体膜系统遭到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变大,导致电解质大量外渗,并破坏菌体细胞内原有的抗氧化酶动态平衡状态,对镰刀菌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287.
覆盖和保水剂对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和质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研究覆盖及保水剂对旱作马铃薯形态特征、质膜透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单株鲜重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逐渐增加,淀粉积累期对照及秸秆覆盖加施保水剂处理的株高较高,行间覆膜及行间覆膜加施保水剂处理的单株鲜重最高,行上覆膜及加施保水剂的株高和单株鲜重相对较低。秸秆覆盖加施保水剂处理的株高是行上覆膜的143.00%,是行上覆膜加施保水剂处理的170.97%;行间覆膜单株鲜重是行上覆膜的184.31%,是行上覆膜加施保水剂处理的191.32%。质膜透性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降后升趋势,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加,且行上覆膜及加施保水剂处理的丙二醛含量较高。秸秆覆盖及加施保水剂处理产量最高,行上覆膜及加施保水剂处理产量最低;秸秆覆盖处理产量比行上覆膜增加232.46%,比行上覆膜加施保水剂处理增产287.39%。秸秆覆盖加施保水剂处理产量比行上覆膜增加169.65%,比行上覆膜加施保水剂处理增产214.20%。总体而言,秸秆覆盖和行间覆膜加施保水剂处理较利于旱作马铃薯增产。  相似文献   
288.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位于黄河流域半干旱区清水河县,设置免耕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对免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团粒结构、总孔隙度、水热变化及作物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3 a的免耕+轮作后,土壤团粒结构,总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留茬覆盖处理尤为明显。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团聚体在0.25~0.5 mm之间含量最高;常规耕作与留茬不覆盖在0.1~0.25 mm之间达到最高值。说明,留茬覆盖有利于形成大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留茬不覆盖处理对于土壤微结构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土壤总孔隙度在不同年际间均表现为留高茬覆盖留低茬覆盖留高茬留低茬常规耕作,可见,免耕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实施免耕的前2 a,作物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减产,第3年免耕增产效应有所显现。  相似文献   
289.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免耕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测定分析,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区施肥对旱作免耕农田土壤酶活性、CO2排放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施肥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高于不施肥处理;氮肥对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的增加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最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受钾肥影响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氮磷或氮磷钾肥配施更能增加土壤酶活性和CO2排放通量,单施钾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氮磷肥配施。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CO2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0.
不同植被类型矿区复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烘干法测定黑岱沟露天矿复垦区不同植被5个层次土壤含水量,计算土壤水分总储量。运用SAS9.0进行ANOVA和Cluster分析。结果表明:在2006年,各种混交种植土壤含水量都较高,15 a的沙棘+杨柳,10a山杏+沙棘,2 a紫穗槐+丁香+油松,分别比裸耕地提高了48.7%、45.6%和32.3%。单植相对混交种植土壤储水量有所降低,2 a红花槐,2 a欧李和5 a苜蓿的土壤储水量分别比裸耕地降低2.6%、2.8%和9.9%。运用最短距离法对土壤储水量进行聚类分析,结论为复合模式种植沙棘、苜蓿和山杏适宜于矿区复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