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1篇 | |
综合类 | 21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10篇 |
植物保护 | 1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鸡败血型霉形体病(M、G)又称鸡慢性呼吸道病。在正常情况下病鸡多是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善,鸡群密集,通风不良,寒冷潮湿,长途运输或其它传染病侵袭时,常导致突然暴发。近年来,由于气雾免疫不当而造成激发感染,也常引起雏鸡大批死亡。感染本病的鸡只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降低,肉用鸡废弃率增高,产蛋率、孵化率以及雏鸡成活率明显下降。急性暴发时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尤为严重的是,本病可经卵传递,不易清除,致使鸡场常年感染,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本病自1932年首次报道在美洲发生以来,已扩散至世界各地。我圜多数省(区)有本病的报道,而且有发展趋势。我所于1978年曾应用自制的有色平板诊断抗原对郑州四个鸡场进行了全血和血清凝集试验及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种毒接种量、比例及接毒时间的调整,促使鸡新城疫(ND),支气管炎(IB),法氏囊病(IBD)三株弱毒在同一鸡胚细胞上增殖并研制成鸡新城疫,支气管炎、法氏囊病三联细胞弱毒。经16批次五万余只不同品种雏鸡的接种试验及对抽检雏ND血摄制抗体(HI)检测和ND标准强毒攻击结果表明:首次接种后10天的雏鸡ND血凝抑制抗体达6Log2以上,与单苗组试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且首次接后33天和二次种后30天, 相似文献
5.
6.
体外培育赤眼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国内外研究已达到相当平:随着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选用的人工卵壳材料更适合于赤眼蜂的寄生与发,以及人工卵卡机的研制成功和性能不断改进,产业化体外培育赤眼蜂已成为可能。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问题是实现产业化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关键。然而,国内外对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研究涉及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指出应开展体外培育赤眼蜂生物学特性、行为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并应用于品质管理,建立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品质管理体系,促进实现体外培育赤眼蜂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满足农业生产上对赤眼蜂种群的大量需要。另外,人工卵滞育贮存法的突破有助于实现体外培育赤眼蜂的产业化,也应加强研究,最后,本文对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稻螟赤眼蜂及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体外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证明,采用鸡蛋黄22.22%,柞蚕蛹血淋巴44.44%,麦乳精22.22%,纳氏无机混合盐11.11%为营养液,以两种塑料薄膜制成人工卵,可引诱稻螟赤眼蜂和从美国引入的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在其上产卵并发育,世代历期为9~11天。采用这种方法育蜂,稻螟赤眼蜂寄生率为71.2~82.2%,化蛹率为79.79%~87.33%,羽化率为44.0~62.4%,雌雄比为1.01:1~1.46:1;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卵寄生率为70.37%,化蛹率为93.33%,羽化率为70.41%,雌雄比为6.67:1,成蜂均较正常并具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8.
9.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和鸡痘(AP)弱毒株能在鸡胚皮肤(CES)细胞中增殖,并引起典型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PE)。ILT细胞毒含毒量高于鸡胚毒1个滴度(EID_(50)),AP细胞毒含毒量高于鸡胚毒0.79个滴度(EID_(50))。应用鸡胚皮肤细胞同时增殖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和鸡痘病毒(APV),其细胞毒毒价较单株接毒的细胞毒有所降低,ILTV的含毒量EID_(50)下降0.03个滴度,CCID_(50)下降0.28个滴度,APV的含毒量EID_(50)下降0.24个滴度,CCID_(50)下降0.25个滴度,但仍分别高于鸡胚毒,ILTV EID_(50)比鸡胚毒高0.72个滴度,CCID_(50)高0.93个滴度。APV EID_(50)高0.55个滴度,CCID_(50)高0.17个滴度,其各自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都不变。将ILT和AP的第3代细胞毒在CES细胞上同时增殖,待细胞出现75%病变对收获、冻融、加入双抗及防腐剂配制成苗。联苗毒对细胞的感染阶分别为CCID_(50) 7.49(ILTV)和CCID_(50) 7.58(APV),以10倍稀释0.2ml剂量肌肉接种鸡,通过11批108只不同月龄鸡的免疫效力检验,对ILT保护率为83.0%,对AP为82.8%,免疫期均在6个月以上。安全可靠。为防制ILT和AP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接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和鸡痘(AP)弱毒鸡胚皮肤(CES)细胞培养物的鸡.经不同时间采血进行ILT和AP中和抗体测定,血清中ILT和AP中和指数明显增高,ILT·AP-CES细胞毒以10~(-1)0.2ml肌肉注射比0.1ml点眼、滴鼻鸡的血清中和指数高;ILT-AP二联细胞弱毒对鸡具有良好的应答反应.为制备ILT-AP细胞弱毒二联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