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6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5篇
  16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集,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及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质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2.
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宁夏引黄灌区和山区50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专业化合作组织进行种植成本及效益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计算出宁夏粮食作物种植效益由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青贮玉米、水稻、籽粒玉米、油料作物、小麦、小杂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宁夏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建议:在保障粮食总产稳定的前提下,山...  相似文献   
123.
吉林省西部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特征,探明耕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质量指标的影响,为解决区域长期传统耕作模式所引起的土壤结构质量下降问题及构建土壤合理耕作层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2016年10月开始,在吉林省西部松原市宁江区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耕作结合秸秆还田设置了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耕作 (秸秆清除后进行旋耕,LR)、连续旋耕 (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旋耕,SR)、翻耕–旋耕 (秸秆粉碎还田后,轮流进行翻耕和旋耕,STR)、翻耕–免耕 (秸秆粉碎还田后,轮流进行翻耕和免耕,STN)处理。于2018年10月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  【结果】  与LR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可明显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 (P < 0.05)。秸秆还田条件下,STR和STN土壤中大于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比连续旋耕 (SR) 处理显著增加10.6% (P < 0.05)。与LR处理相比,STR和STN处理耕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 (GMD) 明显提高,而STR和STN处理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平均降低3.9%,耕层不稳定团粒指数 (Elt) 也显著降低。STN处理 在0—20 cm土层具有较高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结论】  秸秆还田下,两种轮耕模式具有更高的团聚体稳定性,且有较小的分形维数,进而具有较好的抗蚀能力,其中翻耕–免耕轮耕模式团聚体稳定性更好,耕层土壤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更高。因此,翻耕–免耕轮耕模式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壤肥力保育的有效措施和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4.
2018-2019年通过两年试验探索"玉米地养鸡"综合种养模式在宁夏引黄灌区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宁夏玉米生产与生态平衡,实现种养结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玉米地养鸡"种养结合模式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鸡产生的粪便为玉米生长提供有机肥来源,使玉米产量稳中有升,促进玉米生产与生态持续稳定、协调、平衡发展,实现玉米稳产丰产、养殖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5.
为了解决大豆田除草剂氟磺胺草醚长期施用造成土壤中大量残留对后茬敏感作物的药害问题,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添加细菌发酵液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添加细菌发酵液对土壤和玉米籽粒中氟磺胺草醚残留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表明土壤处理30天和60天处理组的玉米出苗率差异极显著,根干重差异显著;菌液处理土壤30天时,残留氟磺胺草醚对后茬敏感作物玉米幼苗生长影响较小;田间试验表明收获时土壤中未检测出氟磺胺草醚,玉米吸收了86.91%~97.87%氟磺胺草醚,施用菌液后玉米籽粒对氟磺胺草醚的残留率下降了21.8%~32.76%,使其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能够增加玉米株棒数和平均产量。菌液施用对氟磺胺草醚污染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且能够减轻氟磺胺草醚对后茬玉米的药害现象。  相似文献   
126.
硼是一种植物必需元素,在土壤中过量存在会对植物产生毒害。本文综述了作物遭受硼毒害的症状和过量硼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阐述了硼对植物毒害作用的相关机理,展望了相关研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7.
NC2号是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协作攻关 ,利用生物技术、核质杂种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 ,经过远缘杂交、组织培养、温室加代、异地鉴定选育而成的核质杂种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 2 0 0 4年 9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为冀审麦 2 0 0 4 0 0 6号。该品种是我国黄淮冬麦区首例通过省级审定的核质杂种冬小麦新品种。1 特征特性1 .1 植物学特征 该品种幼苗半匍匐 ,苗期叶片较窄 ,叶色浓绿 ,成株期株型较松散 ,旗叶略宽。株高73.6cm左右。穗纺锤型 ,穗长 8.5 cm,小穗数 …  相似文献   
128.
通过连续回交和单株(系)跟踪选择,培育成小麦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D^2-CA8057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BC6F1)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单株及不育系msD^2—CA8057和恢复系遗4060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集中于近等基因系与恢复系之间,而9个近等基因系单株之间及其与不育系之间的遗传背景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近等基因系C3只含一个主效恢复基因D^2Rf1,该单株的自交和回交群体可望用于对该基因的精细定位。  相似文献   
129.
经田间试验:覆膜时期由4月中旬提前至3月上中旬,可使播种时土壤水分提高1.2~3.3个百分点,出苗率提高3.7%~7.5%,增产12.3%~17.9%。以3月5日覆膜土壤水分、出苗率、增产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根本的国民经济命脉,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的发展水平在于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科技腾飞的今天,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发展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面对知识经济市场,农业的发展更凸显依靠科技的进步,而科技发展的基础则是教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储备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养,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农业现代化才能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