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0篇
  16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2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验证ORYZA2000模型在贵阳地区一季中稻的适应性,以贵阳地区2008-2009年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2008-2009年‘金优527’、‘黔南优2058’、‘Q优6号’的田间试验数据对ORYZA2000模型进行校正,同时获取相关作物参数和开展模拟评价。结果表明,ORYZA2000模型对3个品种的地上部总生物量、茎生物量、穗生物量、绿叶生物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的NRMSE分别为:16.4%、22.5%、23.5%、26.5%、26.1%、11.3%。经过参数调试后的ORYZA2000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贵阳地区一季中稻的生物量、叶面积动态变化及产量,尤其是在模拟产量、总生物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2.
超级杂交稻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模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定量描述超级杂交稻干物质与养分积累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的潜力以及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于2011年在大田条件下,以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Q优6号和对照品种Ⅱ优838为供试材料,通过连续测定干物质和氮磷钾含量,并对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及生长时间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超级杂交稻相对干物质和相对氮磷钾积累动态模型,进而分析超级杂交稻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的动态特征。【结果】Gompertz方程对超级杂交稻干物质和养分的动态模拟效果较好。利用2009年和2011年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干物质积累模型模拟的NRMSE较小,R2值均达到0.9820以上,模拟的准确度(以k表示)约为1,NS均在0.9530以上;对养分积累模型检验表明,模型模拟效果较好,不同模型NRMSE较小,R2和k值以及NS值趋近于1。对超级杂交稻生长特性分析表明,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速率在前期略高于对照,后期尤为明显,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在孕穗至抽穗期;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为71-75 d,比对照持续时间长15-19 d;快速增长期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超级杂稻比对照品种高4.47%-11.25%。超级杂交稻氮积累的最大速率出现在孕穗期前10 d;氮积累的快速增长期出现在拔节期前12 d至抽穗期,在快速增长期氮的积累量占氮总积累量的65.60%。超级杂交稻磷积累的最大速率出现在孕穗期前8 d;磷积累的快速增长期出现在拔节期至抽穗期前7 d,在快速增长期的磷积累量占磷总积累量的68.36%;超级杂交稻钾积累的最大速率出现在拔节期后3-4 d;钾积累的快速增长期出现在拔节期前12-16 d至孕穗期前1-5 d,在快速增长期的钾积累量占钾总积累量的60.10%-61.71%。【结论】采用Gompertz模型y=ae-exp(b-cx)模拟了超级杂交稻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动态。超级杂交稻干物质和养分的优势在于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较长,中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4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超级杂交稻黔南优205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免耕移栽或翻耕移栽,黔南优2058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总干物质生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免耕移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孕穗期和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粒叶比均有下降的趋势;在翻耕移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粒叶比呈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处理的干物质生产量、叶面积指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较低;免耕移栽处理的平均产量为9.88 t/hm2,比翻耕移栽处理低4.88%,未达显著水平,但平均净产值达4 792.7元/hm2,比翻耕移栽处理高26.03%.  相似文献   
44.
8个马铃薯品种抗旱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大面积种植的8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各品种产量、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及丙二、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品种中米拉、坝薯10号、大西洋、中薯3号的抗旱性最强,底西芮、费乌瑞它抗旱性中等,会-2、合作88抗旱性最弱.建议在贵州干旱常发生的地方选用米拉、坝薯10号、大西洋、中薯3号这4个品种.  相似文献   
45.
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叶值模型构建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地力条件、施氮量、SPAD值衍生指标、产量之间的关系,实现简便、快速、无损地推荐水稻施氮量,构建基于SPAD值的水稻施氮叶值模型。【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籼稻Q优6号为试验材料,设4种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探讨产量、SPAD值衍生指标与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初步构建的叶值模型进行变量施氮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产量与抽穗期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曲线关系,两年拟合度R2分别为0.5523,0.7148。在其拟合关系下2年度最高产量分别为9 264.93 kg·hm~(-2)、11 167.97 kg·hm~(-2),相差1 903.14 kg·hm~(-2),2016年产量相比2015年增加20.54%;达到最高产量的表观总吸氮量较为接近,分别为575.27 kg·hm~(-2),546.71 kg·hm~(-2),仅相差28.56 kg·hm~(-2),2016年表观总吸氮量相比2015年减少4.96%。不同年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SPAD值衍生指标中SPADL3(顶3叶SPAD值)、SPADL4(顶4叶SPAD值)、SPADmean(顶部4张叶片的平均SPAD值)、SPADL3×L4/mean(顶3叶SPAD值×顶4叶SPAD值/顶部4张叶片的平均SPAD值)与田块表观供氮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单张叶片中,SPADL3与拔节期田块表观供氮量,SPADL1与抽穗期田块表观供氮量线性拟合的系数在年份间变化均较小,分别为0.0156,0.0154;0.0172,0.0173。年份间,2016年SPADL3×L4/mean与田块表观供氮量线性拟合的系数和b值比2015年的拔节期依次增加了-28.70%,17.41%;抽穗期依次增加了-15.34%,56.11%。叶值模型施氮总量为表观总吸氮量与土壤表观供氮量之差,通过SPAD值衍生指标可以估测土壤表观供氮量,且抽穗期时SPAD值衍生指标与田块表观供氮量的线性拟合度较拔节期时的高。拔节期时,SPADL4与SPADL3×L4/mean,SPADL3与SPADmean之间估测推荐的施氮总量较为接近,且SPADL4、SPADL3×L4/mean估测的施氮量高出SPADL3、SPADmean50%左右。基于叶值模型的变量施氮效果表明,变量区产量高出对照区产量820.68kg·hm~(-2),变量区的氮素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贡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13.74%,103.45%,104.12%。确定叶值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Nw=Nz-[(Ys-b)/k-Ng],式中Nw表示施氮总量(kg·hm~(-2)),Nz表示水稻品种表观总吸氮量(kg·hm~(-2)),Ys表示叶片SPAD值衍生指标,Ng表示追肥之前已经施入的氮量(kg·hm~(-2)),k、b是田块表观供氮量(Nx)与叶片SPAD值衍生指标线性关系中的斜率和截距,而田块表观供氮量等于土壤表观供氮量(Nt)与人工已施氮量(Ng)之和。【结论】应用叶值模型的变量施氮减少了产量差,提高了产量以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贡献率。  相似文献   
46.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籼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籼稻内5优539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籼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籼稻的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茎鞘物质转运量、茎叶物质转运量、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达显著差异。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旋耕处理的吸氮量和吸磷量均大于翻耕处理,但两处理亦无显著性差异;而两处理间的吸钾量在生育中期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生育后期差异并不显著。产量构成方面,翻耕处理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高于旋耕处理,有效穗数高于旋耕处理,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翻耕处理的产量为11 505.66 kg/hm~2,稍高于旋耕处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来看,旋耕处理与翻耕处理对杂交籼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均无太大影响,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旋耕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47.
通过介绍水稻薄膜、稻草覆盖旱育秧技术,包括苗床的整理与培肥、种子的准备、播种、覆盖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贵州省广泛推广水稻薄膜、稻草覆盖旱育秧技术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8.
免耕对移栽杂交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黔南优205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免耕移栽对杂交水稻生长特性应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水稻成穗率较高,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老化指数和根系氧化力较高,抗衰老能力较强.免耕移栽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比翻耕移栽水稻高,免耕移栽水稻的实收产量为11167.9 kg·hm-2,亦比翻耕高1.6%,但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49.
水稻直播与移栽稻比较,没有移栽期,一般生育期短,播期稍迟,为探索适宜水稻直播播期有效指导田间水稻生产,2010年对直播水稻播期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结果表明:4月20~25日即"谷雨"时段播期最佳,且有随播期提早产量将增加,单产潜力达700kg/667m2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50.
为了探明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817的丰产稳产性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多年多点产量联合方差分析、高稳系数法和环境指数法3种方法分析油研817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油研817新品种在长江上游生态区的产量和HSC值高于对照品种和其他同步试验品种;两年的回归系数(b)与对照相当(1年b>1、1年b<1),适应度高于对照.结论:油研817的丰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在有利环境条件下具有较高增产潜力,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稳产性好,适宜在长江上游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